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旧式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3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旧式教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4
页码:
812-8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旧式教育情况,分别记述了私塾、义学、社学、宗学、蕃学等。
关键词:
教育
鲤城区
旧式教育
内容
第一节 私塾 义学 社学 宗学 蕃学
一、私塾
唐朝建中元年(780年)之前,泉州已有通文书、吏事、能诵书作文的人,家传师授式的私学已经存在。南宋,私塾有较大发展,贫儒寒士凭蒙馆教学维持生活,无意科场、罢官辞职、致仕回乡的儒士也设立经馆授徒。元、明两代提倡社学,但私塾仍有一定规模。清代中叶以后,社学衰落,私塾迅速发展。清末废科举兴新学以后,部分私塾改为新式小学堂。民国期间,曾明令禁办私塾,但仍有私塾存在。1951年,私塾消亡。
历朝私塾无固定学制,一般初春入塾,年终结束。没有寒暑假,但有农忙、春游及节日假(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或个别民俗节日)。入学年龄不限,经塾师同意,缴交束脩(学费)便可入学,出塾自由。
塾童根据自己的程度选学教材,塾师分别教习,不加解释,让学生熟读领会,能流利背诵后再习新篇。重视写字,初学描红,继而影格、临帖,要求严格。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五言杂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四书》、《诗经》等。清末至民国初期,还教习《尺牍》、《珠算》和民间应用文。
二、义学
五代,泉州刺史王潮在泉州城内创办四门义学。清代,有龙头山义学、奉圣义学、承天义学、百源义学、宝海庵义学等。
三、社学
宋淳熙六年(1179年),韩彦直知泉州,置社学,择有学之士训导讲说。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政府颁令设立社学。明洪武八年(1375年),诏令推行社学。至正统元年(1436年)晋江县有社学15所,泉州城内及城郊有中和、紫云、临漳、镇雅、杨茂、圆通等社学。弘治十七年(1504年),又令各府、州、县设立社学,蒙童15岁以下送入社学就读。泉州郡城及城郊社学没有专门场所,均用祠堂、庙宇办学。清雍正七年(1729年),各县又奉文设立社学,泉州城内及城郊新设法石、雒阳、河市等3所。
社学以《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为启蒙教材,继教以经、史、历、算,后又以《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和《九章算法》为教材。
四、宗学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在城区西南袭魁坊东旧睦宗院建宗学。设一庙一堂四斋,每斋设长谕,以赵姓担任,讲学教谕以庶姓充任。淳祐六年(1246年),知宗正事赵希衮在旧睦宗院内建清源书院,设一堂四斋。元初均废。
五、蕃学
北宋大观、政和年间(1107~1118年),泉州伊斯兰教徒建立蕃学,泉州每座清净寺都教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同时教习中文,培养出许多舌人(翻译),这种教学形式延续至清代。
第二节 书院
南宋、元、明代的书院,为自由讲学之所,清代成为以考课为主的科举预备场所。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朝廷下令兴新学废科举之后,书院即告消亡。
泉山(温陵)书院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郡守赵宗正在府城东行春门外天宁寺(现泉州市第一医院)建泉山书院,因同安主簿朱熹曾到泉州讲学,院中奉祀朱熹。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县学。正德十年(1515年),知府葛桓移建书院于蔡巷(今菜巷)。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府王廷诤重修,集诸生讲学,改名温陵书院。乾隆三十二年以后,书院由衰而废。
欧阳书院 在府城东北虎岩,唐代欧阳詹曾在此读书。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通判张庸等立祠堂祀欧阳詹,旁为房舍,让学者栖息,名为欧阳书室。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19年)间,欧阳詹裔孙欧阳深及其子欧阳模先后重建,称欧阳书院。清代,欧阳氏宗族先后重修。后废。
一峰(梅石)书院 在府治东北(今泉州一中校舍)。明代状元、翰林院编修罗一峰(罗伦)被贬到泉州任提举市舶司,在此建草堂讲学。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御史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颜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等在梅花石附近建一峰祠,并改净真观为一峰书院。崇祯年间(1628~1644年)重修,更名清源书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县黄昌遇重建,更名梅石书院。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停办。
小山丛竹书院 在市区东北府城隍庙边,南宋朱熹在此种竹建亭讲学,并题“小山丛竹”四字。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通判陈尧典重建,更名过化亭。清初毁于兵。康熙四十年(1701年),通判徐之霖捐俸重修,增建讲堂及书屋6间,祠门前立“小山丛竹”小型石牌坊。康熙五十年,知府刘侃又修,名小山丛竹书院。民国间其址改为温陵养老院。
休山(镜山)书院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何乔远在市郊东北清源山麓后茂村设学授课,初名■躬社。后又在镜山下购民屋为学舍,改称休山书院,因乔远自号镜山,亦称镜山书院。后废。
正音书院 清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城内设4所正音书院,为士子学习官话的学校。院址在百源庵、承天寺、铁炉铺和奉圣铺,均由义学改办。
清源书院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府陈之铨倡建清源书院,址设承天寺前施琅的澄圃(今晋光小学内)。
崇正书院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在府东南释仔山施琅的东园(今泉州农校内)建崇正书院,保留至清末。
第三节 府(州)学县学
一、府(州)学
唐、五代有孔庙无官学。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知州孙逢吉在府文庙建学。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知州高惠连迁移州学到育才坊,大观三年(1109年)复迁原址。绍兴七年(1137年),郡守刘子羽重建,左学(明伦堂)右庙(府文庙),并建东西两庑和泮池。元、明、清以来屡有修葺、扩建、增建,形成文庙、明伦堂(府学)两大建筑群。
府学经费靠学田。宋乾兴元年(1022年),置有赡学田。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巡按御史胡文静、程昌,佥事潘鉴,将废院田地200余亩作为学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同安县每年拨262.5亩纳租府学。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总督姚启圣、知府蒋毓英捐银买民田为学田。
二、县学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在州学东侧附设兴道、遵德二斋,作为县学学舍。淳熙四年(1177年),知县林奭在行春门内东仓地带(今泉州军分区)兴建大成殿。咸淳年间(1265~1274年),县令赵瑶建明伦堂,县学于是独立办学。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学址改为泉州府署,县学移于泉山书院,左庙右学,殿庑斋堂均按泉山书院旧制。至清道光九年(1829年),多有扩建、修葺,成为完整的县学。民国34年(1945年),县学拆建为医院。
县学经费靠学田。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国子监祭酒蔡清捐置学田257.8亩。万历二十年(1592年),巡按御史邓炼发资福岩田地28.2亩、山地10亩,每年收田租作为县学公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总督姚启圣捐置民田租为县学经费。雍正十三年(1735年),邑绅张文秸捐赠民田租实额353石8斗,除年供泉山、小山二书院的掌教薪资8000斤外,余为县学经费。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