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劳力调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1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劳力调配
分类号:
D630.3
页数:
2
页码:
701-70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鲤城区在历史上实施了多项劳动力的调配政策,包括社会劳力调配、工人调动和工人精简等。这些政策旨在满足不同时期的经济和社会需求。
关键词:
鲤城区
劳动人事
劳力调配
内容
一、社会劳力调配
1951年,泉州市取消人力车和肩挑理发行业,动员1287名失业工人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54年,贯彻劳动部《关于建筑工人调配暂行办法》,对劳动力的调配逐步实行计划管理,至1955年计调配5642名建筑工人参加国防建设。
1958年,组织6120名民工修防洪堤;为适应“大跃进”需要,从市郊抽调4500名农民入城,并动员500人开发清源山。越年,动员外流外调农民5457人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1963~1964年,先后组织1823人移民开发山区经济,动员218人回乡生产。
1965年,输送428名民工支援古田莪洋和三明地区建设,组织城镇无业人员1214人下乡务农。
1972年,组织民工700余人支援永安安砂水电、福剑(福德一剑斗)铁路工程建设。此后,大规模社会劳动力调配工作停止。
二、工人调动
1960年起,开展地区间职工余缺调剂,调出530名工人到连城伐木场参加生产,调出298名技工支援建瓯营建工程。
1961年,开始根据部门、企业劳力余缺情况进行内部调剂,当年从工业系统调给商业部门64人、交通部门38人、手工业部门231人、其他15人,并从重工业部门调给轻工业62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常从生产部门抽调工人从事政治性活动,搅乱正常的调配工作。
1980年开始,着手解决夫妻长期分居两地问题,逐步进行工人异地工作调动,至1990年累计调人1894人,调出255人。
1984年起,市区企业间职工的余缺调剂由企业自行办理,鲤城与外地区之间的调动仍归劳动局管理。1985~1989年,地区间累计调入706人,调出66人。1991~1992年,调入102人,调出18人。
三、工人精简
由于“大跃进”期间职工盲目增长,1960年起开始,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精简人员,全面安排城乡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至1964年全市累计精简工人9887人,压缩城镇人口13364人。
1970~1971年,政出多门,盲目招工情况严重,职工猛增至24610人。1973年,着手精减工作,至1976年职工人数下降至19943人,净减4667人。1978~1979年,进行企业整顿,清理、压缩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计划外用工1267人。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