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3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书院
分类号: G649.299
页数: 2
页码: 813-814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历史上泉州地区的书院。首先介绍了泉山(温陵)书院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南宋时期的建立和明清时期的重修情况。接着介绍了欧阳书院的历史,包括明代欧阳詹的祠堂和后来的重建情况。然后介绍了一峰(梅石)书院的建立和重建情况,以及清源和梅石两个名称的变迁。接着介绍了小山丛竹书院的起源和明清时期的修建情况,以及其后的废弃和改建。接下来介绍了休山(镜山)书院的创立和废弃,以及正音、清源和崇正书院的建立。
关键词: 教育 鲤城区 书院

内容

南宋、元、明代的书院,为自由讲学之所,清代成为以考课为主的科举预备场所。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朝廷下令兴新学废科举之后,书院即告消亡。
  泉山(温陵)书院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郡守赵宗正在府城东行春门外天宁寺(现泉州市第一医院)建泉山书院,因同安主簿朱熹曾到泉州讲学,院中奉祀朱熹。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县学。正德十年(1515年),知府葛桓移建书院于蔡巷(今菜巷)。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府王廷诤重修,集诸生讲学,改名温陵书院。乾隆三十二年以后,书院由衰而废。
  欧阳书院 在府城东北虎岩,唐代欧阳詹曾在此读书。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通判张庸等立祠堂祀欧阳詹,旁为房舍,让学者栖息,名为欧阳书室。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19年)间,欧阳詹裔孙欧阳深及其子欧阳模先后重建,称欧阳书院。清代,欧阳氏宗族先后重修。后废。
  一峰(梅石)书院 在府治东北(今泉州一中校舍)。明代状元、翰林院编修罗一峰(罗伦)被贬到泉州任提举市舶司,在此建草堂讲学。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御史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颜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等在梅花石附近建一峰祠,并改净真观为一峰书院。崇祯年间(1628~1644年)重修,更名清源书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县黄昌遇重建,更名梅石书院。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停办。
  小山丛竹书院 在市区东北府城隍庙边,南宋朱熹在此种竹建亭讲学,并题“小山丛竹”四字。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通判陈尧典重建,更名过化亭。清初毁于兵。康熙四十年(1701年),通判徐之霖捐俸重修,增建讲堂及书屋6间,祠门前立“小山丛竹”小型石牌坊。康熙五十年,知府刘侃又修,名小山丛竹书院。民国间其址改为温陵养老院。
  休山(镜山)书院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何乔远在市郊东北清源山麓后茂村设学授课,初名■躬社。后又在镜山下购民屋为学舍,改称休山书院,因乔远自号镜山,亦称镜山书院。后废。
  正音书院 清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城内设4所正音书院,为士子学习官话的学校。院址在百源庵、承天寺、铁炉铺和奉圣铺,均由义学改办。
  清源书院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府陈之铨倡建清源书院,址设承天寺前施琅的澄圃(今晋光小学内)。
  崇正书院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在府东南释仔山施琅的东园(今泉州农校内)建崇正书院,保留至清末。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