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劳动就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1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劳动就业
分类号: D630.3
页数: 3
页码: 699-701
摘要: 本节记述了鲤城区在民国时期就开始关注就业问题,解放后人民政府更是重视失业人员的救济、安置工作。在1950年代到1990年代期间,泉州市通过各种方式安置了大量待业人员,其中包括上山下乡知青。同时,泉州市还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负责统筹劳动就业,开展就业培训,发展劳务企业,输送和管理企业临时用工。
关键词: 鲤城区 劳动人事 劳动就业

内容

一、就业安置
  民国时期,经济凋敝,失业严重。民国38年(1949年)泉州城区失业者即达4700多人。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失业人员的救济、安置工作。1950年下半年至1953年,计安置失业人员4121人。
  1954年起,贯彻“介绍就业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至1955年全市计安置902人。1956年,由于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发展,就业门路拓宽,全年通过劳动部门安置的失业工人和社会知识青年达1863名。至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基本解决。
  与此同时,对新增长的劳动力及社会无业人员适当进行就业安置,至1956年先后安置916名求职青年和家庭妇女。1957年,全市新增待业青年4780人,就业形势严峻。市成立生产办公室,开展劳动就业宣传教育,全年安置873人,安置临时工1737人次。
  1958~1959年,各行各业“大跃进”,盲目招工,职工队伍急剧膨胀,两年间新增9169人,其中来自农村4520人。1961~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实行精简下放,就业人数逐年缩减,3年中仅安置1063人。1963年后,经济形势好转,就业人数迅速上升,至1966年共安置11111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就业制度遭破坏,工作一度停顿。1968年后,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71~1972年,由于盲目招收农村青年就业,临时工转正,以及贫下中农充实财贸队伍等,累计招工5520人。1974年起,执行国务院规定对全民企业职工招收其符合招工条件的一名子女补员,至1977年全市计安置1457人。同年,因征用北峰公社双塔大队土地7亩多,安置厂社挂钩合同工58人。
  1977年后,认真贯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就业方针,至1978年共安置5911人。同年,全民及县以上集体企业全面实行补员制度,至1986年10月该制度废止,全市计安置13790人。1979年,需要安置待业人员8500人,任务十分繁重,市劳动局成立劳动服务公司,专职处理待业问题,当年安置4327人。
  1980年起,打破“统包统配”框框,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三结合”方针,广开就业门路。1982年后推行公开招考合同制工人办法。1980~1990年,全区(市)共安置待业人员67825人,其中合同制工人9951人。19911992年,又安置10177人,其中全民招工639人,集体7656人,个体1879人,输出港澳劳务24人。1992年,城市待业率降低到1.5%,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成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的主要渠道。
  二、上山下乡知青安置
  1962年,泉州市开始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在国营林、茶场,至1968年计动员2387人。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号召后,全市迅速掀起上山下乡高潮,至1978年底累计14431人,主要安置在德化和宁化、清流、明溪、将乐、大田等县以及市郊罗溪、马甲、河市、城东、东海、北峰、江南、满堂红等公社。
  知识青年到农村落户的第一年,每人由国家发给农具费120元,住房修缮费200元,生活费每月8元;第二年起国家不再补贴,下乡知青分散居住在农民家里或生产队队部。1975年以后,采取国家拨款、生产队投资的方式,兴建知青住房,至1977年共兴建141座925间,可供2300名知青住宿。
  1973年起,开始接受上山下乡知青回城安置。1978年起,对仍留在农村的下乡知青逐步调离,多渠道、多形式予以安排就业。至1980年,下乡市郊知青除病退等原因离开者外,其余2345人均得到妥善安置,其中招工、提干1559人;下乡外地知青,劳动部门也与安置县密切配合,逐个妥善安排。
  三、劳动就业服务
  1965年,泉州市成立劳动服务队,下设4个服务站,从业人员1104人,分为4个队和5个厂、店。越年,安排临时工856人,协助企业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队解散,部分职工安置到市第一、第二建筑公司。
  1979年6月,成立泉州市劳动服务公司,负责统筹劳动就业,开展就业培训,发展劳务企业,输送和管理企业临时用工。1982年,公司创办与扶持开办劳务企业10个,至1990年所属企业发展至100个,职工1397人,当年生产、经营总值1233.5万元,利润62.4万元,上缴税金66万元;公司先后举办会计、缝纫等多种培训班,共培训14457人次,安置就业1160人,介绍给各企事业单位临时工72873人次。1991~1992年,进一步加强社会劳动管理,在全区10个乡镇(场)设立劳动就业服务管理站,建立5个职业介绍所;基本建成区就业培训中心主体工程,先后开办专业培训班122班次(期),4754人受训。1992年,区劳动服务公司所属企业增至150家,经营总额达1684万元,实现利润128万元,上缴税金108万元。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