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业培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12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职业培训
分类号: D630.3
页数: 2
页码: 702-703
摘要: 本节记述了鲤城区举办了不同形式的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包括短期培训、学校培训、文化补习和专业培训等。这些培训旨在提高待业人员素质,满足经济需求,并走上制度化轨道。
关键词: 鲤城区 劳动人事 职业培训

内容

一、就业培训
  (一)短期培训
  1951~1952年,为帮助失业人员创造就业条件,市举办4期转业训练班,计500人参加,学习结束后分别安置在银行等单位工作。
  1954年,根据生产需要培训新工人95人,分配到各企业。
  1956年,配合手工业联社举办会计训练班,计培训33人,委托代培装灯工8人。
  1959年,为保证泉州钢铁厂2号高炉生产用工需要,从社会青年中招收炼焦工人100名,进行就业前短期培训;举办6期361人参加的社会待业人员劳动就业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到泉州糖厂、钢铁厂工作。
  60~70年代,短期培训工作时断时续。
  1980~1981年,为提高待业人员素质,举办会计、无线电、缝纫、财务等培训班数10期,培训1808人。1985年,开办各类专业班54班,参加培训2330人。
  1986年后,贯彻“先培训,后就业”方针,成立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至1992年计开办电器维修、中英文打字等专业班347班(期),培训11415人次。
  (二)学校培训
  学校培训工作始于60年代。1964年,创办4所劳动学校,下设22个分校,共32个班,学员1135人,其中文化9班319人,财会21班752人,医药2班64人。
  1965年7月,因纺织工业和机械工业劳动力不足,市劳动局配合教育局、工业局举办泉州市工读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和高中肄业生330人,学制纺织3年、机械4年。学校采取间周集中上课和下定点厂学工的教学方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正常教学秩序受干扰。1968年学校停办,学员回定点厂参加工作。
  1980年,成立泉州技工学校,至1985年底先后开办制糖、烹饪等12个专业,毕业1200余名。
  1983年,举办职业高中,设幼教、电子等6个专业7个班,学员290人。
  1984年,配合市文化宫举办职业学校,开设英语、会计等专业,培训学员280多人;配合市建筑总公司举办建筑专业培训班,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学制两年,学员87人。
  1986年鲤城区成立后,技工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注意培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至1992年先后有1655人入技校学习,职业高中毕业生近2000名。
  二、在职培训
  (一)文化补习
  1952年,开始举办职工业余学校,学习文化和技术。1954年,举办供销社社员文化学校,学员123人,越年增至285人。
  1964年,举办市职工业余文化学校,聘请专、兼职教师23人,设置初小至初中年段的文化班70班,学员1001人。
  1980~1981年,举办职工文化补习班38班,学员3492人;3425名职工参加业余工校学习。
  1982年,开展职工文化普查,各企业自办补习班,53.1%的青年工人参加。此后年年均有数千人参加文化补习班,1985年文化补课任务基本完成。
  (二)专业技术培训
  1953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交部门所需技术工人大多在生产中通过以师带徒形式解决。越年,举办手工业合作社(组)理(监)事、正副组长培训4期,194人参加。1959年,市保修厂等单位又以师带徒、老带新办法,在岗位上培训一批技术工人。
  1964年,举办写作、美术等6个专业班,学员672人。
  1965年,举办锅炉司炉人员训练班2期,经考试合格发给司炉操作证74人。1974~1985年,经学习、考核,又有504人合格发证。
  1979年,举办电子学习班、微生物研究班、财会培训班,造就一批专业人才。1980年起,各企业大抓全员培训,专业、技术补课形成热潮。1986年以后,随着职工文化补课与专业、技术补课任务的基本完成,培训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轨道,劳动部门与企业根据生产需要经常组织职工学习专业技术,先后举办电工、厂长、经理、矿长等多种培训班。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