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私塾 义学 社学 宗学 蕃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3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私塾 义学 社学 宗学 蕃学
分类号: G629.299
页数: 2
页码: 812-81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历史上泉州地区的私塾、义学、社学、宗学和蕃学。首先介绍了泉州地区私塾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南宋时期私塾的大发展和元、明、清时期私塾的存在情况。接着介绍了义学的设立情况,包括五代时期泉州地区刺史王潮创办的四门义学以及清代的多所义学。然后介绍了社学的出现和推行情况,包括元、明时期泉州地区社学的设立和教材内容。其次介绍了宗学的建立,包括南宋时期在泉州地区建立的宗学以及后来的修改和废弃情况。最后介绍了蕃学,即泉州伊斯兰教徒建立的教育机构,介绍了教授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以及中文的情况,并指出这种教学形式延续至清代。
关键词: 教育 鲤城区 私塾 义学

内容

一、私塾
  唐朝建中元年(780年)之前,泉州已有通文书、吏事、能诵书作文的人,家传师授式的私学已经存在。南宋,私塾有较大发展,贫儒寒士凭蒙馆教学维持生活,无意科场、罢官辞职、致仕回乡的儒士也设立经馆授徒。元、明两代提倡社学,但私塾仍有一定规模。清代中叶以后,社学衰落,私塾迅速发展。清末废科举兴新学以后,部分私塾改为新式小学堂。民国期间,曾明令禁办私塾,但仍有私塾存在。1951年,私塾消亡。
  历朝私塾无固定学制,一般初春入塾,年终结束。没有寒暑假,但有农忙、春游及节日假(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或个别民俗节日)。入学年龄不限,经塾师同意,缴交束脩(学费)便可入学,出塾自由。
  塾童根据自己的程度选学教材,塾师分别教习,不加解释,让学生熟读领会,能流利背诵后再习新篇。重视写字,初学描红,继而影格、临帖,要求严格。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五言杂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四书》、《诗经》等。清末至民国初期,还教习《尺牍》、《珠算》和民间应用文。
  二、义学
  五代,泉州刺史王潮在泉州城内创办四门义学。清代,有龙头山义学、奉圣义学、承天义学、百源义学、宝海庵义学等。
  三、社学
  宋淳熙六年(1179年),韩彦直知泉州,置社学,择有学之士训导讲说。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政府颁令设立社学。明洪武八年(1375年),诏令推行社学。至正统元年(1436年)晋江县有社学15所,泉州城内及城郊有中和、紫云、临漳、镇雅、杨茂、圆通等社学。弘治十七年(1504年),又令各府、州、县设立社学,蒙童15岁以下送入社学就读。泉州郡城及城郊社学没有专门场所,均用祠堂、庙宇办学。清雍正七年(1729年),各县又奉文设立社学,泉州城内及城郊新设法石、雒阳、河市等3所。
  社学以《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为启蒙教材,继教以经、史、历、算,后又以《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和《九章算法》为教材。
  四、宗学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在城区西南袭魁坊东旧睦宗院建宗学。设一庙一堂四斋,每斋设长谕,以赵姓担任,讲学教谕以庶姓充任。淳祐六年(1246年),知宗正事赵希衮在旧睦宗院内建清源书院,设一堂四斋。元初均废。
  五、蕃学
  北宋大观、政和年间(1107~1118年),泉州伊斯兰教徒建立蕃学,泉州每座清净寺都教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同时教习中文,培养出许多舌人(翻译),这种教学形式延续至清代。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