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1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分类号:
D632
页数:
2
页码:
728-72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泉州在历史上一直重视对退役军人的安置,各个时期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1980年代,鲤城区积极探索新的安置方式,重视军地两用人才的开发使用,并成立了相应的服务中心进行服务。1990年代,泉州继续对农村和城市退役军人进行安置,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关键词:
鲤城区
民政工作
退伍军人
内容
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泉州城设有宁节指挥营,管理年老军员。明初,专设存恤军以收养老年士兵,月给米二斗。清代,驻地绿营兵比照出征效力大小,年老官兵可享受退休待遇。
1950年,接受安置5名泉州籍人民解放军复员荣誉军人。1951年,成立泉州市转业建设委员会,安置8名复员军人。1952~1954年,全市共接受安置转业建设军人154人,家在市区的主要安置在私营企业就业,家在郊区的安置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55年实施义务兵役制后,实行“行业归口,分口包干”,接收复员建设军人122人,大部分安置在国营企业工作。1956年,各单位招工首先照顾复员建设军人,当年接收72名,大部分安置在机关、企业工作。1957年,国家机关和企业实行精简人员,复退军人安置困难,市委召开各部门负责人会议,有口可归的分口包干,无口可归的全市统筹,重点安置在工商部门。1958年,对55名复员军人、63名退伍军人采取“先安家,后就业”的原则给予安置。1961年,复退军人回乡达262人,市政府成立临时接待站,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工作问题,全部得到安置。1962年,在精简机构、压缩人员的情况下,安置工作执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家在哪里,安置哪里”的原则,做到回来一批,安置一批。1964年,国民经济好转,贯彻“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针,全面落实安置工作。1965年,抽调农村复退军人7批131人支援山区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安置工作困难重重,但没有中断。
1978年,安置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各公社、大队注意调查现役军人家属的思想和生活情况,特别是单身、孤儿、残废、带病回乡的四种对象,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复员回乡之前。1979~1980年,全市拨出款项2500元及木材12立方米,帮助四种对象解决生活、治病和住房问题;全市家居农村的40名四种对象大部分安置在市属大集体单位和社队企事业单位。1984年,安置工作实行重大改革,城镇复退军人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优先照顾立过功、党员、骨于、军龄长、表现好的退伍军人。1986年,鲤城区共接收复退军人394人,在安置中重视军地两用人才的开发使用,从资金、用地、技术等方面提供方便和优惠政策,引导他们走勤劳致富的道路。是年全区有以复退军人为主体的厂、店、场120多家,许多人成为专业户。1987年,成立鲤城区两用人才服务中心,进行军地两用人才摸底、登记、建卡,建立荐才、培训、扶持一条龙服务体系。1988年,兴建军地两用人才服务中心大楼,227名退伍军人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年底一批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的复退军人被选拔到领导岗位,全区有1000余名复退军人担任领导职务。1989年,全区接收退伍军人240名,145人(次)复退军人参加培训,28人被推荐。1990年下半年,下拨1.5万元为农村复退军人解决住房问题,补贴8人修建住房12间1500平方米,发放补助费1万多元,解决生活困难36人次。1992年,全年退伍军人234名(城镇142人,农村92人),农村退伍军人两用人才开发使用88人占95%,城市退伍军人安置138人达97%。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