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地方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0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地方武装
分类号:
E158.9
页数:
2
页码:
791-79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从清及其以前、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地方武装发展历程。
关键词:
鲤城区
军事
地方武装
内容
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地方武装
晋人南迁出现部曲,即地方武装。历经隋、唐,地方武装逐渐发展、加强。宋代除禁军、厢军外,另有诸寨兵。元朝有土军。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民兵万户府,选民间武勇编练,有事征战,事平为民。弘治二年(1489年),选民壮操练为机兵。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添设乡兵(又称土兵),专备守城,编制300名,至万历年间(1573~1619年)时为50名。沿海又设巡检弓兵,雒阳、鹧鸪、浦边各有弓兵18人。清沿明制,设乡勇、乡兵,专司缉捕盗贼。咸丰以后,地方办团练,训练民壮,晋江县有50名。
第二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一、国民党地方武装
国民兵团民国27年(1938年),国民政府将18~45岁不服常备兵役的国民按政区和年份编为国民兵团(或称义勇壮丁队、常备大队),编制与政区相适应,县设自卫大队,乡镇设中队,下设分队,后乡镇中队改称民众自卫基干分队。泉州组成晋江县抗敌自卫团。
保安分团抗战胜利后,泉州成立保安分团,称保二团,团部在小城隍庙,辖3个营9个连和3个机枪连以及直属大队(由卫生连、迫击炮连、输送连、通信排、特务排组成)。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
国民革命军第八师独立大队民国26年10月,中共闽中工委、闽中游击队与莆田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协议,闽中游击队160人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师独立大队,驻防泉州承天寺。民国27年3月“泉州事变”后,独立大队开赴皖南编入新四军。
抗日自卫队民国27年5月,中共晋南县委主持召开晋(江)南(安)22个联保联乡代表大会,成立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拥有1000余人枪。
武工队民国32年,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为保卫机关、筹集经费、扩大抗日队伍,建立脱产半脱产的武工队。
泉州团队民国36年2月,泉州中心县委组织攻打安海镇,后组建泉州游击队,有30人枪。民国38年4月,泉州游击队更名闽浙赣人民游击队闽中司令部泉州团队,辖直属大队3个中队600余人,9月撤销,一中队改编为晋江军分区特务连,二中队改编为公安处警卫连,三中队改编为晋江县大队。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武装
警备第五团1949年10月,以原闽中游击队司令部警卫营为基础,组建警备第五团,辖3个营,驻泉州。1950年10月撤编,人员编入晋江军分区所属各县武装部门。1951年3月重建,1952年6月调属福建省军区。
公安大队1952年7月,建立晋江专区公安大队,由晋江军分区代管,辖4个直属中队、9个县公安中队和17个边防哨所。1955年8月,移交地方政府,改称人民武装警察大队。1964年8月,17个边防哨所改编为7个边防连,归军分区领导。1966年8月,边防连撤销,编为军分区独立营和县(市)中队,属军分区建制。
独立营1964年10月,晋江军分区组建独立营。1965年3月,独立营、县独立连整编为福建省军区独立第二团,由军分区代管。1966年8月,晋江专区公安大队缩编为军分区独立营。1968年11月,军分区独立营调防福安,另由南平、三明军分区调出分队组建晋江军分区独立营。1971年1月,独立营改称福建省军区独立第五营,由军分区代管。1975年,复归军分区建制,改称晋江军分区独立营。1983年1月,独立营移交晋江地区人民武装警察支队,驻地泉州。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