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社会福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15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社会福利
分类号:
D632.1
页数:
4
页码:
735-738
摘要:
本章记述了鲤城区社会福利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抚育弃婴、收养孤残人员、收治特种病人等。
关键词:
鲤城区
民政工作
社会福利
内容
第一节 抚育弃婴
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城乡都有溺弃女婴的恶习。清雍正二年(1724年),晋江知县叶祖烈奉文于城内溪亭铺建育婴堂,收养被弃婴儿,计有房屋1座8间,后停办。咸丰年间(1851~1861年),御史陈庆镛告老还乡,见家乡溺毙、抛弃女婴的恶习盛行,乃倡设养生祠,得回乡道台庄俊元协助,向殷商富户募捐经费3000元,探花黄贻楫捐助4000元,其从兄黄贻楦捐6000元,计1.3万元,改养生祠为育婴堂,设在城内镇抚巷,延聘贡生谢某为该堂总办,人员5名。育婴堂创立后,发出告示,禁止溺弃女婴,有生女不愿养者,应抱到育婴堂登记养育,可领钱400文;有人愿意领去哺养,由该堂月给铜钱1000文,三年后由领养人自给。辛亥革命后,泉州地方混乱,各界士绅组织泉州保安会,将育婴堂基金1万多元移充经费,育婴堂无法维持,婴儿分别让人领养,总办及职员、工役星散。
1949年10月到1991年,市区民众发现社会弃婴即报告民政局处理,大多由自愿抚养者收养,民政局出具证明;一些残疾弃婴无人收养,由社会福利院抚养,到90年代初尚抚养10人左右。农村弃婴,由乡镇、村委会自行处理,无人收养的弃婴由农村敬老院抚养。1992年4月1日起,全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区民政局按规定为收养人办理收养手续,并发给具有法律效力的《收养证》。
第二节 收养孤残人员
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泉州太守邓驿在临漳门外笋江桥南建安济坊。嘉定十一年(1218年),泉州太守真德秀重修,并于府城北门建居养院。绍定二年(1229年),在府城南门建安乐舍,后圮,移建北门。明洪武七年(1374年),知县张灏在府城西北建养济院,清代移于府城北门盛贤铺。安济坊、居养院、安乐舍、养济院均收养孤贫残疾无依者。
一、收养孤儿
民国14年(1925年),名僧转道、转物和全国佛教协会主席圆瑛法师于泉州开元寺内创设慈儿院(民国30年改名开元儿童教养院),组建董事会。该院仅收养孤儿(不收孤女),初时收容43人,后逐渐增加,民国38年有141人。经费从南洋各地募集,在院学生生活无依或无家可归者,衣食由院方负责。院方选聘学识渊博、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为学生上课,课程设置除附加有关宗教活动内容(如吃斋念经、勤佛)及另设技术班外,与一般小学无异。解放后,吃斋念经、勤佛等宗教活动逐步废除,增加通学生(也由院方提供学习费用)。经费除国外募集外,民政部门也常拨给,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才停止。
二、收养孤老
民国18年,地方绅士高和祥发起组织泉州妇人养老院,院址在市北隅示现庵,收容40名。一年后人数逐渐增加,乃迁往金粟寺借住。后董事蔡光华、蔡光亮兄弟捐助,就金粟寺边另行购置空地,新建院舍及董事办事室,始有固定住所。经费来源主要有旅菲华侨吴记藿捐助泉安汽车公司股份1万元的股息,院产生息,南洋各埠热心华侨捐助及当地各董事补助等(该院1957年并入泉州市残老敬老院)。民国23年,泉州富商发起组织温陵养老院,捐2000元作开办费,择址城北小山丛竹,添建院舍、厨房,延请地方人士13人为董事,收容老翁二三十人,一切费用由院方负责(该院1958年并入泉州市残老敬老院)。
此外,民国17年创立的感化院,民国21年创立的泉州平民救济院,民国31年成立的晋江县立救济院,1951年成立的泉州市生产教养院,也都收容一些孤老。
1957年元月,在泉州市生产教养院基础上成立泉州市残老敬老院,收养社会上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鳏、寡、孤、独、残疾人员和一些政治改造人员,当年收养180人。1959年9月,将院民分为养老、残老、青壮残废、政治改造人员、婴幼儿童、临时收容人员,当年收容院民152人,其中养老人员74人、残老人员14人、青壮残废人员10人、精神病人5人、婴幼儿童8人、政治改造人员7人、临时收容人员34人。经过调整,组织有一定劳动力的人分别从事搓麻、析棕、倒棕、缝纫、畜牧、农业、苗圃等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收入的50%归劳动者,50%为集体福利基金,政治改造人员则要求生产自给,剩余归公,当年生产收入5140元。1960年,将院民分为养老、残老、游民改造、顽劣儿童4部分,分别教养。1961年,部分院民分别由精神病疗养院、盲聋哑福利厂收容。1963年1月,撤销泉州市残老敬老院,成立泉州市社会福利院。至1964年收养107人,其中养老70人、残老8人、青壮年残废人员29人。
“文化大革命”后,健全管理制度,配备服务人员,努力改善院民的生活条件。1982年,福建省民政厅拨给2万元改善居住条件。1984年,民政部门从社会救济款中拨出部分经费为福利院改造膳厅、厨房,添置部分办公、生活用品。1987~1989年,用有奖募捐款9.8万元、省民政厅拨款4万元、市财政局拨款2万元、区财政局拨款4万元、区民政局拨款25万元建成益寿楼和延年楼,使用面积各618平方米,30名院民迁住新居。1989年,开展自费收养业务,以实业养事业。1990年,与其他部门合资兴办2个工厂,兴建1座老人康复中心综合楼,开设门诊部。1992年,新办经济实体1个,全年收入8万余元;当年招收10人,在院院民66人(其中小孩8人)。
三、收养残疾人
1959年2月,对全市盲聋哑人进行调查,计有盲人76人,聋哑人180人;5月,成立泉州市盲人聋哑人协会,开展盲聋哑人福利工作,没有劳动能力的送残老敬老院收养,有劳动能力的由盲聋哑工厂吸收为工人。同时组织盲聋哑人业余学校,成立俱乐部,开展各种文体活动。1960年,成立泉州市盲聋哑人福利厂,民政对象占职工总数的80%,1974年改为泉州市聋哑人印刷厂,1977年又改名泉州市印刷厂。1980年,开始兴办乡镇福利企业,1988年乡镇福利企业有较大发展。1990年,鲤城区有乡镇福利企业20家,职工574人,其中残疾人227人,占39.5%;泉州市印刷厂生产工人122人,其中残疾人66人,占54%。
第三节 收治特种病人
明洪武七年(1374年),知县张灏建养济院,后改为存恤院以收养癞疾者,养济院另建别处。民国期间,战乱频仍,此类事无人顾及。
1956年,泉州市民政部门开始收容城市中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精神病患者。1959年2月,对精神病和麻风病进行全面调查,全市有精神病患者420人,麻风病患者240余人;4月,在小潘山兴建泉州市麻风病人康复村,12月接收首批病人20名。1960年,更名泉州市麻风病防治站,采取完全隔离疗法,控制疾病传染,市民政部门按年度拨给业务经费。同年2月,在府城隍庙旧址建立泉州精神病疗养院,设病床16张,全年收治42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1961年迁址“不二祠”(今泉州市第三医院),病床增到70张,有50名病人,治愈率日渐提高。1963年,麻风病防治站有37位病人,其中瘤型33人、结型4人,历年治愈出院46人。“文化大革命”中,站务有所起伏。
1974年12月,开展精神病患者调查,全市有3000余病人。为加强对精神病的控制、治疗,撤销精神病疗养院,成立泉州市第三医院,作为精神病专科医院,民政部门只收容社会上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精神病患者,由社会福利院具体负责。1979年,撤销泉州市麻风病防治站,成立泉州市皮肤病医院,作为专业性医院。
第四节 创办福利企业
解放前,泉州没有专门的福利企业。解放初,以优抚对象和城市贫民为主,逐渐兴起生产自救的福利企业。60年代初调整国民经济,福利企业大批精简下放。“文化大革命”期间,福利企业生产停滞不前。1978年以后,政府大力保护、扶持福利企业,福利生产发展很快。1992年,全区有福利企业28家,职工1797人,其中安排残疾人员685人,全年产值6341.3万元,创税利385万元。
泉州民政造纸厂1952年,市区佛教徒集资在承天寺创办力生造纸组,手工生产。1961年,改为机械生产,生产馐用纸和板纸,年产值7万元。1967年,改进设备,生产瓦楞纸和包装纸,年产值30万元,职工50人。1980年4月,以此为基础建立泉州民政造纸厂。1986年与东海法石村联营,1988年实行承包责任制。1990年,年产值528.2万元,税利约55万元,固定资产344万元,职工190人,其中残疾人80人,占42%。1992年,年产值1060万元,利润66万元。
泉州市纸箱厂1954年,13户烈军属组织泉州市烈军属纸盒小组,为工厂加工包装用纸盒,年产值万元左右。1956年,改名泉州市烈军属纸盒社,1960年扩建为泉州市烈军属纸盒厂,职工中烈军属占10%,其余为社会贫困对象。1966年,改名泉州市烈军属纸箱厂,试制成功出口商品包装用的纸箱。1979年,研制新型粘合剂成功,产值145万元。1981年,改名泉州市纸箱厂。1987年,研制成功新的粘合剂和自动打孔机,1991年被福建省商检、外贸确定为出口包装生产定点单位。1992年,全厂固定资产546.2万多元,产值710万元,税利32万元,职工260人,其中残疾人员118人,占职工总数的45.4%。
泉州市印刷厂1960年,成立泉州盲聋哑人福利厂,民政对象占职工总数80%。1964年,列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筹办印刷业务,更名泉州市聋哑人福利厂。1974年,改名泉州市聋哑人印刷厂,产值18.5万元,利润1.6万多元,1977年改名为泉州市印刷厂。1984年,推行企业生产经营责任制,产值约51.7万元,利润5.6万元,1986年产值81万元,税利6.3万元。1989年,纸价上涨,效益不佳。1990年,加强管理,扭亏为盈,产值105.5万元,税利约7.8万元。1991~1992年,新建厂房,改造、更新老旧设备,添置配套设备,有职工148人,其中聋哑51人、残疾16人,民政对象占52%。
泉州市回族包装用品厂1963年,回民组织泉州市回族文化社,安置职工30人,其中回民25人,手工生产香糊、墨汁、扑克牌,产值15万元。1976年,改名泉州市回族综合工厂,1979年更名泉州市回族玻璃制品厂,生产玻璃钢制品,产值6万余元,12月改产纸箱。1985年,改名泉州市回族包装用品厂。1986年产值50.4万元,税利3.3万元。1990年,固定资产61.8万元,产值45.8万元,职工53人,残疾人占生产工人的56%。1991年,扭转连续2年亏损局面,产值62万元,税利6万元。
泉州联营纸板厂1985年由泉州民政造纸厂、福建省造纸公司、南平造纸厂,省、市建设银行,省外贸进出口包装公司联合组建,1988年动工兴建,1990年开始装机试产。1991年,试产出现问题,经营管理工作跟不上,南平造纸厂派人负责经营管理工作。1992年,基本扭转亏损,略有盈利,安置残疾人180人。
泉州民政工业公司1978年后,民政企业发展迅速,出现多形式、多产业门类的局面。1981年,成立泉州民政工业公司,协助市民政局加强对直属和乡镇、街道福利企业的管理。1988年以后,民政工业公司推行企业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1992年,福利企业划归区社会福利生产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