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扶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15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扶贫
分类号: D632.1
页数: 2
页码: 734-73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泉州市政府从1979年开始开展对贫困乡村和贫困户的灾害救济和社会救济工作,通过发展生产、劳动致富等措施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参与其中,形成了全社会性质的扶持。
关键词: 鲤城区 民政工作 扶贫

内容

1979年,市政府成立扶贫领导小组,制定《泉州市扶贫规划工作方案》,开始分批帮助河市、马甲、罗溪贫困乡村、贫困户发展生产,劳动致富,列为扶贫对象的社队成立扶贫领导机构,制订方案,建立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河市公社为扶贫试点,市政府拨给2万元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1980年,在马甲、罗溪两公社开展扶贫工作。拨给马甲扶贫经费2.5万元,扶持贫困户287户1650人;辅助维修房屋42户67间,建房13户25间;帮助添置农具143件,饲养小牛75头、小猪265头、小羊39只;安排11人到大队企业工作,生产队照顾多出工90人,减免超支款640元,照顾搞副业32人,帮助修房投工150天。拨给罗溪公社2.5万元,扶持贫困户272户,着重发展草席生产,国家辅助工具与原料,市供销社负责技术培训和产品销售。1983年,全市扶持对象有33%摆脱贫困状态。1984年4月,市政府制发《关于认真做好“双扶”工作的通知》(“双扶”指扶持贫困户和优抚对象),决定在远郊经济基础较差的罗溪、马甲继续开展“双扶”工作;6月,市民政局、人武部、农委、供销社组成2个工作组配合乡、村开展工作,评定“双扶”对象218户1209人,其中扶贫156户841人,计养牛116头、养猪154头、养羊20只、养鸡2960只、养鸭1250只,还有养鱼、种菜、种果、造林、种蘑菇、开办花圃、开设五金厂、代销店等。是年晋江地区下拨“双扶”专款2.2万元。1985年,市政府拨“双扶”经费3.5万元。
  1986年,鲤城区提出“三年脱贫,五年脱帽”的目标,区委、区政府领导分别与各乡(镇)挂钩,定点分片包干。扶贫工作由过去单一的救济转为人力、物力、财力、科技、信息等综合扶持,由部门扶持发展为党委、政府和各企业单位的全社会性质的扶持。福建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与鲤城区挂钩,先后无偿支援贫困乡镇3辆吉普车、1辆4吨自动卸斗卡车、0.5万公斤粮票、5台变压器(价值六七万元)。是年5月,区政府派出9个脱贫工作队进驻罗溪、马甲、河市3个乡9个重点村。当年全区有关部门共发放无偿补助金110万元、周转金660万元,农民银行、信用社发放贷款900万元,专门安排水泥、钢材等物资扶持贫困村发展交通、能源、教育及农田水利设施,建成公路7条40公里,建立一批经济联合体。1987年,扶持罗溪、马甲、河市、北峰等乡1145户,其中贴息扶持845户,有偿扶持100户,回收扶持200户,共拨款8.2万元(其中贴息2.2万元,有偿2万元,回收扶持4万元),有100户脱贫,50户致富。1988年,扶持马甲、河市、双阳、城东、东海等乡村12个项目。1989年6月,区政府在马甲乡召开全区扶贫工作现场办公会议,强调扶贫工作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性农业生产相结合。区政府拨给每个贫困点经费2万元,其中1万元用于农业开发性生产、农田基本建设、教育事业以及工厂企业贷款贴息,区交通局拨款5.8万元改建乡村公路。
  1992年,扶持贫困地区的山地综合开发形成规模,开发山地面积3728亩,其中龙眼1130亩、茶400亩、柿子30亩、柚柑70亩、杨梅2000亩、菜园品种改造200亩。鲤北4个贫困乡镇农业总产值约1.8亿元,财政收入130万元,粮食总产量3.1万多吨,水果产量2676吨,生猪存栏数4.6万头,农民人均收入620元,实现“八五”规划目标,部分救济户已解决温饱问题,一些人走上致富道路。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