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初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4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初等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12
页码:
819-83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泉州地区的初等教育发展历程,包括学校的设置、教育计划实施、学制课程、教学教研和特殊教育。其中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现代的教育历史,介绍了各个时期学校数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改革的情况,还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小学和中学。
关键词:
教育
鲤城区
幼儿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学校设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英国教会开始在泉州城创办小学。光绪三十年,城内创办泉州府晋江县官立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已有新式小学10所,宣统三年(1911年)发展至24所,其中官办1所、侨办3所、教会办7所、商办1所、地方人士办12所。
民国2年(1913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近30年间,创办许多新的小学,此后政府接办部分私立学校,增设中心国民学校和国民学校,抗战胜利后新办小学陆续增加。民国期间共创办小学55所,其中公立8所、侨办23所、教会办4所、工人集资办1所、地方人士办19所,有些中途停办或合并,民国38年尚有小学27所。
解放初,军管会文教组接管县立国民学校,侨办和私立小学未予变动。1951年,泉州市有小学30所,其中公立7所。1952年,接管私立培元小学、培英小学和求德小学,原有侨办、私立小学的校董会大部分解散,市政府实行民办公助或逐步接办。1957年,全市小学26所286班,学生15244名,比1949年秋193班、学生6244名分别增长48%和144%。
1957~1958年,泉州市郊扩大,小学增至93所。1960~1962年,撤并15校。1963~1965年,逐年复办、增办学校,达到211所。“文化大革命”中停课,1969年复课后全市小学有149所。1971年,泉州市郊再度扩大,小学增至165所。1992年,全区共有小学166所1460班,学生56266人,分布在全区各乡、镇、场、街道,学生均可就近入学。
第二节 教育计划实施
1953年起,省教育厅、晋江专区教育局每年下达指令性教育事业发展计划,重点控制招生数和教职工数。1958年,泉州市采取扩大招生不增设学校的措施,市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2.5%。
1980年起,致力普及小学教育,抓“四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达标,1985年达到省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类区标准。1986年12月,鲤城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泉州市鲤城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在全区施行。1989年1月,城东乡率先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1989年9月至1990年11月,市区各街道和近郊4个乡镇先后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1991年9月至1992年12月,远郊各乡(镇、场)分别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
第三节 学制 课程
一、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规定学制初等五年、高等四年。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初等、高等各四年。宣统三年倡办简易小学。泉州小学堂多数为初、高等两级合办,称两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规定初小四年、高小三年。民国11年改为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推行至民国38年),春秋两季始业。民国25年,为普及初等教育,增办三年制简易小学和一年制短期小学。
解放初,沿用四二制和春秋两季始业,1952年起,推行小学“五年一贯制”,秋季始业。1953年秋,恢复四二制。1960年,全市67校136班试行“五年一贯制”。至1963年试验新制的只留市区10校,1966年秋全部改为五年制。“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恢复春季始业,1974年又改为秋季始业。1980年12月,规定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1983年,远郊各乡倡办3年制简易小学。1987年,鲤城区小学全部改为六年制,1992年秋取消简易小学。
二、课程
清末,官立小学堂初等设修身、经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乐歌等学科,高等增设国文科(以经学为主);私立小学堂除文、史、数科外,教会小学重英语、圣经,侨办或地方办小学重尺牍、珠算。
民国元年,废止读经,初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女生加学缝纫;高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乡土志、音乐、劳作等科,男生加学农业、商业,女生加学缝纫。民国9年,国文改为国语,文言文改为语体文,初小设国语(包括读文、作文、写字)、算术、社会、自然、劳作、音乐、体育等科;高小社会一科分为公民、卫生、地理、历史。民国17年,高、初小都设三民主义、公民、童子军等科目。次年,初小社会、自然两科合为常识,高小合公民、卫生、历史、地理四科为社会,三民主义改称党义,另增国音字母(民国19年改称注音符号)。民国21年,增设公民训练及卫生等科,党义科内容融化于国语、社会、自然之中。民国25年,将卫生习惯、卫生知识分别归并在公民训练及常识科中。国语、公民、算术、自然、历史、地理、常识等科为必修科,劳作、体育、美术、音乐等科酌情开设。
1949年10月,废除公民、童子军课程,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开设课程。低年段开设国语、算术、唱游;中年段开设国语、算术、常识、体育、音乐、美术;高年段开设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1952年,低年级增设常识、图画和手工;高年级增设自然。1955年,高年级从算术科中抽出一课时教授珠算,国语科分阅读、作文、写字。1957年,增设周会、手工劳动课,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1963年,泉州市实小、泉师附小、第一中心小学、第二中心小学在高年级试设外语,不久停设。
1969年复课后,设语文(包括写字)、算术、体育、劳动、革命文艺等科,高年级增设政治,各年级每周一节班会,以后又增设晨读(天天读)。1977年秋,设语文、政治、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写字和劳动,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常识。1981年秋,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各年级均开设,四年级增设地理,五年级增设历史,自然常识改为自然,三年级起开设。80年代,重点小学四、五年级试设英语,不久多数停设,市实验小学坚持开设。1985年秋,市区小学的一、二年级开设唱游科。1992年,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有条件的小学增设英语。
三、教材
清末与民国前期的小学教科书由各书局编印,学校自行选用,泉州一般采用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的版本。民国31年,小学用书由国家统一编印,教材趋于统一。
解放后,长期使用部编统一教材。“文化大革命”初期,语文科以“毛泽东语录”、“毛泽东诗词”为教材,中、后期各科采用省编教材。1980~1981年,采用华东六省、市统编教材,以后又使用部编教材。1990年起,鲤城区和市直小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广东省编九年义务教育沿海版试验课本。
第四节 教学 教研
一、教学
清末民初,新学一般采用跟读,然后串解或逐字分解,再由学生硬记熟背。民国8年(1919年),引进杜威教育方法,运用启发、直观式教学。民国9年以后,推行普通话教学。民国21年,规定一律用国语教学,初小准用方言说明,高小以上师生用国语对话,不用方言。
1953年以后,组织学习凯洛夫教学理论,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主,提倡按不同教学任务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教学法和毛泽东的“十大教授法”,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填鸭式,提出因材施教。60年代,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掌握教学重点、难点,加强双基教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保证年段过关。
1969年复课后,学工、学农、学军、批林批孔,教学常规被取消,教学质量降到最低点。1977年以后,逐步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重点抓语文、数学两科,市教师进修学校于每学期初确定教学改革试点。1981年,电化教学引入学校,泉师附小、晋光、实小等开始电化教学试验。此后,越来越多的小学购置幻灯机、投影仪、收录机、电视机、电脑等教学设备,建立电化教室,开展电化教学。同时注意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举办由下而上的各项竞赛。1985~1990年,泉师附小、实验小学、晋光小学开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与现代小学数学配套教学改革;其他小学进行小学数学教材同步整体改革、小学数学标准化考试改革实验。1990年秋季开始,全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试行沿海版教材,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试验,受到国家教委表扬,鲤城区被省教委评为教材试验先进县(区)。
二、教研
民国35年,晋江县成立晋江县国民教育研究会,曾赴厦门、台湾、福州参观,举办自制教具展览,进行注音字母大单元设计公开教学,出版《晋江国教通讯》。
1951年8月,卓然小学改为实验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和五级记分法,举办观摩教学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1953年,成立泉州市初等教育教研室,教研室成员深入各校课堂,总结经验,通过省内教育刊物介绍推广。1954年后,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开展周前备课。“文化大革命”中,教研活动停顿。
1980年5月,市教育局在市实验小学召开“文化大革命”后首次语文、数学教学讨论会,强调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意课内外结合。1982年,成立泉州市小学教育研究会,会员74人。到1992年共召开3次年会,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交流经验。
第五节 特殊教育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英国长老公会礼河莲首创盲人学校指明堂,址设驿内埕,招收男女盲人十余名,免费供给学生衣食书本,传授指摸拼音认字,同时兼授手艺、纺织等,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光绪三十二年礼河莲回国,学校停办。民国6年(1917年),华人牧师高兰庭恢复指明堂,更名指明小学,仍用指模白话拼音课本,着重开设工艺课,兼办印刷厂,数年后高兰庭辞职他往,学校停办。
1972年,在泉州西门外北峰潘山创办晋江地区聋哑学校。1986年更名泉州市聋哑学校,面向全地区招收8~12岁的聋哑儿童入学,学制八年,毕业后回原籍由当地民政部门安置。1992年,有11个教学班,学生167人,教职工38人。
附:小学选介
泉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英国教会在平水庙创办养正学校,民国8年(1919年)迁至二郎巷现址,民国10年改名培元小学。1952年改为公办,1953年改为泉州师范附属小学,为师范毕业生提供实习场所。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德、智、体诸方面均取得成绩,先后获福建省先进教育单位、省文明学校、省体育达标与省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等称号。1992年,有25学生1396人,教职工69人。
西隅中心小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西隅学堂,校址在小开元寺,后增设师范部、中学部、幼儿园,是辛亥革命光复泉州的据点,海内外许多知名人士出自该校。1959年,改名第一中心小学,1986年改为西隅中心小学。改革开放后,校舍不断扩建,设备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92年,荣获省文明学校称号,编入《福建名校》一书,有22班学生1148人,教职工52人。
通政小学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办佩实小学,校址在通政巷。1952年接办为公立,改名通政小学。学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设舞蹈、美术、书法、电子琴、电脑、科技等兴趣小组;实行科学管理,设立10多个教育、教学优秀奖、进步奖项。该校获市区文明学校、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少先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红旗大队称号。1992年,有22班学生1302多人,教职工53人。
鲤城区实验小学 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南门分别创办商立学校和振兴小学。民国12年,两校合并为商立振兴小学,以横街为校址。1952年改为公立。改革开放后,学校强化目标管理,加强德育工作和教学改革,重视素质教育,建立各类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市教育先进单位和文明学校。1992年,改为鲤城区实验小学,有29班学生1601人,教职工71人。
亭店小学 清宣统三年(1911年)创办紫亭小学,1972年改今名。该校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采,学生民间舞蹈活动闻名社会,有拍胸舞队、腰鼓队,还有音乐兴趣小组和现代鼓号队。全校师生发扬活泼勤奋、求实开拓精神,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被定为鲤城区农村示范学校。1992年,有12班学生476人,教职工18人。
第二中心小学 民国10年秋创办平民小学,1955年改为今名。学校重视德育,抓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实践,形成良好校风,获福建省文明学校称号;教学改革成绩显著,获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材实验先进单位荣誉;文体科技活跃,获福建省十年学校音乐周先进单位,科技航模活动获全国组织奖。1992年,有24班学生1299人,教职工65人。
泉州市晋光小学 民国17年创办晋江公学,民国20年改为晋光小学,1952年接办为公立学校。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1979年以来先后被授予全国红十字先进集体、全国群体工作先进集体及福建省文明学校等称号;少先队活动获全国最佳小队、快乐中队奖及全国各族儿童勤巧小队友谊赛一等奖。1985年以来,与日本长崎县平户小学结成姐妹学校,先后接受台籍、外籍小朋友来校学习。1992年,有27班学生1513人,教职工74人。
泉州市实验小学 民国23年创建卓然小学,校址在北门街武庙。1951年改为泉州市实验小学。改革开放后,学校重视素质教育,进行学校管理体制、德育整体系列、教学系列、艺术教育系列、体育系列等五项综合配套改革,至90年代初已见成效,改革进入第二轮。学校师资力量强,设备好,教育质量高,先后被评为省先进单位、全国传统体育项目先进学校、省十佳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全国红领巾双读先进单位。1992年,有29班学生1624人,教职工85人。
第四章 普通中等教育
第一节 学校设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泉州府官立中学堂(泉州五中前身)。至民国期间,政府、基督教会、社会人士、华侨先后创办中等学校14所,有些中途停办。至民国38年(1949年),泉州有中学8所(公立两所)。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