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民事调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19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事调解
分类号:
D916.1
页数:
2
页码:
781-7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市民间调解组织的发展历程和调解工作的实施情况。
关键词:
鲤城区
司法行政
民事调解
内容
民国以前,泉州民间纠纷由街乡长老、士绅、族长调解或裁定(俗称“公亲调解”)。民国33年(1944年),《民事调解法》颁布,各区、乡、镇相继建立民间调解组织,由地方法院领导,而民间“公亲调解”仍旧存在。
1951年,泉州市人民政府结合基层建政工作,在各区、乡、街成立新的民间调解组织,由民政部门指导。1953年,各区、乡、街经普选成立25个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调委会),归市人民法院指导。1954年,调委会增至28个,调解委员195名。1957年1月,4个街道和3个乡分别建立调解委员会,51个街居委会和农业社设立调解小组,全市共有调解委员208人。1954~1957年,基层调委会共调处民间纠纷1644件,其中租赁304件、婚姻203件、债务212件、土地业权116件、其他809件。
1958年8月,市区30个居委会、郊区39个生产大队成立调处委员会。1959年,扩展至工厂、企事业单位。全市计有调处委员会88个,1960年增至98个。两年中,基层调处民间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4524件。1962年12月,复称调委会,全市有调解委员442人。全年调解民间纠纷290件,轻微刑事306件。1964年4月,基层调委会协助市法院清理积案397件;全年调处民事纠纷1403件,轻微刑事1780件,为同期法院办结案件的6.5倍。1965年,市法院指定4名审判员分别负责城市和郊区的调解工作,民事纠纷大多就地解决。市区6个街道、远郊57个大队全年无向法院上缴案件,法院收案大幅度减少。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调委会名存实亡,工作停止。1973年2月,重建调解组织,恢复调解工作。1974年,抽调各公社调解委员协助法院清理积案,调处轻微刑事和民事纠纷3132件。1976年11月,各公社指定一位党委副书记或革委会副主任分管民事调解工作。1977~1980年,基层调委会调结民事纠纷计8795件。1980年底,清理积案工作基本结束。
1982年2月,人民调解工作归司法局领导,基层调解民事纠纷115件、轻微刑事1701件。1983年,各社(场)、办事处建立调解领导小组,由副书记或副社长任组长,具体业务由司法助理员负责;临江办事处率先实现“三无一少”(无激化、无上缴、无积案,民间纠纷少)。1985年初,各乡(镇、场)、办事处相继撤销调解领导小组,建立司法办公室,配备司法助理员1~~2名,基层调解工作由司法办公室负责指导。至1986年,五年中调处民间纠纷9800多件;防止民间纠纷激化400多起;避免可能引起非正常死亡254人。1987年,有54人考取乡镇法律工作者资格,基层调处各类纠纷2176件,其中由各司法办直接调处经济纠纷190件。1988年,全区受理民事纠纷比1987年下降20%。全年无发生因民间纠纷激化而引发的恶性案件。1989年,调处各类纠纷1583件,调解率100%,成功率88.6%。有效防止杀人、放火、爆炸、自杀、聚众械斗等恶性案件27起,避免非正常死亡55人。临江连续9年无发生民间纠纷激化和非正常死亡,被省司法厅授予先进单位称号;翌年,紫江街被评为全国调解工作先进单位。1990年,经济纠纷大幅度增长,债务纠纷增加近一倍,全年调处民间纠纷2308起,调解成功率91%;防止可能激化60起,避免导致犯罪和非正常死亡102人。1991年和1992年,全区“四无”调委会分别为56.7%和59.4%,调解率均100%。调委会创优达标80个,占总数34.2%。两年间,经济纠纷案件大幅度上升,城东沿海滩涂地界纠纷,河市、东海、市区“标会”倒会,震动全区。调委会积极开展调解工作,稳定经济秩序。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临江市
相关地名
河市镇
相关地名
东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