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二十四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197
颗粒名称:
卷二十四 军事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24
页码:
787-810
摘要:
本文记录了鲤城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历史上对抗侵略和压迫的斗争。
关键词:
鲤城区
军事
内容
鲤城区北部为山地,南部、西部有晋江及大片平原,东部为泉州湾连接广阔海域,与台湾一衣带水,军事上有山海天然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鲤城历代均为州、府、县治所,是福建东南沿海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唐开元建城后,历代均置有城池、隘口寨堡等军事设施,官府派军队驻防。清末政治腐败,军制弛废。辛亥革命后,军事力量薄弱,军制混乱,北洋军阀及其分化后的直系、皖系军阀轮番出人泉州,土匪肆虐,地方武装、民军、护法军、靖国军互相争夺地盘,社会不得安宁,人民深受其害;继之是国民党的压迫统治,民不聊生。
鲤城人民富有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长期以来,他们反抗封建统治,抗击倭寇袭扰,抵抗英国侵略,推翻清王朝,打倒国民党政权,奋斗不息,终于获得解放,迎来了人民的春天。
1949年9月,成立泉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和警备司令部,担负防卫土匪特务破坏、建立革命秩序、接管国民党政权机构、维护新生人民政权的使命。晋江军分区和泉州人民武装委员会相继成立,组建和发动民兵配合主力部队清剿土匪,参加土改、镇反、支前参战,在沿海一带开展对敌斗争,建立民兵哨所、护渔护航,体现军民鱼水关系的本质。“文化大革命”期间,部队派出指战员来泉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对稳定当时局势、保障工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作用。1976年12月,上级党委、军事领导机关又派出军队干部和战士支持泉州地方政府工作,对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肃清其流毒和影响、恢复生产、促进安定团结作出重大贡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武装部门贯彻执行征兵工作的方针政策,把合格兵员输送到部队;积极做好国防动员准备工作;对民兵组织建设和教育训练进行调整改革,开创民兵预备工作新局面。驻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参加经济建设、抢险救灾,巩固军民联防,开展拥政爱民和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为鲤城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第一章 军事设施
第一节 城池
唐景云二年(711年)至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泉州建城称唐城。唐末五代时,增筑子城,子城内再建衙城又拓筑外城,名罗城,形成罗城套子城,子城套衙城的格局。其后几经兴废。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于南城外拓地,沿江以石筑堤,元至顺三年(1332年)建成。堤高盈丈(合3.3米)、阔8尺(约2.66米)、长438丈(合460米),称为翼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拓南罗城与翼城连接,并加宽增高城垣。至此,城围30里(合15公里),高2丈1尺(合7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6城门加建月城窝铺(屯兵处)140个,并建城堞门楼等。清康熙四年(1665年),置敌楼(军事哨所)6座。嗣后又多次重修罗城。民国12~18年(1923~1929年)曾拆城辟路。抗日战争期间,省政府下令拆城断桥,城池逐被夷为平地。解放后,人民政府沿城基修筑环城公路,连接东、西、南、北4门及新门、涂门等市区出入口主要通道,以利军用民需。
第二节 隘口寨堡
法石寨在东海镇石头街(法石村)。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建,嘉定十一年(1218年》增兵设牙,扼守泉州湾由晋江入府城的水道。已废。
金山寨在东海镇后亭村金山上,为后渚港制高点。原为宋、元望海舶观风云的地方,明为防倭而增建寨堡,控扼后渚港。1953~1965年,驻防1个炮兵连。
后渚寨在东海镇后渚港边小山上,与金山寨互为犄角。已废。
鹧鸪寨在东海镇蟳埔村鹧鸪山上。明天启七年(1627年),在山上筑寨,置铳台,安大将军铳9门,配置百子铳、神飞弩,控制晋江入海口道。
山门寨在东岳山通洛阳的山口上,于2座小山之间建寨置门,为东面通泉州城的隘口。
乌弄口在江南镇曾林村二龙山与紫帽山的峡谷间,明初为便于行军而开辟。
第三节 防务工程
一、设防工程
1958年,驻军在鲤城区近郊山间建设设防工程一处,总长1344米,质料多为花岗岩和风化石,可作部队临时指挥所,或作为隐蔽作战、疏散伤员、隐蔽群众的工事。1977年3月,由泉州市人武部接管。
二、防空工程
鲤城区人防工程建设重点在市区。1949~1955年,人防工程建设非常简陋,居民以小组为单位,挖防空壕、单人掩体543个,可容纳58298人,占市区人口68%。1956年8月,人民工程被洪水冲毁殆尽。
1964年反空降战备中,群众出力,政府补助,修建新的人防工事。元月,泉州市防空指挥所破土动工,1965年10月竣工,面积337平方米,内有通风、滤毒、供水、取暖和消毒、防化、卫生等设施。
1969~1976年,全市战备大动员,每人每年义务劳动25~30天,构筑各种工事1.39万平方米。1977年,重点抓市区主千道地下人防工程建设,投入12万个劳动日,构筑工事4184.5平方米。
1978年,逐步从以战时为主转向平时战时结合,注重工事效用,缩短战线,保证重点。至1979年,完成18935平方米构筑任务。1980年,新建工事3022平方米,主干道工程6100平方米,市区地下人防工程连接沟通,被称为“地下长城”。
1982年以后,人防工程建设主要是加固、改造、配套、维护管理,由市人防办直接组织实施。至1985年,新增工程面积5474平方米。1992年,鲤城区有人防工事的单位43个,总面积40157平方米,其中市区20983平方米,郊区19174平方米。
第二章 军事机构
第一节 唐至清代机构
唐、宋泉州州治所在地设有专门军事指挥机构,管理地方驻军的官吏,由知州兼任,称州将。元代,泉州置宣慰司大元帅府,辖上、中、下三万户府,另有泉州左副翼万户府、湖州翼万户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清顺治三年(1646年),泉州置福建提督军门。顺治十七年另置水师提督,提督军门只辖陆路标下中、左、右、前、后五营;顺治二十三年,增设泉州城守营。
第二节 民国时期机构
辛亥革命初期,泉州设有军事机构。后军阀混战,没有固定军事机构,进出部队各行其是。其间出入的部队有靖国军、保安会、护法军、讨贼军等。
泉州地方司令部民国元年(1912年)设置,有执事宫13人。10月底,与漳州地方司令部合并为漳泉地方司令部。
绥靖主任公署民国21年,设驻闽绥靖主任公署,驻晋江县城,民国30年元月裁撤。
第四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部民国27年,为适应抗战需要,设在仙游的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迁驻晋江县城,保安司令部随之迁入。
闽南抗敌自卫团司令部民国27年5月,八十师副师长钱东亮在泉州师部成立闽南抗敌自卫团司令部,钱东亮自兼司令。民国29年2月裁撤。
晋江县抗敌自卫团司令部民国27年7月成立,县长兼司令。司令部初设明伦堂,后迁县后街三山会馆,民国28年秋移至县政府。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构
泉州军分区1949年10月上旬,由华北南下干部、华东随军服务团、解放军第16兵团以及闽西、闽中游击队等四方面抽调部分人员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第五军分区,辖有警备团和7个县大队以及县区人民武装部。1951年5月,改称晋江军分区。1986年元月,改称泉州军分区;4~6月,各县、区人武部改为地方建制。
鲤城区人民武装部1953年2月,建立泉州郊区人民武装部,设军事科、动员科、政工科。1954年9月,改称泉州市兵役局。1959年12月,改称泉州市人民武装部。1977年,动员科归人军事科,增设后勤科。1986年1月,改称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武装部。4月,改为地方建制的副县团级单位。
第三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地方武装
晋人南迁出现部曲,即地方武装。历经隋、唐,地方武装逐渐发展、加强。宋代除禁军、厢军外,另有诸寨兵。元朝有土军。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民兵万户府,选民间武勇编练,有事征战,事平为民。弘治二年(1489年),选民壮操练为机兵。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添设乡兵(又称土兵),专备守城,编制300名,至万历年间(1573~1619年)时为50名。沿海又设巡检弓兵,雒阳、鹧鸪、浦边各有弓兵18人。清沿明制,设乡勇、乡兵,专司缉捕盗贼。咸丰以后,地方办团练,训练民壮,晋江县有50名。
第二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一、国民党地方武装
国民兵团民国27年(1938年),国民政府将18~45岁不服常备兵役的国民按政区和年份编为国民兵团(或称义勇壮丁队、常备大队),编制与政区相适应,县设自卫大队,乡镇设中队,下设分队,后乡镇中队改称民众自卫基干分队。泉州组成晋江县抗敌自卫团。
保安分团抗战胜利后,泉州成立保安分团,称保二团,团部在小城隍庙,辖3个营9个连和3个机枪连以及直属大队(由卫生连、迫击炮连、输送连、通信排、特务排组成)。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
国民革命军第八师独立大队民国26年10月,中共闽中工委、闽中游击队与莆田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协议,闽中游击队160人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师独立大队,驻防泉州承天寺。民国27年3月“泉州事变”后,独立大队开赴皖南编入新四军。
抗日自卫队民国27年5月,中共晋南县委主持召开晋(江)南(安)22个联保联乡代表大会,成立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拥有1000余人枪。
武工队民国32年,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为保卫机关、筹集经费、扩大抗日队伍,建立脱产半脱产的武工队。
泉州团队民国36年2月,泉州中心县委组织攻打安海镇,后组建泉州游击队,有30人枪。民国38年4月,泉州游击队更名闽浙赣人民游击队闽中司令部泉州团队,辖直属大队3个中队600余人,9月撤销,一中队改编为晋江军分区特务连,二中队改编为公安处警卫连,三中队改编为晋江县大队。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武装
警备第五团1949年10月,以原闽中游击队司令部警卫营为基础,组建警备第五团,辖3个营,驻泉州。1950年10月撤编,人员编入晋江军分区所属各县武装部门。1951年3月重建,1952年6月调属福建省军区。
公安大队1952年7月,建立晋江专区公安大队,由晋江军分区代管,辖4个直属中队、9个县公安中队和17个边防哨所。1955年8月,移交地方政府,改称人民武装警察大队。1964年8月,17个边防哨所改编为7个边防连,归军分区领导。1966年8月,边防连撤销,编为军分区独立营和县(市)中队,属军分区建制。
独立营1964年10月,晋江军分区组建独立营。1965年3月,独立营、县独立连整编为福建省军区独立第二团,由军分区代管。1966年8月,晋江专区公安大队缩编为军分区独立营。1968年11月,军分区独立营调防福安,另由南平、三明军分区调出分队组建晋江军分区独立营。1971年1月,独立营改称福建省军区独立第五营,由军分区代管。1975年,复归军分区建制,改称晋江军分区独立营。1983年1月,独立营移交晋江地区人民武装警察支队,驻地泉州。
第四章 驻防部队
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驻军
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归德将军陈政和陈元光、许天正领兵驻防泉州—潮州地区;光启元年(885年),王潮领兵驻泉州。五代,泉州设清源军,节度泉、南二州,置统军使、统军副使,设军衙。
宋代,驻防泉州郡城有3000多名禁军和厢军,置都巡检寨;有澄海、威果、全捷、广节4指挥营,配备诸寨士兵。
元代,镇守泉州有扬州合必军(客兵)、湖州翼万户府(客兵)、泉州左副翼万户府。
明代,泉州设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驻泉州郡城:左千户所驻通淮门内,右千户所驻东门内,中千户所驻南门外及水仙门,前千户所驻西门外及临漳门,后千户所驻北门。此外尚驻有客兵:泉州旧营,浙兵,隆庆四年(1570年)建,分四哨,有一哨驻郡城东门外;泉州新营,浙兵,万历二十年(1592年)建,分四哨,有一哨驻郡城北门。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福建陆路提督军门标下中、左、右、前、后五营派兵驻防泉州府城:中营分守四处;左营分守七处;右营分守二处;前营分守六处;后营分守七处。康熙二十三年,置泉州城守营,分防洛阳桥南岸寨及河市汛。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陆军第十混成旅民国2年(1913年)10月,第四师第七旅第五团驻厦门、泉州一带。民国3年3月,第五团改为陆军第十旅,后又扩编为第十混成旅,所辖第二团团本部、第二团第二营营本部和该营第五连驻晋江县城。
北洋陆军第一旅民国6~8年,北洋军陆军第一旅步兵第二团第二营的第五连驻晋江县城旧学政署。
闽南临时保安司令部民国11年,粤军许崇智人闽,福建省督军李厚基被逐,混成旅旅长张清汝失去靠山,其部下团长高义改编为第十混成旅,组织闽南临时保安司令部。
福建陆军第二师民国12年,北洋军孙传芳入闽,改编民军高义部为福建陆军第二师,高义任师长,驻泉州、晋江一带。
讨贼第八军民国12年,许崇智奉命返粤,派部下何成浚留泉,改编自治军为讨贼第八军。
中央陆军新编第二十九混成旅民国13年3月,中央陆军第十二师入闽,师长周荫人入主闽政。8月6日,派中央陆军新编第二十九混成旅进驻泉州,旅长孔昭同兼任泉州警备司令。
北洋军阀张毅军民国15年11月6日,闽战南军占同安。8日,北伐军进漳州,张毅军退入泉州,孔昭同退往兴化。
新编军第二师民国16年6月,调新编军第二师郭凤鸣部驻泉州,协助“清党”。
陆军四十九师民国17年,陆军四十九师驻泉。
海军陆战队民国18年6月,海军陆战队林寿国旅进驻泉州,收编高为国部为海军晋南惠游击大队。
陆军五十六师民国19年2月,海军陆战队调离泉州,原驻漳州的陆军五十六师接防;6月,五十六师他调,高为国部移防泉州。
陆军第一混成旅民国19年,民军头子陈国辉任陆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击败高为国部,高出走。民国20年春,陈国辉部入驻泉州。
十九路军六十一师民国21年,十九路军入闽先头部队六十一师由上海乘船直达泉州驻防,后置新一军军部。
中央军第九师民国23年,李延年率中央军第九师参与镇压“闽变”后,以福建省第三绥靖区司令身份率部进驻泉州。
中央八十师二三九旅民国26年,旅长钱东亮率中央军八十师二三九旅接防泉州,成立军警督察处。
保安纵队民国31~34年,兴泉永指挥官陈重率保安纵队驻泉州。
三二五师民国38年,福建省主席李良荣组建陆军三二五师,师长吕省吾,师部设泉州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第二十八军1949年3月,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改编为第二十八军,7月人闽;9月,在第二十九军配合下解放南安大小嶝岛和角屿;10月,与二十九军发起攻击金门失利。1950年3月,第二十八军集结于莆田、泉州地区,开展海上大练兵。攻金门推迟后,军部移至马尾,第八十三师驻晋江、南安。
第二十五军1950年7月初,第二十五军人闽,准备参加再次攻打金门的战斗。攻金门推迟后,10月离闽。1951年初,再次人闽,军部率第七十三师驻泉州。
高炮第六十四师1950年12月,高炮第六十四师在辽宁安东组建后,即投入抗美援朝,战功显著;1954年8月,师部率第六一一团回国入闽,参加“九三”炮击金门对空作战。是年12月和翌年1月,该师第六一〇、六一二团分别入闽,驻泉州。1956年3月,师部由泉州移驻晋江青阳。
公安第十三师1952年7月1日,福建军区步兵第八十七师与福建省边防保卫局大部人员合并,改编为公安第十三师;8月底,接替第二十五军驻防任务,师部驻泉州。
一八〇医院1956年3月,原晋冀鲁豫野战军所属第五十六预备医院率二、三分院由黑龙江佳木斯南迁福建泉州市,执行“八二三”炮战医疗保障任务。初期,院部住新步村,二分院住坂头村,三分院住丰州镇。1958年4月,全院搬入市区和平街观东巷。1963年11月,第二十一野战医院院部与第三分院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1969年,院址迁至清源山下。1972年由分所制改为分科制。1983年10月,改为中心医院。1988年7月,对外称泉州海峡医院。
海军后补给站1958年,由平潭转驻泉州市后渚港,负责海军部队来往船只维修及油料、物品补给,设有东海船泊修理厂、码头、输油管线。
第五章 兵役
第一节 募兵制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天宝八年(749年)废,实行募兵制。五代以后及两宋实行募兵制,兵员在地方招募,或由罪犯充军。宣毅营就是在康定元年(1040年)在泉州招募的。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泉州连年发生寇盗,即募兵1000多人以防御;绍兴三十年,招募水兵4000多人。元朝也曾采用募兵办法解决兵源问题,至正年间(1341~1367年)泉州那兀纳叛乱,福建行中书省招募义兵前往镇压。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开始实行募兵制,取代卫所制。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等在东南沿海募兵,组成抗倭主力。清兵入关后,为弥补八旗兵力不足,也招募汉人入伍,与明朝降军组成绿营兵。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百姓不愿充当炮灰,只能用募兵来充实军队,泉州地区的地方军,如讨贼军、自治军,都是招募的。
第二节 世兵制
元、明、清时期主要实行世兵制。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泉州设立卫所,设有卫指挥、千户、万户等官职,军士皆别立户籍。为保证兵员补充,把全体军人和“壮实有力之家”定为军户,世袭为兵。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军士由卫所军官负责操练,国家有事由总兵官统领出征。明中叶后,卫所制腐败,卫军大量逃亡,逐渐为募兵制取代。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组成八旗军,编入八旗的民户称旗人、旗下人,世代相袭。一丁在任,全家编入兵籍,父在,子为余丁,父亡子继,兄终弟及。绿营兵招募后,即转为世兵,父兄在营,子弟为余丁备补。后由于军户地位下降,世兵制日渐消亡。
第三节 征兵制
民国期间,政府深感募兵制弊端甚多,进行改革。民国22年(1933年),颁发《兵役法》。民国25年颁布《征兵令》。民国26年后,泉州设有征兵机构,初期组织训练壮丁的机构有晋江社会军事训练总队、晋江基干队训练班等。民国31年,县第五科设兵役科,民国32年改为军事科,乡镇设保干事、保队附,负责办理征兵事务。后又设新兵执行所,负责接送新兵。但社会动乱,政治腐败,人民不愿当兵,泉州适龄青壮年想方设法逃避服兵役,当局采用武装抓丁代替征兵。被抓的壮丁,关押在承天寺、开元寺、玄妙观,如犯人一般,时有逃跑的人。为防止壮丁逃跑,当局曾制订《制止逃亡壮丁暂行办法》,但也控制不住。
第四节 志愿兵役制义务兵役制
民国28年(1939年),政府在征集兵员办法中有志愿兵的规定。民国33年,政府发出征集青年志愿军的号召,泉州有89名青年学生应征。
1950年7月,实行志愿兵役制,泉州有一批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保家卫国。1954年9月起,逐步推行义务兵役制,当年应征入伍125名。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正式颁布,兵员的征集由志愿兵役制转为义务兵役制,当年征兵115名。此后每年都有一批适龄青年应征入伍。1961年出于战备的需要,征兵870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征兵工作受到影响,1967年和1971年未征集,1970年只征农村青年。1978年,实行以义务兵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即义务兵中服役满5年的专业技术兵,本人自愿经过考核、批准,改为志愿兵,继续服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1978年、1979年分别征兵1370名、1108名。根据综合国力和防卫需要,1982~1992年鲤城区每年征兵数在200名左右。
第五节 预备役制度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实行常备兵、续备兵、后备兵的新军制。常备兵服现役3年,退伍后继续服续备兵2年,再服后备兵4年,期满免役,类似于预备兵役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证正规部队兵源和后备兵储备,从1955年7月开始实行预备役制度,但不完善。泉州市的预备役工作从1980年起逐步走上正轨。1981年8月,结合民兵整组进行预备役登记。1983年,对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进行核对,掌握退伍军人服预备役的数量、分布和专业技术情况。1984年,泉州市为海军猎潜艇三十一大队预编海军技术兵43人。1989年11月,鲤城区人武部被国防部评为全国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1992年,全区进行预备役登记的共43940人,其中一类预备役9774人、二类预备役34166人。一类预备役中,退伍军人1709人,基干民兵8065人;二类预备役中,退伍军人2953人,普通民兵31213人。同年组建预备役炮兵团团直机关、团直属队,共691人,其中预任军官118人,预编士兵573人,由预备役团常设机关和区人武部共同管理。
第六章 民兵
第一节 组织建设
1950年,泉州开始组建民兵队伍。初时组织形式、名称、编制不统一。1953年2月,泉州郊区人民武装部成立,对民兵实行统一领导。1957年3月,泉州市3个乡(南台乡、东湖乡、笋江乡)共有民兵622人,其中基干民兵239人、普通民兵383人;市区街道和地直机关建立自卫队,共有4个中队1个直属队,计1361人,组建人民防空专业队伍计4858人。
1958年,大办民兵师,农村公社、大队、生产队,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组建民兵团、营、连。1962年8月,泉州市结合整风整社,进行民兵组织整顿,组建2个民兵团37764人,11个武装基干民兵连913人,共占人口总数的18.2%。12月,晋江地区、晋江军分区召开民兵组织工作会议,贯彻《民兵工作条例》和民兵工作“三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组织落实)精神,民兵组织建设逐步制度化,政治素质、军事素质有较大提高。到1966年,有96.6%的复退军人加入民兵队伍,全市组成2个民兵师,共56809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民兵和民兵干部参加红卫兵组织,卷入派性斗争,不少专职武装干部、民兵营、连长被揪斗、游街,民兵英雄、先进单位被诬为黑样板,民兵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市人武部执行不参加红卫兵、专职武装干部必须坚守岗位等指示,民兵建设仍取得一定成绩。
1969年4月开始,恢复一年一度的民兵整组工作,民兵组织大部分得到恢复。至1971年5月,全市388个大队(单位)有167个大队(单位)完成整组任务,清理出队46人(其中干部26人)。1972年3月,市民兵独立团扩建改编为独立团第一至第四营,由12个连队扩大为15个。城市民兵经过整组,逐步向多兵种发展。1973年12月,城市民兵加强人防队伍建设。1974年,经过整组,全市组编10个民兵团,共90961人,其中武装基干民兵编14个连、113个排、414个班,共5235人。12月,成立泉州市民兵指挥部,下设4个分部、3个执勤小分队。1975年1月,市人武部制订并下达民兵组织整顿验收标准。
1977年7月,进行民兵整组,驻军32430部队派出干部、战士协助,全市除4个企业单位条件不成熟未参加外,都完成整顿任务。整组后,组建21个民兵团,共99884人,其中武装基干民兵28个连、83个排、328个班,共4802人。自此,一年一度的民兵组织整顿走上正常轨道。
1978年9月,纪念“大办民兵师”20周年,组建市民兵师、武装基干团,公社组建武装基干营,专业技术兵种不断增加。1981年,根据《民兵工作条例》规定,武装基干民兵改称基干民兵;基干民兵从1978年的4323人发展到1985年的12173人。专业技术兵有迫击炮连、通信连、高机连、无后座力炮连、侦察连、防化连、高炮连、军械修理工、海军技术兵。
1986年以后,鲤城区武装部按上级关于减少基干民兵数量,增加专业技术兵所占比例的指示,逐步增减,稳妥过渡,每年都达到上级控制指标要求。1988年,组建基干民兵应急分队,北峰镇建市直属连,市区建区直属连,近郊各乡(镇)各建1个加强排,共875人。到1992年,有基干民兵8065人,专业技术兵种有迫击炮、无后座力炮、高机、侦察、通讯、卫兵、防化、高炮、军械修理、海军技术、司机、卫生员、火炮修理、汽连修理等,同时调整应急分队组织。
第二节 军事训练
一、基础训练
1951~1953年,结合执勤、剿匪等学习使用武器和掌握简单的战斗勤务知识。郊区人民武装部成立后,利用农闲季节,以乡村为单位自训,时间5~7天,主要科目是队列、投弹、刺杀、爆破和战术动作等。
1958年,民兵训练由农村扩展到市区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1962年,按照“三落实”指示和随时准备支援和配合部队作战的要求,泉州市又掀起练兵高潮,训练武装基干民兵786人(其中排以上干部97人),占在编数的86.1%。1963年,注意培养尖子班带动民兵训练,培养尖子班37个共870人,组织35个班54场传经表演,参观人数达41288人。1964年,在民兵中开展“神枪手”活动和军事大比武训练。
“文化大革命”初期,民兵训练受到干扰,只搞一些战备紧急集合活动。1970年,恢复民兵训练。1973年,市人武部有计划地训练民兵战斗骨千,举办民兵干部集训和对空专业队伍训练班,训练内容增加岗哨、勤务、三防及野营拉练等科目。
1976年以后,民兵中专业技术兵成分不断增加,每年由市人武部组织高机、侦察专业兵集训;报务员、技工等专业兵由军分区组织集训。1977年起,采取分级集训骨干,当年训练军事小教员和专业分队骨干561人,排以上干部150人,27个示范先行班;训练民兵18663人,其中武装基干民兵4301人;专业技术分队训练高炮88人,地炮60人,通信117人;完成15~20天课时和课目。1978年,市人武部着重抓步兵教员队伍建设,组织2期步兵教学骨干集训,培养小教员203人;训练民兵20010人。在纪念“大办民兵师”20周年时,全市武装基干连民兵进行步兵军事项目检验性汇报表演,有射击、投弹、刺杀、队列、兵器分解组合等科目,成绩在良好以上,优秀率达85%。1979年,全市举办步兵骨干和通信、高炮、军械修理工等集训7期,参训373人;公社(农场)举办步兵骨干集训13期;农村大队、城市企业单位训练武装基干民兵6998人,占在编数的80%。1980年,全市武装基干民兵实行普遍训练,有6929人参加,占在编数的88.6%。
1981年,训练周期由4年缩短为2年,每年15~20天,人数占基干民兵总数的1/3,提高技术兵参训比例,全市举办骨干和专业分队集训班7期,参训581人;训练基干民兵4815人(占在编数的44.5%,完成军分区下达任务的118%,其中训练步兵4197人);训练高炮、高机、地炮、通讯等专业技术兵618人。1984年,训练周期由2年改为1年,时间23~25天,对象为21岁以下的基干民兵,训练3357人,其中专业技术兵658人,连排干部44人,兵员合格储备增加到9673人。
1985年,民兵训练重点抓质量、抓专业技术兵,抓军队、地方两用人材,抓集中训练,年内训练基干民兵1481人,其中专业技术兵427人。
1986年,鲤城区压缩民兵军训任务,免除罗溪、马甲、河市、双阳、清源5个乡(场)参训,区乡两级共举办11期集训班,训练662人,完成下达任务的95.7%,其中步兵294人,专业技术兵348人,干部26人。1987~1990年,每年完成训练588人(其中步兵240人,专业技术兵348人)的任务。为改善训练条件,在区人武部两个大院建立民兵训练中心,可容纳80~100人进行规范化训练。1990年被省军区评为年度民兵规范化军事训练先进单位。1991年,区人武部制订《鲤城区基干民兵规范化训练内务制度》,全年分4个阶段在区训练中心和分片设点,举办9期集训班,训练588人,其中普通兵285人、专业技术兵303人。1992年,纪念民兵工作“三落实”30周年,区人武部组织市区4个街道和近郊4个镇的应急分队轻武器精度射击和手榴弹投远竞赛,城东镇获团体第一名,海滨、开元街道分别获射击、投弹第一名;参加泉州市竞赛,射击获第三名,投弹获第二名。
二、实战训练
50年代初,为适应剿匪斗争需要,主要进行潜伏、巡逻、站岗等战斗勤务训练。60年代初,台湾国民党当局经常派遣小股特务偷渡袭击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为保卫沿海一带,泉州市建立民兵哨所(岗)24个,执勤民兵288人,其中海防固定哨11个,流动哨5个,防空降固定哨2个,仓库护卫巡逻哨6个。1962年,为加强海防斗争,各武装基干民兵组织均制订《反敌小股武装袭扰作战方案》,作为海防实战训练的依据。1963~1964年,沿海一线设固定哨12个、巡逻哨8个,参加执勤的民兵(男577人、女309人)进行防敌登陆窜犯和海上搜索训练;沿海一线民兵开展以自防为主的“村落战”训练,东梅大队进行反敌小股村落战演习,出动548人,进行抓“假设敌”、突击搜查、包围封锁、海上陆上监视等项训练。城市加强对空防卫训练,在市区(20个)和郊区(10个)制高点配置高射机枪、轻重机枪和步枪,形成对空火力网。沿海哨所、指挥所、基干民兵连加强通信联络训练,邮电系统统一对哨所、连队使用“战急”电话代码,对反空降10种战斗情况制订灯光、音响、信号旗通讯联络信号。各哨所、基干民兵连和职能部门,经常进行带有战斗背景的训练,各重要目标制订军民联防方案。1966年,为加强海防战备,反抓靠、反心战、反情报的“三反”和抓水鬼、抓小股、抓下海投敌分子的“三抓”工作,建立大众情报网、秘密情报网、民兵侦察分队。
1967年,国内外反动势力蠧蠧欲动。3月7日凌晨3时,泉州市武装基干民兵营进行战备紧急集结,检验应变能力,14个连1366人参加演练。1971年,加强战前拉练,进行防空袭、反空降、反登陆、防暴乱以及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和城市警卫等训练。1973年2月,进行一次防空演习,出动民兵纠察队1001人,机动分队4个排165人,消防车3部,桥梁抢修连150人,线路抢修班7人。1975年,市武装部机关参加军分区组织的冬季拉练;受命组建步兵师直属队1355人,在近郊组建警卫连、侦察连,在市区组建高炮营、通信营、医院、修械所、运输连等。
1976年开始,民兵训练逐步向多兵种、多功能方向发展,训练中结合小型拉练和演习。1979年,市3个高炮连分两期到驻晋江防空部队进行实弹射击训练。1982年4月,市3个高炮连与防空部队进行实弹射击协同训练。1987年,鲤城区抽调一个高炮连强化训练后,参加省军区高炮实弹射击考核,命中航模拖靶,获全省第一名。1990年,为配合公安干警维护社会治安,举办两期民兵防暴分队集训,学习治安常识,进行防暴技能训练。1991年,参加省军区组织的第二次高炮实弹射击考核,获第三名。
第三节 武器装备
50年代初,民兵武器主要由军队拨给,部分为民兵配合部队在剿匪中的缴获,有汉阳79步枪、仿二四式(中正式)步枪、三八大盖,还有少量冲锋枪、卡宾枪、驳壳枪。1953年,对民兵武器进行普查登记,配发给沿海乡村和负有守护任务的民兵连队。1958年,部队换装下来的武器陆续装备民兵,有53式步枪、仿苏53式轻机枪、60毫米迫击炮、12.7毫米高射机枪,满足了民兵执勤、训练的需要。
1960年以后,民兵武器逐渐更新,由原来选点分发改为有计划、有重点、按建制分发。沿海一线和重要目标,一般每个连队配备20~35支长短枪、2~3挺轻(重)机枪。1961年3月,市人武部全面清查民兵武器,总数1267件,其中步枪1067支、冲锋枪22支、轻机枪74挺、重机枪12挺、手枪80支、60毫米迫击炮12门;子弹21244发,炮弹12发,手榴弹296枚。1962~1966年,泉州市除专职民兵武装干部用枪及“奖励枪”由个人保管外,均集中由民兵队部和市人武部保管。1966年6月,全市民兵武器、弹药回收集中,由晋江军分区军械库保管。1969年开始,武器又逐步下发,沿海一线有执勤任务的先予装备,然后发给公社武装部。装备逐步实现国产化,主要有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40毫米火箭筒、56式冲锋枪、63式自动步枪、63式60毫米迫击炮。1978年7月,部队换装下来的武器装备开始普遍配发到农村大队和城市武装基干民兵连,共1836件。1979年2月,又配发第二批武器共1780件。至此,市基层人武部全部配有武器,基层武器保管点有82个大队(管区),32个企(事)业单位,共有武器3671件。1981年,民兵武器大部分改由乡(镇)、街道集中保管。
1987年,鲤城区调整武器布局,除沿海3个镇(街道)经批准保留轻武器、10个企业保留重武器外,其余武器装备集中区武器装备仓库保管。
随着民兵专业技术兵队伍不断扩大,武器装备也向多种兵器方向发展,鲤城区的地炮民兵配有多种口径的迫击炮、无后座力炮;高炮民兵配有高射炮、高射机枪、调频电台、电话机、测距机;通信民兵配有报话电台、调频步话电台、收信机、轻型被复线、携带式野战电话机;火箭筒配备到步兵排。
第四节 主要活动
一、剿匪
晋江县解放前夕,泉州匪首施明潭、吴友根参加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召开的“应变会”,一部分匪特潜伏下来。泉州一带匪特组织有兴泉纵队,匪首王樵、苏建议在清源山一带活动;“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四县游击司令部,匪首施明潭,司令部设在市区,此外还有白云纵队。晋江县解放,这些匪特大力发展组织,设立电台,搜集情报,包围机关,杀害干部,混入革命组织,张贴散发反动标语,勒索群众财物,抢劫爆破,造谣惑众,嚣张一时。1949年11月,第五专区地委发出《关于剿匪的指示》、《今后三个月农村工作的指示》,要求“三个月要把公开土匪基本消灭”。从1949年11月至1951年底,中共晋江县委领导全县民兵群众配合解放军作战64次,出动906人,单独作战82次,出动8452人,共捕匪特1030人,其中匪首14人(苏建议、施明潭在内),击毙16人,伤5人,坦白自首318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二、海防
1950年4月,郭万年等特务受台湾国民党当局派遣袭扰泉州湾,从乌屿登陆。桥南民兵发觉后,经过一昼夜围剿,全歼窜扰特务。
到1958年,泉州市沿海乡村建民兵海防哨所11个。1955~1961年,破获敌特潜入5起5人,反坏分子下海投敌3起3人,越境1起1人。
1967年,对辖区内有关海防的基本情况作调查,加强对沿海一线人员、船只的控制,沿海公社大队制订反敌小股武装袭扰方案,加强戒备。
1979年后,顺应形势变化,沿海民兵哨所逐步撤减。至1985年,泉州市的沿海哨所全部撤销。此后,东海镇、城东镇设义务侦察船、义务情报员,负责海上侦察和情报传递。
三、空防
1951年4月,泉州市成立防空委员会,下设防空指挥部,组建民兵救护队、消防队、治安纠察队、机动队,共3890人。10月,市人防指挥部组织防空演习,参加人员2417人,演习消防灭火、高楼紧急求护、医护包扎、民兵排进攻。1957年10月,组织演习,156人参加,配有消防车等器械,演习多种情况的防空灭火。1958年,第二街道办事处(现海滨街道办事处)防空指挥所在体育场演习,治安纠察队员160人、救护队员80人、消防队员105人参加,检验基层空防专业队伍的组织情况和技术水平。1966年,人防队伍发展到11个队,共15298人,有消防、救护、治安纠察、防化、防疫、电力、通信、桥梁道路抢修、善后安置、对空警戒、对空射击等。
1969年8月,泉州市人防办公室成立,重新组织专业队伍3078人,称人防民兵。10月,市人防办按预定方案演习,有市区4个公社的人防指挥机构和人防专业队伍及地直、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厂、学校参加,专业队伍493人,群众1万多人,演习消防灭火,抢救抢修、医疗救护、治安纠察和隐蔽疏散。1970年9月28日,组织全市性人防战备演习,下午3时发出警报,市区89个哨所、218个民兵纠察队员在3分钟内迅速到达战斗岗位,街道群众在纠察队员指挥下迅速按路线疏散,专业队员严格按职责分工活动。1971年8月21日、24日,分别进行白天、夜间防空演习,工厂企事业单位、街道、人防专业队伍、民兵共2877人参加。1973年2月,举行全市性演习,市区4个公社、企事业单位、工厂、学校、商店、人防专业队伍、民兵共1734人参加,项目是紧急疏散、街道纠察、包扎急救、通讯联络、供电线路抢修。1975年后,加强城市防空武器的配备。
1986年,原人防办公室归市政府管理。鲤城区的防空工作主要抓高炮民兵和高机民兵建设。1992年,全区有对空射击民兵1304人,防化民兵123人。
第七章 重要兵事
第一节 唐至清代兵事
黄巢义军南下泉州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渡长江由江西入福建,连下闽中诸州,渡海南下泉州。泉州城列兵防守,义军见有防备,转经南安入同安,下漳州。
王潮据泉州唐中和年间(881~884年),江淮寿春人王绪乘乱拥众自立,率兵攻光州,王潮与弟审邽、审知投王绪。王绪被荐为光州刺史后,恐被人吞并,率众南下。光启元年(885年)八月,王绪军至南安境,王潮三兄弟擒拘王绪,诸将拥王潮为主帅。时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军民怨恨,请王潮队伍入城。王潮招抚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朝廷授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审邽代泉州刺史。
留从效破朱文进军五代闽永隆六年(944年)三月,拱宸部将朱文进政变,自立为闽王,称臣后晋,委黄绍颇为泉州刺史。十一月,泉州散指挥使留从效杀黄绍颇,归顺殷王王延政。朱文进闻变,命部将林守谅、李延锷率兵2万攻泉州,留从效迎战,斩林守谅,俘李延锷,大破福州兵。
林居裔义军兵败泉州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林居裔领导农民在仙游起义,自称平西王,率义军向泉州进逼,沿途农民纷纷加入,队伍达万人以上。同年十二月,围攻泉州城,在城内外(援兵)官兵夹击下退走,又遭泉州兵马都监夜袭,退仙游游洋山区。
韩习平息兵变宋绍兴元年至十九年(1131~1149年),韩习任泉州通判,代理掌管泉州府事务。时上级调泉州郡城守兵往他处驻防,士兵怕长途跋涉,暗中约定出城后叛乱,被习获知。刚好刘宝带兵到临漳门抓捕盗寇,韩习暗中通知刘宝,借其军队100多人,埋伏于城门四周。企图作乱的士兵刚进城门洞,即被全部擒获,为首者被杀,其余继续到他处驻防。
南宋泉城兵变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赵昰由福州航海入泉州湾,市舶司提举蒲寿庚拒命护从。景炎二年,元将唆都攻至泉州,蒲氏降元。宋将张世杰从海上回师袭击泉州,破坏蒲氏商船,蒲氏杀宋室3000多人及在泉州的士大夫、淮兵数千人。张世杰围攻泉州90日不下,退潮州。
赛甫丁和那兀纳叛乱元廷歧视汉人,推行“联色目以控制汉人”的政策,征调一批波斯军来泉州,连同蕃商水兵组成“义军”,赛甫丁被提为行省参政和“义军”万户。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赛甫丁勾结另一“义军”万户阿迷里丁(色目人)举事,妄图建立“亦思巴奚王国”,对抗元朝当局。至正二十二年二月,蒲寿庚的孙婿那兀纳杀阿迷里丁自立。至正二十六年三月,陈友定命林珙率水军、自率步骑兵水陆两路南下泉州,进军仙游的那兀纳急收兵入泉,组织防御。五月,省军兵临泉州,城内千户金吉、龚名安等人夜开西门迎入,活捉那兀纳,结束“亦思巴奚”历时十年的割据局面。
邓茂七义军转战泉州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邓茂七领导佃农在沙县起义。十一月,一路人马攻下德化,继入永春、安溪,直抵泉州。知府熊尚初出战大败,于城南五陵坡被擒杀,义军转攻同安。
泉州抗倭斗争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自海口登陆攻福清,并南下攻泉州,泉州卫指挥童乾震率其子童养锐、千户白仁、义士陈学书,带兵三百迎战于东岳,自申至辰,杀死杀伤倭寇十多人,因援兵不继,乾震、白仁、学书均战死。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初,倭寇攻泉州府城未下他去。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倭寇又攻泉州,至石笋桥(今浮桥),焚烧民宅后转攻安平不克,又至郡城南门新桥,佥事万民英在桥上建门御敌,乡兵乡民退入城时,挤圮桥栏,坠江死者千余人。倭寇冲开桥门进至车桥头,大焚民居,军民共同守城,寇转攻同安。嘉靖三十九年正月,一股倭寇从浔美登陆,焚烧抢劫至车桥头,一股从法石登岸至南门城下。嘉靖四十年正月和嘉靖四十五年春,倭寇再犯,都被戚继光、俞大猷的部队和地方官兵截击逃遁,余党于隆庆三年(1569年)被指挥张奇峰斩获无遗,遂绝迹。
计擒贼首潘若海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十月,泉州参将黎鹏举招抚兴化贼首潘若海。泉州分巡佥事万民英授予官职,安置在府城内,协助抵御倭寇。潘若海原性不改,部下横行不法,时常抢劫,伤害百姓。鹏举和民英两人设计,在府城双门(现中山北路钟楼附近)前擒杀潘若海,百姓得以安宁。
吴觐兄弟起义罗溪乡民吴觐、吴二、吴尾三兄弟拜乡中拳师黄学官学拳术。明朝末年,泉州城郊附近乡村农民相继组织“斗栳会”,抗租抗税。吴觐被推为首领,聚众500多人,公开向地主派饷1。清顺治四年(1647年)四月,吴觐正式宣布起义,在半岭庵、香炉、玉叶建立3个大寨和6个小寨,招兵买马,训练士兵,打击劣绅,救济贫民,摧毁地主武装,队伍发展至数万人。顺治五年十一月,清军在地主武装向导下“围剿”义军,施用奸计,各个击破,吴觐兄弟三人先后殉难,起义失败。
反鸦片侵略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月间,英国装载鸦片的一艘轮船抛泊大坠海面,被舟师开炮轰走。道光二十三年,英殖民军派军舰进犯泉州湾,直至洛阳桥下。晋江惠安一带1307乡组织民兵10万人英勇抗击,把英舰轰出。
小刀会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小刀会占领厦门,建立政权。晋江三合会首领蔡俭闻讯集众1000余人起义,占安海,进军泉州,因兵力不足,先后失利,部分会友渡海到南洋谋生。
红钱会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红钱会首领林俊在永春起义,转战于永春、德化、仙游一带。咸丰七年二三月间,太平军首次入闽,林俊在泉州、南安交界的大罗溪一带聚众万人,两次攻打南安县城和泉州府城,均未得手。七月,林俊挥师北上欲与太平军(时已折回江西)会师未能实现,在回师途中于顺昌县被乡勇杀害,部分义军留在顺昌继续斗争,部分退回永春、南安,同治四年(1865年)被镇压。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兵事
光复泉州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泉州同盟会地方组织成立统一领导机构,会长蒋以麟,机关设在西隅小学,一面准备起义,一面策反协台唐万胜。唐初始拒绝,义军发起进攻,士气高昂。第三天,蒋与唐会谈,达成协议,唐填表加入同盟会。蒋又会见知县黄逢年,黄答应反正。十一月十八日上午,同盟会员在开元寺集中出发,依次到府衙、县衙、协台衙门,升上同盟会旗,鸣炮三响,宣告泉州光复。
武装反袁起义民国4年(1915年)12月,云南护国军首先举事。闽南护国军辖两个支队1个独立营3000余人,与袁世凯在福建的代理人李厚基展开激烈斗争。泉州一带驻防的北洋军实力雄厚,装备精良,护国军制订里应外合的攻城计划,一面策动驻军反正,一面筹措武器弹药,部分向南洋购买,部分自造。民国5年春,倒袁运动更趋剧烈,李厚基防范更为严密。4月26日夜,护国军支队长钱竹轩及3个连长在西街孟衙巷汤文河家开会,由于有人告密,27日拂晓钱等5人被捕,28日被杀害。护国军第一支队教练官吴瑞玉闻讯,以福建下游护国军第一路司令名义声讨袁贼,挺进泉州。抵晋江霞井时,遭劫营,瑞玉孤军奋战,弹尽援绝被俘,壮烈牺牲。
马步云士兵兵变陆军第十混成旅第二团团长马步云花天酒地,恣意享乐,扣压饷项。民国6年1月25日夜,某排士兵群起索饷,马不在团部,即击杀守卫士兵冲出团部,往妓馆寻找不得,射杀妓女而去,沿途逢人开枪。团部特务排奉命追捕,见人影即开枪。叛兵、追兵滥杀无辜民众,死亡30多人。事后,泉州人士许卓然、陈仲瑾等人,联络死难家属向省方提出控告,迁延日久,多方交涉,省方才发放3万元抚恤金,马步云他调。
护法斗争民国11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赴上海,召见张贞、许卓然。张、许10月初回闽,传达上海决定:推黄展云为福建自治军总指挥,任命张贞为前敌总指挥,杨汉烈为第一路司令,许卓然为第二路司令。许卓然以陈国辉为第一支队长,王振南为第二支队长,秦望山为第三支队长。许卓然、秦望山率兵进占安海,进逼青阳,北洋军纷纷退入泉州城。东路讨贼军兼程南下,占据泉州东岳一带高地;张贞率部进逼泉州新桥头,臧致平部进华洲担任掩护,形成对泉州城的包围。北洋军见大势已去,经谈判,张清汝部出城接受改编,自治军进驻泉州城。
泉州农民武装斗争民国13年,泉州农民积极参加反北洋军阀斗争。民国15年,组织农民协会,有121个分会,会员2500人,农民武装200人。11月,北伐军入泉,农协组织农民自卫军243人,打击孔昭同、张毅残部,帮助北伐军运输。民国16年,农协与浔美缉私队冲突,发生战斗。后农协负责人许祖谅被害,活动停顿。
北伐军进驻泉州民国1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率第三师谭曙卿、第十四师冯铁裴、第四独立师张贞等3个师包围泉州。城内北洋军阀田宝琴十分恐慌,到处拉夫,准备撤退。20日上午到培元中学拉夫,与学生发生冲突,当晚派兵包围学校,准备报复,但北伐军已从浮桥、南门进逼泉州,田部只得撤离。21日晨,张贞部从水门、南门入城,何应钦从浮桥进入泉州。
解除泉州市卫队武装民国15年底,驻泉部队相继他调,形成治安真空状态,晋江县商会出面与许卓然商讨组织市卫队。初,市卫队颇守纪律,地方安静。但队员多属流氓无赖,不久原形毕露,敲诈勒索、绑票抢劫、奸淫烧杀、设赌贩毒,泉州成为土匪世界,富商巨贾、海外华侨、旅外人士多方奔走呼吁无效。适逢十一军张世德师路经泉州,泉州人士公推许卓然为代表请求协助清剿市卫队,获得同意。十一军部队抵泉,许卓然以庆功为名,设筵宴请市卫队头目,密令盐缉私大队及十一军特务连武装待命,以电灯熄灭为号,于夜11时同时行动,解除市卫队武装,拘捕50余人。总队长陈桂林、副总队长吴逢源等14个罪恶昭著者被处决,市卫队覆亡。
晋南民团三袭高为国民国18年6月,海军陆战队林寿国旅进驻泉州,收编上匪高为国部为海军晋南惠游击大队,委高为国为大队长。高为国以海军为靠山,巧立名目,强派捐税,掳掠烧杀,无恶不作。百姓不堪其扰,树兜乡民团奋起反抗。民国19年7月10日夜,树兜乡民团集结600余人,出其不意,从新门、西门、南门三路攻入城中,高部驻扎之处均遭袭击,全数溃退。民团恐有伏兵,自动撤离。11日,高率部进城,疯狂报复,滥杀无辜,派兵驻扎浮桥,图攻树兜。树兜民团联络晋南、惠南各区民团共同对付,于7月17日凌晨,由南门、涂门、新门三路再攻泉州。高部已有防备,不能得手,8时许退出。下午3时,晋南民团单独进攻新桥,攻入城中,高为国组织反击,激战至黄昏,民团退出。
陈国辉进剿福山腰民国19年冬,陈国辉击败高为国。高为国准备与陈国辉决一死战,在老巢福山腰严密布防,设置三道防线,配置迫击炮、大炮。陈国辉从南安四都、丰州出兵,攻福山腰北面及西南面,惠安、晋南民团直攻吕埔。兵临城下,劝高为国出降受编。谈判破裂后,高为国改变计划,放弃福山腰出亡潜伏,陈国辉部一天多即攻占高为国的老巢。高为国妄图东山再起,往闽北投靠刘和鼎。鉴于泉州各界及华侨压力,高为国被解省处理,枪决于福州。
蒋介石空袭十九路军民国21年6月,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人泉。12月,在泉收编官佐471人,士兵5461人,加上其他人员计6069人,枪械3727支,编为人民自卫军,翁昭恒任司令。蒋介石出兵包围福州,十九路军撤离,兵力集中泉州。民国22年12月1日,中山公园举行兴泉省成立庆祝大会,蒋介石派3架飞机空袭,投弹11枚,炸死20多人。2日,城内设高炮阵地。后用华侨募捐的基金购飞机50架,对付蒋介石的飞机。
洛阳桥战役十九路军退守泉州,于洛阳桥设防,在两岸高地据要防守。民国23年1月22日,国民党第十师追至洛阳桥受阻,先以一营兵力徒涉成功,占领高地,后继部队又突破后埭以西及以北防线,炮兵也向桥西十九路军阵地轰击,战斗十分激烈。下午4时,十九路军增援部队受挫,4时半,国民党军击溃守军,十九路军大部向泉州城撤退。傍晚5时,十九路军将领毛维寿、沈光汉、区寿年、张炎等为蒋介石收买投降,国民党军停止追击,原地警戒。
泉州事变民国26年10月,中共闽中工委红军游击队160余人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独立大队,闽中工委书记刘突军任大队长,开往泉州承天寺驻防。民国27年3月,国民党泉州当局破坏协议,暗害刘突军等5人,派兵包围承天寺,强行收缴大队枪械。事后经多方交涉,国民党泉州当局被迫交还枪械,独立大队开赴皖南,编入新四军。
日机轰炸泉州民国27年,金门、厦门先后沦陷,泉州成为抗日前线。民国28年3月3日,日机4次空袭泉州,被炸有新桥头、浮桥、蟳埔等地,损坏4辆汽车,死伤10余人;22日,又投弹11枚,死伤19人。民国29年5月,日机频繁空袭泉州15次,投弹123枚。4日,炸公界巷、二三九旅旅部、府后山;5日,炸土地后、府文庙、胭脂巷、存心医院、小黄门;9日,炸小泉涧巷、元妙观、前田巷、泉中教师宿舍、花巷、玉犀巷、晦鸣中学、大隘门、崇福寺、明伦堂、开元寺法堂、承天寺、南街礼拜堂,毁商店民房170幢、学校1所,炸死63人,伤76人;10日,炸二三九旅旅部、下河、晋中、东街第一楼菜馆、南街礼拜堂、开元寺大殿、承天寺。6月中旬,炸东街、前田巷、承天寺、鹦哥山、府文庙、平民小学、水门巷、庄府巷、门楼巷。7月,3次炸平民小学,投弹4枚。8月12日,2次炸浮桥,炸断中段数条石板。民国30年3月3日,日机投弹6枚,炸南门繁华商业区,炸死30人,伤24人,房屋倒塌14座。
泉州劫狱斗争民国36年秋,中共地下组织筹划劫狱,营救晋江、南安等地被关押的地下党员。先争取看守人员王某,获取情报,再利用为假释对象照相的机会摄下监狱内部情况,并设法使被捕党员集中关押,做好劫狱准备。民国37年6月28日晚,在当地群众配合下,用竹梯横架在民房与监狱墙上,把被捕同志接出。警署派人追赶,被“放风”的愚弄,朝反向追赶,劫狱成功。
攻打大罗溪乡公所民国38年7月,晋(江)南(安)永(春)游击大队摧毁大罗溪乡公所,三二五师及县自卫队、刑警队数百人到罗溪“清乡”。中共晋南永工委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与敌军激战2小时,后主动撤退。
策动国民党军起义民国38年8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策动国民党陆军三二五师副师长陈言廉率领1个团2个营1000多人枪在安海起义。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八十七师二六一团,陈言廉任团长。同年,中共晋江支部争取晋江县警察局督察长兼代局长张文正反正,秘密对晋江县警察局、消防总队进行策反。泉州解放时,起义成功,并接受整编。
泉州解放民国38年8月31日上午10时,泉州团队独立大队三个中队,从新门入城,接管国民党晋江县政府、县警察局等单位。下午4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八十七师侦察排进城与游击队会师,泉州宣告解放。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兵事
围歼登陆窜犯特务1951年9月4日,金门南海总队派遣泉州纵队、永安纵队共370多匪特,从惠安沿海登陆,分两路窜扰。泉州纵队240余人由司令陈令德(仙游人)率领,向仙游方向袭扰;永安纵队130余人由司令陈伟彬(德化人)率领,经惠西黄塘田船窜至马甲、河市一带,企图在戴云山建立“反共根据地”。但很快被当地干部、民兵发现,晋江县二区立即组织区中队和民兵配合人民解放军围剿。匪特分两路逃窜:一路100多人由陈伟彬率领逃往河市白洋乡七丘山;一路90多人由王炮(马甲人,纵队副司令、参谋长)率领窜回浯峰北溪村。陈伟彬在七丘山被解放军炮击毙命,其余匪特四散逃命。王炮到北溪村即受区中队和民兵包围,连夜逃往双髻山与河市炉田村交界的白洋乡。解放军闻讯赶往河市,与区中队、民兵联合作战,活捉王炮,余匪星散。至11日,余匪均被群众一一擒获(泉州纵队也在仙游县被歼灭,陈令德被活捉)。
炮击金门1958年8月23日至10月6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炮击金门44天。泉州地区与金门一水之隔,是从北面轰击金门的主攻地带,泉州市民兵与解放军并肩作战,积极支前。
崇武以东海战1965年11月13日,台湾国民党海军南区巡逻支队“永泰”号、“永昌”号由马公岛隐蔽分航,驶往乌丘岛。福建海军基地获悉,组成突击编队出击,后渚海军积极配合,经过1小时33分钟激战,击沉“永昌”号,击伤“永泰”号,俘掳9人。我方牺牲2人,烈士安葬于东海法石村。
第八章 拥政爱民
第一节 拥政建设
一、军事管制
1949年9月,泉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实行军管,防止土匪特务破坏,维护社会治安,建立革命秩序。1950年4月,各级人民政权相继建立,完成军管任务。1967年6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属县及泉州市实行军事管制,直至1968年9月泉州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停止。
二、军民联防
1949年9月以后,国民党海军常在沿海一带骚扰,抓捕船只人员,抢夺群众财物,阻挠渔民生产。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泉州组建守备队,担负反袭扰窜犯、反内潜外逃以及海上护航、护渔任务,相继建立2个警察边防派出所、12个民兵海防哨所(8个巡逻哨、2个对空瞭望哨、2个内陆防空哨),800余人参加执勤。1949年9~12月,反敌小股袭扰1起,反敌派遣5起,俘5人,反外逃3起,抓获3人。1983年,建立沿海军警民联防体系,设1个联防区、1个联防片、5个联防点,900余人值勤,协助公安部门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
三、参加土地改革
1951年3月至1952年1月,泉州市进行土地改革,军分区派出干部、战士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土改结束后,部分人员留在基层工作,成为基层政权建设骨干。
四、“三支两军”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1月,驻泉部队奉命执行支工、支农、支左和军管、军训(简称“三支两军”)任务。1967年4月,南安32430部队抽调30多名干部、战士到泉州“三支两军”,对稳定时局、保障工农业生产起过积极作用,但也有些消极影响。1973年4月全部撤回。
1976年10月,32430部队派出400多名指战员组织30多支宣传队,出动6辆宣传车进驻泉州开展宣传,为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作准备;12月,派出500多名指战员进驻地、市(县)两级的党政、交通、政法、计委、宣教等部门,支持地方恢复生产、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稳定社会秩序,1978年4月结束撤回。
第二节 支援地方工程建设
1959~1960年,泉州市第二期防洪堤工程动工兴建,当地驻军分批支援建设,直到工程完工。1986年6月,鲤城区组织清理百源川池和八卦沟,32430部队出动650名官兵、37辆汽车,清污1100多立方米。1989年以来,该部队发挥人员、技术、装备等优势,购置机械120台,组织7个工程队,参与公路和开发区30多个工程的建设。仅在鲤城万安开发区,该部队就派出2个工程队、几十台施工机械,按期完成整个开发区的挖掘和土地平整任务。
第三节 共建精神文明
一、军民共建精神文明
1984年初,晋江军分区、地区公安处、市人武部和市委、市府组成军警民共建领导组,协调军警民各方面工作,从共建中山文明路入手,由点到面,步步深入,迅速遍及各行各业,涌现大批文明工厂、学校、街巷、庭院。年底,福州军区及闽赣两省军警民共建表彰会在泉州召开,泉州市共建领导组以《古城新貌》为题,编写《泉州市精神文明简介》,发给与会人员,为大会提供13个各种类型精神文明建设参观点,受到好评。泉州市人武部被福州军区和省政府评为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
1990年前后,发动、组织民兵5500多人次,义务投工1.2万多个劳动力,清理路障、扫除垃圾、植树造林,同时引导民兵带头参加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活动。至1992年,全区建立民兵示范点25个,其中6个被鲤城区委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788个民兵户被评为文明户。
二、国防教育
1988年3月,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指定鲤城区为全民国防教育试点单位,区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区人武部编写《以改革总揽全局,为国防富民强兵》教材,开展一系列活动,播放录音、录像,举办电影周、国防知识竞赛、“国防在我心中”演唱会,开展军事体育活动以及有组织的拥军优属活动。1989年,鲤城区被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评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在经常性教育活动中,附近县(市)驻军也积极参加。1987年,32430部队与泉州师专、泉州商校、黎明大学、仰恩大学等20多所大中专院校挂钩,建立军训点,每年派出150多名官兵开展军训,并组织军事表演组、宣传教育组、文艺演出组,为挂钩院校师生作军事技能表演60多场次,被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评为军训先进单位。1989年以来,32833部队炮团三营与泉州五中挂钩,每年派出校外辅导员10人,开展国防教育,帮助军训。
第四节 爱民活动
一、抢险救灾
1971年,泉州洪水泛滥,全市民兵出动抢险救灾,满堂红公社4名民兵在激流中牺牲。驻泉州各部队常设1个抢险救灾领导小组,1个快速值班分队,做到有求必应。小组成立以来在鲤城区参加抢险救灾75次,派出官兵6000余人次,出动车辆600余台次。1990年夏,泉州地区连降暴雨,晋江水位猛升,鲤城区防洪堤受到威胁。32833部队出动400余人,赶往泉州大桥附近参加抢险,确保防洪堤安全,该师司令部被南京军区和省军区评为抢险救灾先进单位。32430部队出动300多名官兵,在面粉厂一带200多米危急堤段上奋战一天一夜,加固河堤,确保防洪堤安全。
二、救死扶伤
一八〇医院自驻泉以来,长期坚持为群众防病治病,泉州地区洪水过后常出现“洪水热”(发热黄疸)。1957年,一八〇医院请一教授查清系钩端螺旋体引发,医院进行病例总结,有效地防治这种病害。为提高诊断技术,一八〇医院与晋江专区一院、二院及防疫站建立联系,加强协作,还与中医院建立会诊关系,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1984年7月,在泉州“八一”服务社召开的福建针纺织会议有近百名代表食物中毒,24名严重者送一八〇医院,经抢救全部脱险。1985年以来,该院为驻地收治病员1829人次,抢救重病人2620人次;培训高、中级护士137名,进修医师67人;派出军医护士到幼儿园、中小学、社会福利院、妇幼保健院、敬老院等单位,为幼儿、学生、老人、伤残人员免费体检23675人次;利用节日到体育场、清源山风景区免费为群众看病426人次;派出两支医疗队,长期在山区巡回医疗扶贫。1989年10月,接到安溪汽车爆炸有28名乘客烧伤的紧急通知后,派出抢救组到县医院协助紧急处理,主动接受治疗3名Ⅱ~Ⅲ度、烧伤面积70%~85%的重伤员。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