第一节 学校设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4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学校设置
分类号: G62
页数: 7
页码: 819-82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泉州地区小学的设置情况。首先介绍了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开始,英国教会在泉州城创办小学,到民国时期创办的小学数量增加,其中包括官立、侨办、教会办、商办等各种类型的学校。接着介绍了解放初期,政府接管了一部分私立学校,并逐步实行民办公助或接办政策。然后介绍了1957年至1958年间泉州市小学数量的增长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接下来介绍了1960年至1965年间的学校撤并和复办情况,以及1969年“文化大革命”后小学复课的情况。最后提到了1992年泉州地区共有166所小学,学生分布在全区各乡镇,学生可以就近入学。
关键词: 鲤城区 初等教育 学校设置

内容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英国教会开始在泉州城创办小学。光绪三十年,城内创办泉州府晋江县官立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已有新式小学10所,宣统三年(1911年)发展至24所,其中官办1所、侨办3所、教会办7所、商办1所、地方人士办12所。
  民国2年(1913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近30年间,创办许多新的小学,此后政府接办部分私立学校,增设中心国民学校和国民学校,抗战胜利后新办小学陆续增加。民国期间共创办小学55所,其中公立8所、侨办23所、教会办4所、工人集资办1所、地方人士办19所,有些中途停办或合并,民国38年尚有小学27所。
  解放初,军管会文教组接管县立国民学校,侨办和私立小学未予变动。1951年,泉州市有小学30所,其中公立7所。1952年,接管私立培元小学、培英小学和求德小学,原有侨办、私立小学的校董会大部分解散,市政府实行民办公助或逐步接办。1957年,全市小学26所286班,学生15244名,比1949年秋193班、学生6244名分别增长48%和144%。
  1957~1958年,泉州市郊扩大,小学增至93所。1960~1962年,撤并15校。1963~1965年,逐年复办、增办学校,达到211所。“文化大革命”中停课,1969年复课后全市小学有149所。1971年,泉州市郊再度扩大,小学增至165所。1992年,全区共有小学166所1460班,学生56266人,分布在全区各乡、镇、场、街道,学生均可就近入学。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