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20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民兵
分类号: E28
页数: 7
页码: 797-8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民兵队伍的组织建设和军事训练。在组织建设方面,泉州开始组建民兵队伍,经过多次调整和整顿,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组织体系。在军事训练方面,民兵队伍的基础训练包括队列、投弹、刺杀、爆破和战术动作等,后期逐渐增加了专业技术兵种训练。
关键词: 鲤城区 军事 民兵

内容

第一节 组织建设
  1950年,泉州开始组建民兵队伍。初时组织形式、名称、编制不统一。1953年2月,泉州郊区人民武装部成立,对民兵实行统一领导。1957年3月,泉州市3个乡(南台乡、东湖乡、笋江乡)共有民兵622人,其中基干民兵239人、普通民兵383人;市区街道和地直机关建立自卫队,共有4个中队1个直属队,计1361人,组建人民防空专业队伍计4858人。
  1958年,大办民兵师,农村公社、大队、生产队,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组建民兵团、营、连。1962年8月,泉州市结合整风整社,进行民兵组织整顿,组建2个民兵团37764人,11个武装基干民兵连913人,共占人口总数的18.2%。12月,晋江地区、晋江军分区召开民兵组织工作会议,贯彻《民兵工作条例》和民兵工作“三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组织落实)精神,民兵组织建设逐步制度化,政治素质、军事素质有较大提高。到1966年,有96.6%的复退军人加入民兵队伍,全市组成2个民兵师,共56809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民兵和民兵干部参加红卫兵组织,卷入派性斗争,不少专职武装干部、民兵营、连长被揪斗、游街,民兵英雄、先进单位被诬为黑样板,民兵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市人武部执行不参加红卫兵、专职武装干部必须坚守岗位等指示,民兵建设仍取得一定成绩。
  1969年4月开始,恢复一年一度的民兵整组工作,民兵组织大部分得到恢复。至1971年5月,全市388个大队(单位)有167个大队(单位)完成整组任务,清理出队46人(其中干部26人)。1972年3月,市民兵独立团扩建改编为独立团第一至第四营,由12个连队扩大为15个。城市民兵经过整组,逐步向多兵种发展。1973年12月,城市民兵加强人防队伍建设。1974年,经过整组,全市组编10个民兵团,共90961人,其中武装基干民兵编14个连、113个排、414个班,共5235人。12月,成立泉州市民兵指挥部,下设4个分部、3个执勤小分队。1975年1月,市人武部制订并下达民兵组织整顿验收标准。
  1977年7月,进行民兵整组,驻军32430部队派出干部、战士协助,全市除4个企业单位条件不成熟未参加外,都完成整顿任务。整组后,组建21个民兵团,共99884人,其中武装基干民兵28个连、83个排、328个班,共4802人。自此,一年一度的民兵组织整顿走上正常轨道。
  1978年9月,纪念“大办民兵师”20周年,组建市民兵师、武装基干团,公社组建武装基干营,专业技术兵种不断增加。1981年,根据《民兵工作条例》规定,武装基干民兵改称基干民兵;基干民兵从1978年的4323人发展到1985年的12173人。专业技术兵有迫击炮连、通信连、高机连、无后座力炮连、侦察连、防化连、高炮连、军械修理工、海军技术兵。
  1986年以后,鲤城区武装部按上级关于减少基干民兵数量,增加专业技术兵所占比例的指示,逐步增减,稳妥过渡,每年都达到上级控制指标要求。1988年,组建基干民兵应急分队,北峰镇建市直属连,市区建区直属连,近郊各乡(镇)各建1个加强排,共875人。到1992年,有基干民兵8065人,专业技术兵种有迫击炮、无后座力炮、高机、侦察、通讯、卫兵、防化、高炮、军械修理、海军技术、司机、卫生员、火炮修理、汽连修理等,同时调整应急分队组织。
  第二节 军事训练
  一、基础训练
  1951~1953年,结合执勤、剿匪等学习使用武器和掌握简单的战斗勤务知识。郊区人民武装部成立后,利用农闲季节,以乡村为单位自训,时间5~7天,主要科目是队列、投弹、刺杀、爆破和战术动作等。
  1958年,民兵训练由农村扩展到市区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1962年,按照“三落实”指示和随时准备支援和配合部队作战的要求,泉州市又掀起练兵高潮,训练武装基干民兵786人(其中排以上干部97人),占在编数的86.1%。1963年,注意培养尖子班带动民兵训练,培养尖子班37个共870人,组织35个班54场传经表演,参观人数达41288人。1964年,在民兵中开展“神枪手”活动和军事大比武训练。
  “文化大革命”初期,民兵训练受到干扰,只搞一些战备紧急集合活动。1970年,恢复民兵训练。1973年,市人武部有计划地训练民兵战斗骨千,举办民兵干部集训和对空专业队伍训练班,训练内容增加岗哨、勤务、三防及野营拉练等科目。
  1976年以后,民兵中专业技术兵成分不断增加,每年由市人武部组织高机、侦察专业兵集训;报务员、技工等专业兵由军分区组织集训。1977年起,采取分级集训骨干,当年训练军事小教员和专业分队骨干561人,排以上干部150人,27个示范先行班;训练民兵18663人,其中武装基干民兵4301人;专业技术分队训练高炮88人,地炮60人,通信117人;完成15~20天课时和课目。1978年,市人武部着重抓步兵教员队伍建设,组织2期步兵教学骨干集训,培养小教员203人;训练民兵20010人。在纪念“大办民兵师”20周年时,全市武装基干连民兵进行步兵军事项目检验性汇报表演,有射击、投弹、刺杀、队列、兵器分解组合等科目,成绩在良好以上,优秀率达85%。1979年,全市举办步兵骨干和通信、高炮、军械修理工等集训7期,参训373人;公社(农场)举办步兵骨干集训13期;农村大队、城市企业单位训练武装基干民兵6998人,占在编数的80%。1980年,全市武装基干民兵实行普遍训练,有6929人参加,占在编数的88.6%。
  1981年,训练周期由4年缩短为2年,每年15~20天,人数占基干民兵总数的1/3,提高技术兵参训比例,全市举办骨干和专业分队集训班7期,参训581人;训练基干民兵4815人(占在编数的44.5%,完成军分区下达任务的118%,其中训练步兵4197人);训练高炮、高机、地炮、通讯等专业技术兵618人。1984年,训练周期由2年改为1年,时间23~25天,对象为21岁以下的基干民兵,训练3357人,其中专业技术兵658人,连排干部44人,兵员合格储备增加到9673人。
  1985年,民兵训练重点抓质量、抓专业技术兵,抓军队、地方两用人材,抓集中训练,年内训练基干民兵1481人,其中专业技术兵427人。
  1986年,鲤城区压缩民兵军训任务,免除罗溪、马甲、河市、双阳、清源5个乡(场)参训,区乡两级共举办11期集训班,训练662人,完成下达任务的95.7%,其中步兵294人,专业技术兵348人,干部26人。1987~1990年,每年完成训练588人(其中步兵240人,专业技术兵348人)的任务。为改善训练条件,在区人武部两个大院建立民兵训练中心,可容纳80~100人进行规范化训练。1990年被省军区评为年度民兵规范化军事训练先进单位。1991年,区人武部制订《鲤城区基干民兵规范化训练内务制度》,全年分4个阶段在区训练中心和分片设点,举办9期集训班,训练588人,其中普通兵285人、专业技术兵303人。1992年,纪念民兵工作“三落实”30周年,区人武部组织市区4个街道和近郊4个镇的应急分队轻武器精度射击和手榴弹投远竞赛,城东镇获团体第一名,海滨、开元街道分别获射击、投弹第一名;参加泉州市竞赛,射击获第三名,投弹获第二名。
  二、实战训练
  50年代初,为适应剿匪斗争需要,主要进行潜伏、巡逻、站岗等战斗勤务训练。60年代初,台湾国民党当局经常派遣小股特务偷渡袭击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为保卫沿海一带,泉州市建立民兵哨所(岗)24个,执勤民兵288人,其中海防固定哨11个,流动哨5个,防空降固定哨2个,仓库护卫巡逻哨6个。1962年,为加强海防斗争,各武装基干民兵组织均制订《反敌小股武装袭扰作战方案》,作为海防实战训练的依据。1963~1964年,沿海一线设固定哨12个、巡逻哨8个,参加执勤的民兵(男577人、女309人)进行防敌登陆窜犯和海上搜索训练;沿海一线民兵开展以自防为主的“村落战”训练,东梅大队进行反敌小股村落战演习,出动548人,进行抓“假设敌”、突击搜查、包围封锁、海上陆上监视等项训练。城市加强对空防卫训练,在市区(20个)和郊区(10个)制高点配置高射机枪、轻重机枪和步枪,形成对空火力网。沿海哨所、指挥所、基干民兵连加强通信联络训练,邮电系统统一对哨所、连队使用“战急”电话代码,对反空降10种战斗情况制订灯光、音响、信号旗通讯联络信号。各哨所、基干民兵连和职能部门,经常进行带有战斗背景的训练,各重要目标制订军民联防方案。1966年,为加强海防战备,反抓靠、反心战、反情报的“三反”和抓水鬼、抓小股、抓下海投敌分子的“三抓”工作,建立大众情报网、秘密情报网、民兵侦察分队。
  1967年,国内外反动势力蠧蠧欲动。3月7日凌晨3时,泉州市武装基干民兵营进行战备紧急集结,检验应变能力,14个连1366人参加演练。1971年,加强战前拉练,进行防空袭、反空降、反登陆、防暴乱以及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和城市警卫等训练。1973年2月,进行一次防空演习,出动民兵纠察队1001人,机动分队4个排165人,消防车3部,桥梁抢修连150人,线路抢修班7人。1975年,市武装部机关参加军分区组织的冬季拉练;受命组建步兵师直属队1355人,在近郊组建警卫连、侦察连,在市区组建高炮营、通信营、医院、修械所、运输连等。
  1976年开始,民兵训练逐步向多兵种、多功能方向发展,训练中结合小型拉练和演习。1979年,市3个高炮连分两期到驻晋江防空部队进行实弹射击训练。1982年4月,市3个高炮连与防空部队进行实弹射击协同训练。1987年,鲤城区抽调一个高炮连强化训练后,参加省军区高炮实弹射击考核,命中航模拖靶,获全省第一名。1990年,为配合公安干警维护社会治安,举办两期民兵防暴分队集训,学习治安常识,进行防暴技能训练。1991年,参加省军区组织的第二次高炮实弹射击考核,获第三名。
  第三节 武器装备
  50年代初,民兵武器主要由军队拨给,部分为民兵配合部队在剿匪中的缴获,有汉阳79步枪、仿二四式(中正式)步枪、三八大盖,还有少量冲锋枪、卡宾枪、驳壳枪。1953年,对民兵武器进行普查登记,配发给沿海乡村和负有守护任务的民兵连队。1958年,部队换装下来的武器陆续装备民兵,有53式步枪、仿苏53式轻机枪、60毫米迫击炮、12.7毫米高射机枪,满足了民兵执勤、训练的需要。
  1960年以后,民兵武器逐渐更新,由原来选点分发改为有计划、有重点、按建制分发。沿海一线和重要目标,一般每个连队配备20~35支长短枪、2~3挺轻(重)机枪。1961年3月,市人武部全面清查民兵武器,总数1267件,其中步枪1067支、冲锋枪22支、轻机枪74挺、重机枪12挺、手枪80支、60毫米迫击炮12门;子弹21244发,炮弹12发,手榴弹296枚。1962~1966年,泉州市除专职民兵武装干部用枪及“奖励枪”由个人保管外,均集中由民兵队部和市人武部保管。1966年6月,全市民兵武器、弹药回收集中,由晋江军分区军械库保管。1969年开始,武器又逐步下发,沿海一线有执勤任务的先予装备,然后发给公社武装部。装备逐步实现国产化,主要有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40毫米火箭筒、56式冲锋枪、63式自动步枪、63式60毫米迫击炮。1978年7月,部队换装下来的武器装备开始普遍配发到农村大队和城市武装基干民兵连,共1836件。1979年2月,又配发第二批武器共1780件。至此,市基层人武部全部配有武器,基层武器保管点有82个大队(管区),32个企(事)业单位,共有武器3671件。1981年,民兵武器大部分改由乡(镇)、街道集中保管。
  1987年,鲤城区调整武器布局,除沿海3个镇(街道)经批准保留轻武器、10个企业保留重武器外,其余武器装备集中区武器装备仓库保管。
  随着民兵专业技术兵队伍不断扩大,武器装备也向多种兵器方向发展,鲤城区的地炮民兵配有多种口径的迫击炮、无后座力炮;高炮民兵配有高射炮、高射机枪、调频电台、电话机、测距机;通信民兵配有报话电台、调频步话电台、收信机、轻型被复线、携带式野战电话机;火箭筒配备到步兵排。
  第四节 主要活动
  一、剿匪
  晋江县解放前夕,泉州匪首施明潭、吴友根参加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召开的“应变会”,一部分匪特潜伏下来。泉州一带匪特组织有兴泉纵队,匪首王樵、苏建议在清源山一带活动;“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四县游击司令部,匪首施明潭,司令部设在市区,此外还有白云纵队。晋江县解放,这些匪特大力发展组织,设立电台,搜集情报,包围机关,杀害干部,混入革命组织,张贴散发反动标语,勒索群众财物,抢劫爆破,造谣惑众,嚣张一时。1949年11月,第五专区地委发出《关于剿匪的指示》、《今后三个月农村工作的指示》,要求“三个月要把公开土匪基本消灭”。从1949年11月至1951年底,中共晋江县委领导全县民兵群众配合解放军作战64次,出动906人,单独作战82次,出动8452人,共捕匪特1030人,其中匪首14人(苏建议、施明潭在内),击毙16人,伤5人,坦白自首318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二、海防
  1950年4月,郭万年等特务受台湾国民党当局派遣袭扰泉州湾,从乌屿登陆。桥南民兵发觉后,经过一昼夜围剿,全歼窜扰特务。
  到1958年,泉州市沿海乡村建民兵海防哨所11个。1955~1961年,破获敌特潜入5起5人,反坏分子下海投敌3起3人,越境1起1人。
  1967年,对辖区内有关海防的基本情况作调查,加强对沿海一线人员、船只的控制,沿海公社大队制订反敌小股武装袭扰方案,加强戒备。
  1979年后,顺应形势变化,沿海民兵哨所逐步撤减。至1985年,泉州市的沿海哨所全部撤销。此后,东海镇、城东镇设义务侦察船、义务情报员,负责海上侦察和情报传递。
  三、空防
  1951年4月,泉州市成立防空委员会,下设防空指挥部,组建民兵救护队、消防队、治安纠察队、机动队,共3890人。10月,市人防指挥部组织防空演习,参加人员2417人,演习消防灭火、高楼紧急求护、医护包扎、民兵排进攻。1957年10月,组织演习,156人参加,配有消防车等器械,演习多种情况的防空灭火。1958年,第二街道办事处(现海滨街道办事处)防空指挥所在体育场演习,治安纠察队员160人、救护队员80人、消防队员105人参加,检验基层空防专业队伍的组织情况和技术水平。1966年,人防队伍发展到11个队,共15298人,有消防、救护、治安纠察、防化、防疫、电力、通信、桥梁道路抢修、善后安置、对空警戒、对空射击等。
  1969年8月,泉州市人防办公室成立,重新组织专业队伍3078人,称人防民兵。10月,市人防办按预定方案演习,有市区4个公社的人防指挥机构和人防专业队伍及地直、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厂、学校参加,专业队伍493人,群众1万多人,演习消防灭火,抢救抢修、医疗救护、治安纠察和隐蔽疏散。1970年9月28日,组织全市性人防战备演习,下午3时发出警报,市区89个哨所、218个民兵纠察队员在3分钟内迅速到达战斗岗位,街道群众在纠察队员指挥下迅速按路线疏散,专业队员严格按职责分工活动。1971年8月21日、24日,分别进行白天、夜间防空演习,工厂企事业单位、街道、人防专业队伍、民兵共2877人参加。1973年2月,举行全市性演习,市区4个公社、企事业单位、工厂、学校、商店、人防专业队伍、民兵共1734人参加,项目是紧急疏散、街道纠察、包扎急救、通讯联络、供电线路抢修。1975年后,加强城市防空武器的配备。
  1986年,原人防办公室归市政府管理。鲤城区的防空工作主要抓高炮民兵和高机民兵建设。1992年,全区有对空射击民兵1304人,防化民兵123人。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