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06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
分类号: D432.8
页数: 4
页码: 668-6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少年团体活动主要包括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和少年先锋队。这些团体在历史上通过参与生产劳动、组织文化学习、举办团干培训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等方式,积极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关键词: 鲤城区 青少年 团体

内容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组织沿革
  民国38年(1949年)1月,在中共泉州地下组织领导下,开始个别发展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1949年10月,成立青年团晋江县城关工作委员会。1951年1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泉州市工作委员会,址设威远楼。1953年1月,改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泉州市委员会。1957年7月,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泉州市委员会。1986年8月,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鲤城区委员会,址设区府大院内。
  二、历次代表大会
  1951年12月至1985年12月,共召开10次共青团泉州市代表大会,1986~1992年,召开2次共青团鲤城区代表大会。
  三、主要活动
  参加生产劳动 1951年,发动团员、青年投入爱国丰产竞赛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有44名团员参加常年互助组,137名团员参加临时互助组,占全市农村团员的65%,全市60个常年互助组中有13个组长、副组长由团员担任。1952年,30%的青年参加互助组。1978年,团市委号召团员、青年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各系统团组织利用节假日组织团员、青年下乡支援农田基本建设,定元月15日为全市共青团员义务劳动日。1979年,全市成立97个青年新长征突击队,开展增产节约、技术革新、改善服务态度、夺取农业丰收等活动。1982~1984年,开展3次文明礼貌月活动,全市参加大扫除的青少年达28.8万多人次,清除垃圾20多万担,刷掉旧广告789处,清理水沟1916条,铺草地2867平方米,建立青少年花围67个。同时建立学雷锋送温暖小组1859个,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为失足青年送春风,赠送图书500多册。80年代至1992年,年年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参加义务劳动,打扫环境卫生,为烈军属、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做好事,培养青年热爱劳动的习惯。
  组织文化学习 1952年,各地团组织开展扫盲运动,大办工校、民校。1957~1958年,各基层团组织制订青年扫盲计划,动员文盲青年入学,帮助解决入学及学习困难。1979年,农村团组织配合教育部门开展扫盲工作,建立269个扫盲班,5696人参加学习。80年代起,注意引导团员、青年学习科技文化。1992年10月,团区委举办电脑技术培训班,77人参加培训。
  举办团干培训班 1954年3~4月,团市委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学习政治时事及团的基本知识,126人参加。1958年12月,各系统普遍建立团校,作为共产主义教育的思想阵地。1962年8~10月,培训团干2468人次。1979年12月,团市委在双阳农场举办团干培训班,157人参加。1987年11月,团区委在区委党校举办鲤城区首期团干培训班,70多人参加。1990年,在区委党校举办团干学习班,72人参加,学习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1991年10月,举办团干培训班,96人参加。
  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1956年清明节前,发动学校青少年在东岳山营造青少年林2万多株,并参加各街道绿化城市的活动。1979年3月,发动青少年4000人植树造林290亩。1980年,开展营造青年林、红领巾林活动,42个单位7215名青少年参加,植树24.2万株。1983年春,团员、青年在农村、街道、厂区、校园植树15.4万株,营造青年苗圃140亩。1984年,团省委号召“营造福建沿海绿色长城”,全市1000多名团员响应,到城东乡福厦公路沿线植树500亩。1988年,远郊团员、青年积极投入整治荒山、造林绿化活动,种湿地松、余甘、杉木和果树计1万余亩,完成全区当年植树造林任务的103.5%。1990年3月,召开市区青少年营造绿色工程誓师大会暨“雷锋林”奠基仪式。至1992年,在东海乡宝山村创建100亩“雷锋林”。
  第二节 青年联合会
  1950年4月,在市区召开第一次民主青年代表大会,成立晋江县民主青年联合会,主席侯默纯。翌年,改称泉州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简称市民青联),址设团市委机关内,成员有青年团员、青年学生以及归侨、工商、宗教各界青年。1953年9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1956年3月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1958年4月,改称泉州市青年联合会。1959年10月到1980年9月,召开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代表大会。1988年召开泉州市(地级)第七次代表大会(延续原泉州市届次)。鲤城区未设青年联合会。
  第三节 学生联合会
  民国8年(1919年)5月底,泉州私立中学(今泉州六中)发动城区各中小学师生2000多人举行声援五四运动的示威游行,并成立泉州学生联合会,推举泉州私立中学张炳铭为学联主席,后学联自然消失。解放前,泉州城区各中学、专业学校及海疆学校,都有学生自治会,但无统一的学生联合组织。
  1950年3月,召开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成立学生联合会(简称学联),主席史德厚(省晋一中)。1951年,召开市第二届学代会,主席林炳煌(省晋一中)。1953年换届选举,主席陈双喜(泉五中)。1957年后,市学联逐渐停止活动。1987年,重新筹建市学联。1988年5月,泉州市(地级)召开首届学生代表大会,成立市学联,华侨大学学生会主席潘佳明任市学联主席。
  第四节 少年先锋队
  一、组织沿革
  1949年10月,青年团晋江县城关区工委在省晋一中(今泉州五中)等4所中学建立少年儿童队,以后由城区到农村逐步发展。1952年,全市有9所初级中学、27所小学建队,队员4419人,辅导员187人。1953年6月,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1966年后,少先队被红小兵组织取代。1978年,恢复少先队组织。1980年,全市16所中学、165所小学建立少先队,健全活动制度。1988年10月,鲤城区召开少先队代表大会,成立鲤城区少工委,加强对少先队的领导。
  二、主要活动
  1950~1952年,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发展组织。1956~1958年,进行劳动生产教育,建立小农场、小工厂等科学实践基地,开展小五年计划和学习科技活动。1958年,全市少年儿童用自己的双手建立一座红领巾抽水机站,自费兴建一所“少年之家”,并支援全省开展兴建红领巾水库的活动。1963年,开展学习刘文学、张高谦、莫丽花等少年英雄的活动。1979年,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学雷锋、创三好”等活动。1984年,市区、市郊5所中小学团队组织与驻地部队开展军民共建文明学校活动,聘请部队官兵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和军队革命史教育。6月,组织儿童向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写慰问信活动。1986年,全区少年儿童开展以“树理想、学创造、做主人”为主题,以共产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系列活动。1987年3月,市区各中小学少年儿童向贫困山区小朋友捐献衣物、书籍、学习用品共2万多件。1988年2月,组织少先队员向全区各地残疾青少年和孤儿进行慰问。1989年10月,组织全区少先队开展“学赖宁、学‘十佳’,争做优秀少先队员”的活动。1990年,开展“侨乡少年学赖宁”活动。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