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军事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19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军事设施
分类号: E95
页数: 2
页码: 789-790
摘要: 本文介绍了鲤城区城池和隘口寨堡的历史演变,以及防务工程的建设情况。
关键词: 鲤城区 军事 军事设施

内容

第一节 城池
  唐景云二年(711年)至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泉州建城称唐城。唐末五代时,增筑子城,子城内再建衙城又拓筑外城,名罗城,形成罗城套子城,子城套衙城的格局。其后几经兴废。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于南城外拓地,沿江以石筑堤,元至顺三年(1332年)建成。堤高盈丈(合3.3米)、阔8尺(约2.66米)、长438丈(合460米),称为翼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拓南罗城与翼城连接,并加宽增高城垣。至此,城围30里(合15公里),高2丈1尺(合7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6城门加建月城窝铺(屯兵处)140个,并建城堞门楼等。清康熙四年(1665年),置敌楼(军事哨所)6座。嗣后又多次重修罗城。民国12~18年(1923~1929年)曾拆城辟路。抗日战争期间,省政府下令拆城断桥,城池逐被夷为平地。解放后,人民政府沿城基修筑环城公路,连接东、西、南、北4门及新门、涂门等市区出入口主要通道,以利军用民需。
  第二节 隘口寨堡
  法石寨在东海镇石头街(法石村)。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建,嘉定十一年(1218年》增兵设牙,扼守泉州湾由晋江入府城的水道。已废。
  金山寨在东海镇后亭村金山上,为后渚港制高点。原为宋、元望海舶观风云的地方,明为防倭而增建寨堡,控扼后渚港。1953~1965年,驻防1个炮兵连。
  后渚寨在东海镇后渚港边小山上,与金山寨互为犄角。已废。
  鹧鸪寨在东海镇蟳埔村鹧鸪山上。明天启七年(1627年),在山上筑寨,置铳台,安大将军铳9门,配置百子铳、神飞弩,控制晋江入海口道。
  山门寨在东岳山通洛阳的山口上,于2座小山之间建寨置门,为东面通泉州城的隘口。
  乌弄口在江南镇曾林村二龙山与紫帽山的峡谷间,明初为便于行军而开辟。
  第三节 防务工程
  一、设防工程
  1958年,驻军在鲤城区近郊山间建设设防工程一处,总长1344米,质料多为花岗岩和风化石,可作部队临时指挥所,或作为隐蔽作战、疏散伤员、隐蔽群众的工事。1977年3月,由泉州市人武部接管。
  二、防空工程
  鲤城区人防工程建设重点在市区。1949~1955年,人防工程建设非常简陋,居民以小组为单位,挖防空壕、单人掩体543个,可容纳58298人,占市区人口68%。1956年8月,人民工程被洪水冲毁殆尽。
  1964年反空降战备中,群众出力,政府补助,修建新的人防工事。元月,泉州市防空指挥所破土动工,1965年10月竣工,面积337平方米,内有通风、滤毒、供水、取暖和消毒、防化、卫生等设施。
  1969~1976年,全市战备大动员,每人每年义务劳动25~30天,构筑各种工事1.39万平方米。1977年,重点抓市区主千道地下人防工程建设,投入12万个劳动日,构筑工事4184.5平方米。
  1978年,逐步从以战时为主转向平时战时结合,注重工事效用,缩短战线,保证重点。至1979年,完成18935平方米构筑任务。1980年,新建工事3022平方米,主干道工程6100平方米,市区地下人防工程连接沟通,被称为“地下长城”。
  1982年以后,人防工程建设主要是加固、改造、配套、维护管理,由市人防办直接组织实施。至1985年,新增工程面积5474平方米。1992年,鲤城区有人防工事的单位43个,总面积40157平方米,其中市区20983平方米,郊区19174平方米。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