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拥政爱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29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拥政爱民
分类号: E225
页数: 3
页码: 808-8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市鲤城区在拥政建设方面的工作,包括军事管制、军民联防、参加土地改革以及“三支两军”任务等内容。
关键词: 鲤城区 军事 拥政爱民

内容

第一节 拥政建设
  一、军事管制
  1949年9月,泉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实行军管,防止土匪特务破坏,维护社会治安,建立革命秩序。1950年4月,各级人民政权相继建立,完成军管任务。1967年6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属县及泉州市实行军事管制,直至1968年9月泉州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停止。
  二、军民联防
  1949年9月以后,国民党海军常在沿海一带骚扰,抓捕船只人员,抢夺群众财物,阻挠渔民生产。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泉州组建守备队,担负反袭扰窜犯、反内潜外逃以及海上护航、护渔任务,相继建立2个警察边防派出所、12个民兵海防哨所(8个巡逻哨、2个对空瞭望哨、2个内陆防空哨),800余人参加执勤。1949年9~12月,反敌小股袭扰1起,反敌派遣5起,俘5人,反外逃3起,抓获3人。1983年,建立沿海军警民联防体系,设1个联防区、1个联防片、5个联防点,900余人值勤,协助公安部门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
  三、参加土地改革
  1951年3月至1952年1月,泉州市进行土地改革,军分区派出干部、战士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土改结束后,部分人员留在基层工作,成为基层政权建设骨干。
  四、“三支两军”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1月,驻泉部队奉命执行支工、支农、支左和军管、军训(简称“三支两军”)任务。1967年4月,南安32430部队抽调30多名干部、战士到泉州“三支两军”,对稳定时局、保障工农业生产起过积极作用,但也有些消极影响。1973年4月全部撤回。
  1976年10月,32430部队派出400多名指战员组织30多支宣传队,出动6辆宣传车进驻泉州开展宣传,为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作准备;12月,派出500多名指战员进驻地、市(县)两级的党政、交通、政法、计委、宣教等部门,支持地方恢复生产、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稳定社会秩序,1978年4月结束撤回。
  第二节 支援地方工程建设
  1959~1960年,泉州市第二期防洪堤工程动工兴建,当地驻军分批支援建设,直到工程完工。1986年6月,鲤城区组织清理百源川池和八卦沟,32430部队出动650名官兵、37辆汽车,清污1100多立方米。1989年以来,该部队发挥人员、技术、装备等优势,购置机械120台,组织7个工程队,参与公路和开发区30多个工程的建设。仅在鲤城万安开发区,该部队就派出2个工程队、几十台施工机械,按期完成整个开发区的挖掘和土地平整任务。
  第三节 共建精神文明
  一、军民共建精神文明
  1984年初,晋江军分区、地区公安处、市人武部和市委、市府组成军警民共建领导组,协调军警民各方面工作,从共建中山文明路入手,由点到面,步步深入,迅速遍及各行各业,涌现大批文明工厂、学校、街巷、庭院。年底,福州军区及闽赣两省军警民共建表彰会在泉州召开,泉州市共建领导组以《古城新貌》为题,编写《泉州市精神文明简介》,发给与会人员,为大会提供13个各种类型精神文明建设参观点,受到好评。泉州市人武部被福州军区和省政府评为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
  1990年前后,发动、组织民兵5500多人次,义务投工1.2万多个劳动力,清理路障、扫除垃圾、植树造林,同时引导民兵带头参加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活动。至1992年,全区建立民兵示范点25个,其中6个被鲤城区委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788个民兵户被评为文明户。
  二、国防教育
  1988年3月,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指定鲤城区为全民国防教育试点单位,区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区人武部编写《以改革总揽全局,为国防富民强兵》教材,开展一系列活动,播放录音、录像,举办电影周、国防知识竞赛、“国防在我心中”演唱会,开展军事体育活动以及有组织的拥军优属活动。1989年,鲤城区被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评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在经常性教育活动中,附近县(市)驻军也积极参加。1987年,32430部队与泉州师专、泉州商校、黎明大学、仰恩大学等20多所大中专院校挂钩,建立军训点,每年派出150多名官兵开展军训,并组织军事表演组、宣传教育组、文艺演出组,为挂钩院校师生作军事技能表演60多场次,被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评为军训先进单位。1989年以来,32833部队炮团三营与泉州五中挂钩,每年派出校外辅导员10人,开展国防教育,帮助军训。
  第四节 爱民活动
  一、抢险救灾
  1971年,泉州洪水泛滥,全市民兵出动抢险救灾,满堂红公社4名民兵在激流中牺牲。驻泉州各部队常设1个抢险救灾领导小组,1个快速值班分队,做到有求必应。小组成立以来在鲤城区参加抢险救灾75次,派出官兵6000余人次,出动车辆600余台次。1990年夏,泉州地区连降暴雨,晋江水位猛升,鲤城区防洪堤受到威胁。32833部队出动400余人,赶往泉州大桥附近参加抢险,确保防洪堤安全,该师司令部被南京军区和省军区评为抢险救灾先进单位。32430部队出动300多名官兵,在面粉厂一带200多米危急堤段上奋战一天一夜,加固河堤,确保防洪堤安全。
  二、救死扶伤
  一八〇医院自驻泉以来,长期坚持为群众防病治病,泉州地区洪水过后常出现“洪水热”(发热黄疸)。1957年,一八〇医院请一教授查清系钩端螺旋体引发,医院进行病例总结,有效地防治这种病害。为提高诊断技术,一八〇医院与晋江专区一院、二院及防疫站建立联系,加强协作,还与中医院建立会诊关系,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1984年7月,在泉州“八一”服务社召开的福建针纺织会议有近百名代表食物中毒,24名严重者送一八〇医院,经抢救全部脱险。1985年以来,该院为驻地收治病员1829人次,抢救重病人2620人次;培训高、中级护士137名,进修医师67人;派出军医护士到幼儿园、中小学、社会福利院、妇幼保健院、敬老院等单位,为幼儿、学生、老人、伤残人员免费体检23675人次;利用节日到体育场、清源山风景区免费为群众看病426人次;派出两支医疗队,长期在山区巡回医疗扶贫。1989年10月,接到安溪汽车爆炸有28名乘客烧伤的紧急通知后,派出抢救组到县医院协助紧急处理,主动接受治疗3名Ⅱ~Ⅲ度、烧伤面积70%~85%的重伤员。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