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重要兵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25
颗粒名称: 第七章 重要兵事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6
页码: 803-808
摘要: 本章介绍了唐至清代泉州的兵事历史,包括黄巢义军南下、王潮据泉州、留从效破朱文进、林居裔义军兵败、韩习平息兵变、南宋泉城兵变、赛甫丁和那兀纳叛乱、邓茂七义军转战、泉州抗倭斗争、计擒贼首潘若海、吴觐兄弟起义、反鸦片侵略等历史事件。
关键词: 鲤城区 军事 重要兵事

内容

第一节 唐至清代兵事
  黄巢义军南下泉州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渡长江由江西入福建,连下闽中诸州,渡海南下泉州。泉州城列兵防守,义军见有防备,转经南安入同安,下漳州。
  王潮据泉州唐中和年间(881~884年),江淮寿春人王绪乘乱拥众自立,率兵攻光州,王潮与弟审邽、审知投王绪。王绪被荐为光州刺史后,恐被人吞并,率众南下。光启元年(885年)八月,王绪军至南安境,王潮三兄弟擒拘王绪,诸将拥王潮为主帅。时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军民怨恨,请王潮队伍入城。王潮招抚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朝廷授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审邽代泉州刺史。
  留从效破朱文进军五代闽永隆六年(944年)三月,拱宸部将朱文进政变,自立为闽王,称臣后晋,委黄绍颇为泉州刺史。十一月,泉州散指挥使留从效杀黄绍颇,归顺殷王王延政。朱文进闻变,命部将林守谅、李延锷率兵2万攻泉州,留从效迎战,斩林守谅,俘李延锷,大破福州兵。
  林居裔义军兵败泉州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林居裔领导农民在仙游起义,自称平西王,率义军向泉州进逼,沿途农民纷纷加入,队伍达万人以上。同年十二月,围攻泉州城,在城内外(援兵)官兵夹击下退走,又遭泉州兵马都监夜袭,退仙游游洋山区。
  韩习平息兵变宋绍兴元年至十九年(1131~1149年),韩习任泉州通判,代理掌管泉州府事务。时上级调泉州郡城守兵往他处驻防,士兵怕长途跋涉,暗中约定出城后叛乱,被习获知。刚好刘宝带兵到临漳门抓捕盗寇,韩习暗中通知刘宝,借其军队100多人,埋伏于城门四周。企图作乱的士兵刚进城门洞,即被全部擒获,为首者被杀,其余继续到他处驻防。
  南宋泉城兵变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赵昰由福州航海入泉州湾,市舶司提举蒲寿庚拒命护从。景炎二年,元将唆都攻至泉州,蒲氏降元。宋将张世杰从海上回师袭击泉州,破坏蒲氏商船,蒲氏杀宋室3000多人及在泉州的士大夫、淮兵数千人。张世杰围攻泉州90日不下,退潮州。
  赛甫丁和那兀纳叛乱元廷歧视汉人,推行“联色目以控制汉人”的政策,征调一批波斯军来泉州,连同蕃商水兵组成“义军”,赛甫丁被提为行省参政和“义军”万户。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赛甫丁勾结另一“义军”万户阿迷里丁(色目人)举事,妄图建立“亦思巴奚王国”,对抗元朝当局。至正二十二年二月,蒲寿庚的孙婿那兀纳杀阿迷里丁自立。至正二十六年三月,陈友定命林珙率水军、自率步骑兵水陆两路南下泉州,进军仙游的那兀纳急收兵入泉,组织防御。五月,省军兵临泉州,城内千户金吉、龚名安等人夜开西门迎入,活捉那兀纳,结束“亦思巴奚”历时十年的割据局面。
  邓茂七义军转战泉州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邓茂七领导佃农在沙县起义。十一月,一路人马攻下德化,继入永春、安溪,直抵泉州。知府熊尚初出战大败,于城南五陵坡被擒杀,义军转攻同安。
  泉州抗倭斗争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自海口登陆攻福清,并南下攻泉州,泉州卫指挥童乾震率其子童养锐、千户白仁、义士陈学书,带兵三百迎战于东岳,自申至辰,杀死杀伤倭寇十多人,因援兵不继,乾震、白仁、学书均战死。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初,倭寇攻泉州府城未下他去。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倭寇又攻泉州,至石笋桥(今浮桥),焚烧民宅后转攻安平不克,又至郡城南门新桥,佥事万民英在桥上建门御敌,乡兵乡民退入城时,挤圮桥栏,坠江死者千余人。倭寇冲开桥门进至车桥头,大焚民居,军民共同守城,寇转攻同安。嘉靖三十九年正月,一股倭寇从浔美登陆,焚烧抢劫至车桥头,一股从法石登岸至南门城下。嘉靖四十年正月和嘉靖四十五年春,倭寇再犯,都被戚继光、俞大猷的部队和地方官兵截击逃遁,余党于隆庆三年(1569年)被指挥张奇峰斩获无遗,遂绝迹。
  计擒贼首潘若海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十月,泉州参将黎鹏举招抚兴化贼首潘若海。泉州分巡佥事万民英授予官职,安置在府城内,协助抵御倭寇。潘若海原性不改,部下横行不法,时常抢劫,伤害百姓。鹏举和民英两人设计,在府城双门(现中山北路钟楼附近)前擒杀潘若海,百姓得以安宁。
  吴觐兄弟起义罗溪乡民吴觐、吴二、吴尾三兄弟拜乡中拳师黄学官学拳术。明朝末年,泉州城郊附近乡村农民相继组织“斗栳会”,抗租抗税。吴觐被推为首领,聚众500多人,公开向地主派饷1。清顺治四年(1647年)四月,吴觐正式宣布起义,在半岭庵、香炉、玉叶建立3个大寨和6个小寨,招兵买马,训练士兵,打击劣绅,救济贫民,摧毁地主武装,队伍发展至数万人。顺治五年十一月,清军在地主武装向导下“围剿”义军,施用奸计,各个击破,吴觐兄弟三人先后殉难,起义失败。
  反鸦片侵略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月间,英国装载鸦片的一艘轮船抛泊大坠海面,被舟师开炮轰走。道光二十三年,英殖民军派军舰进犯泉州湾,直至洛阳桥下。晋江惠安一带1307乡组织民兵10万人英勇抗击,把英舰轰出。
  小刀会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小刀会占领厦门,建立政权。晋江三合会首领蔡俭闻讯集众1000余人起义,占安海,进军泉州,因兵力不足,先后失利,部分会友渡海到南洋谋生。
  红钱会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红钱会首领林俊在永春起义,转战于永春、德化、仙游一带。咸丰七年二三月间,太平军首次入闽,林俊在泉州、南安交界的大罗溪一带聚众万人,两次攻打南安县城和泉州府城,均未得手。七月,林俊挥师北上欲与太平军(时已折回江西)会师未能实现,在回师途中于顺昌县被乡勇杀害,部分义军留在顺昌继续斗争,部分退回永春、南安,同治四年(1865年)被镇压。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兵事
  光复泉州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泉州同盟会地方组织成立统一领导机构,会长蒋以麟,机关设在西隅小学,一面准备起义,一面策反协台唐万胜。唐初始拒绝,义军发起进攻,士气高昂。第三天,蒋与唐会谈,达成协议,唐填表加入同盟会。蒋又会见知县黄逢年,黄答应反正。十一月十八日上午,同盟会员在开元寺集中出发,依次到府衙、县衙、协台衙门,升上同盟会旗,鸣炮三响,宣告泉州光复。
  武装反袁起义民国4年(1915年)12月,云南护国军首先举事。闽南护国军辖两个支队1个独立营3000余人,与袁世凯在福建的代理人李厚基展开激烈斗争。泉州一带驻防的北洋军实力雄厚,装备精良,护国军制订里应外合的攻城计划,一面策动驻军反正,一面筹措武器弹药,部分向南洋购买,部分自造。民国5年春,倒袁运动更趋剧烈,李厚基防范更为严密。4月26日夜,护国军支队长钱竹轩及3个连长在西街孟衙巷汤文河家开会,由于有人告密,27日拂晓钱等5人被捕,28日被杀害。护国军第一支队教练官吴瑞玉闻讯,以福建下游护国军第一路司令名义声讨袁贼,挺进泉州。抵晋江霞井时,遭劫营,瑞玉孤军奋战,弹尽援绝被俘,壮烈牺牲。
  马步云士兵兵变陆军第十混成旅第二团团长马步云花天酒地,恣意享乐,扣压饷项。民国6年1月25日夜,某排士兵群起索饷,马不在团部,即击杀守卫士兵冲出团部,往妓馆寻找不得,射杀妓女而去,沿途逢人开枪。团部特务排奉命追捕,见人影即开枪。叛兵、追兵滥杀无辜民众,死亡30多人。事后,泉州人士许卓然、陈仲瑾等人,联络死难家属向省方提出控告,迁延日久,多方交涉,省方才发放3万元抚恤金,马步云他调。
  护法斗争民国11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赴上海,召见张贞、许卓然。张、许10月初回闽,传达上海决定:推黄展云为福建自治军总指挥,任命张贞为前敌总指挥,杨汉烈为第一路司令,许卓然为第二路司令。许卓然以陈国辉为第一支队长,王振南为第二支队长,秦望山为第三支队长。许卓然、秦望山率兵进占安海,进逼青阳,北洋军纷纷退入泉州城。东路讨贼军兼程南下,占据泉州东岳一带高地;张贞率部进逼泉州新桥头,臧致平部进华洲担任掩护,形成对泉州城的包围。北洋军见大势已去,经谈判,张清汝部出城接受改编,自治军进驻泉州城。
  泉州农民武装斗争民国13年,泉州农民积极参加反北洋军阀斗争。民国15年,组织农民协会,有121个分会,会员2500人,农民武装200人。11月,北伐军入泉,农协组织农民自卫军243人,打击孔昭同、张毅残部,帮助北伐军运输。民国16年,农协与浔美缉私队冲突,发生战斗。后农协负责人许祖谅被害,活动停顿。
  北伐军进驻泉州民国1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率第三师谭曙卿、第十四师冯铁裴、第四独立师张贞等3个师包围泉州。城内北洋军阀田宝琴十分恐慌,到处拉夫,准备撤退。20日上午到培元中学拉夫,与学生发生冲突,当晚派兵包围学校,准备报复,但北伐军已从浮桥、南门进逼泉州,田部只得撤离。21日晨,张贞部从水门、南门入城,何应钦从浮桥进入泉州。
  解除泉州市卫队武装民国15年底,驻泉部队相继他调,形成治安真空状态,晋江县商会出面与许卓然商讨组织市卫队。初,市卫队颇守纪律,地方安静。但队员多属流氓无赖,不久原形毕露,敲诈勒索、绑票抢劫、奸淫烧杀、设赌贩毒,泉州成为土匪世界,富商巨贾、海外华侨、旅外人士多方奔走呼吁无效。适逢十一军张世德师路经泉州,泉州人士公推许卓然为代表请求协助清剿市卫队,获得同意。十一军部队抵泉,许卓然以庆功为名,设筵宴请市卫队头目,密令盐缉私大队及十一军特务连武装待命,以电灯熄灭为号,于夜11时同时行动,解除市卫队武装,拘捕50余人。总队长陈桂林、副总队长吴逢源等14个罪恶昭著者被处决,市卫队覆亡。
  晋南民团三袭高为国民国18年6月,海军陆战队林寿国旅进驻泉州,收编上匪高为国部为海军晋南惠游击大队,委高为国为大队长。高为国以海军为靠山,巧立名目,强派捐税,掳掠烧杀,无恶不作。百姓不堪其扰,树兜乡民团奋起反抗。民国19年7月10日夜,树兜乡民团集结600余人,出其不意,从新门、西门、南门三路攻入城中,高部驻扎之处均遭袭击,全数溃退。民团恐有伏兵,自动撤离。11日,高率部进城,疯狂报复,滥杀无辜,派兵驻扎浮桥,图攻树兜。树兜民团联络晋南、惠南各区民团共同对付,于7月17日凌晨,由南门、涂门、新门三路再攻泉州。高部已有防备,不能得手,8时许退出。下午3时,晋南民团单独进攻新桥,攻入城中,高为国组织反击,激战至黄昏,民团退出。
  陈国辉进剿福山腰民国19年冬,陈国辉击败高为国。高为国准备与陈国辉决一死战,在老巢福山腰严密布防,设置三道防线,配置迫击炮、大炮。陈国辉从南安四都、丰州出兵,攻福山腰北面及西南面,惠安、晋南民团直攻吕埔。兵临城下,劝高为国出降受编。谈判破裂后,高为国改变计划,放弃福山腰出亡潜伏,陈国辉部一天多即攻占高为国的老巢。高为国妄图东山再起,往闽北投靠刘和鼎。鉴于泉州各界及华侨压力,高为国被解省处理,枪决于福州。
  蒋介石空袭十九路军民国21年6月,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人泉。12月,在泉收编官佐471人,士兵5461人,加上其他人员计6069人,枪械3727支,编为人民自卫军,翁昭恒任司令。蒋介石出兵包围福州,十九路军撤离,兵力集中泉州。民国22年12月1日,中山公园举行兴泉省成立庆祝大会,蒋介石派3架飞机空袭,投弹11枚,炸死20多人。2日,城内设高炮阵地。后用华侨募捐的基金购飞机50架,对付蒋介石的飞机。
  洛阳桥战役十九路军退守泉州,于洛阳桥设防,在两岸高地据要防守。民国23年1月22日,国民党第十师追至洛阳桥受阻,先以一营兵力徒涉成功,占领高地,后继部队又突破后埭以西及以北防线,炮兵也向桥西十九路军阵地轰击,战斗十分激烈。下午4时,十九路军增援部队受挫,4时半,国民党军击溃守军,十九路军大部向泉州城撤退。傍晚5时,十九路军将领毛维寿、沈光汉、区寿年、张炎等为蒋介石收买投降,国民党军停止追击,原地警戒。
  泉州事变民国26年10月,中共闽中工委红军游击队160余人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独立大队,闽中工委书记刘突军任大队长,开往泉州承天寺驻防。民国27年3月,国民党泉州当局破坏协议,暗害刘突军等5人,派兵包围承天寺,强行收缴大队枪械。事后经多方交涉,国民党泉州当局被迫交还枪械,独立大队开赴皖南,编入新四军。
  日机轰炸泉州民国27年,金门、厦门先后沦陷,泉州成为抗日前线。民国28年3月3日,日机4次空袭泉州,被炸有新桥头、浮桥、蟳埔等地,损坏4辆汽车,死伤10余人;22日,又投弹11枚,死伤19人。民国29年5月,日机频繁空袭泉州15次,投弹123枚。4日,炸公界巷、二三九旅旅部、府后山;5日,炸土地后、府文庙、胭脂巷、存心医院、小黄门;9日,炸小泉涧巷、元妙观、前田巷、泉中教师宿舍、花巷、玉犀巷、晦鸣中学、大隘门、崇福寺、明伦堂、开元寺法堂、承天寺、南街礼拜堂,毁商店民房170幢、学校1所,炸死63人,伤76人;10日,炸二三九旅旅部、下河、晋中、东街第一楼菜馆、南街礼拜堂、开元寺大殿、承天寺。6月中旬,炸东街、前田巷、承天寺、鹦哥山、府文庙、平民小学、水门巷、庄府巷、门楼巷。7月,3次炸平民小学,投弹4枚。8月12日,2次炸浮桥,炸断中段数条石板。民国30年3月3日,日机投弹6枚,炸南门繁华商业区,炸死30人,伤24人,房屋倒塌14座。
  泉州劫狱斗争民国36年秋,中共地下组织筹划劫狱,营救晋江、南安等地被关押的地下党员。先争取看守人员王某,获取情报,再利用为假释对象照相的机会摄下监狱内部情况,并设法使被捕党员集中关押,做好劫狱准备。民国37年6月28日晚,在当地群众配合下,用竹梯横架在民房与监狱墙上,把被捕同志接出。警署派人追赶,被“放风”的愚弄,朝反向追赶,劫狱成功。
  攻打大罗溪乡公所民国38年7月,晋(江)南(安)永(春)游击大队摧毁大罗溪乡公所,三二五师及县自卫队、刑警队数百人到罗溪“清乡”。中共晋南永工委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与敌军激战2小时,后主动撤退。
  策动国民党军起义民国38年8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策动国民党陆军三二五师副师长陈言廉率领1个团2个营1000多人枪在安海起义。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八十七师二六一团,陈言廉任团长。同年,中共晋江支部争取晋江县警察局督察长兼代局长张文正反正,秘密对晋江县警察局、消防总队进行策反。泉州解放时,起义成功,并接受整编。
  泉州解放民国38年8月31日上午10时,泉州团队独立大队三个中队,从新门入城,接管国民党晋江县政府、县警察局等单位。下午4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八十七师侦察排进城与游击队会师,泉州宣告解放。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兵事
  围歼登陆窜犯特务1951年9月4日,金门南海总队派遣泉州纵队、永安纵队共370多匪特,从惠安沿海登陆,分两路窜扰。泉州纵队240余人由司令陈令德(仙游人)率领,向仙游方向袭扰;永安纵队130余人由司令陈伟彬(德化人)率领,经惠西黄塘田船窜至马甲、河市一带,企图在戴云山建立“反共根据地”。但很快被当地干部、民兵发现,晋江县二区立即组织区中队和民兵配合人民解放军围剿。匪特分两路逃窜:一路100多人由陈伟彬率领逃往河市白洋乡七丘山;一路90多人由王炮(马甲人,纵队副司令、参谋长)率领窜回浯峰北溪村。陈伟彬在七丘山被解放军炮击毙命,其余匪特四散逃命。王炮到北溪村即受区中队和民兵包围,连夜逃往双髻山与河市炉田村交界的白洋乡。解放军闻讯赶往河市,与区中队、民兵联合作战,活捉王炮,余匪星散。至11日,余匪均被群众一一擒获(泉州纵队也在仙游县被歼灭,陈令德被活捉)。
  炮击金门1958年8月23日至10月6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炮击金门44天。泉州地区与金门一水之隔,是从北面轰击金门的主攻地带,泉州市民兵与解放军并肩作战,积极支前。
  崇武以东海战1965年11月13日,台湾国民党海军南区巡逻支队“永泰”号、“永昌”号由马公岛隐蔽分航,驶往乌丘岛。福建海军基地获悉,组成突击编队出击,后渚海军积极配合,经过1小时33分钟激战,击沉“永昌”号,击伤“永泰”号,俘掳9人。我方牺牲2人,烈士安葬于东海法石村。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