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06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
分类号:
D432.8
页数:
4
页码:
668-6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少年团体活动主要包括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和少年先锋队。这些团体在历史上通过参与生产劳动、组织文化学习、举办团干培训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等方式,积极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关键词:
鲤城区
青少年
团体
内容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组织沿革
民国38年(1949年)1月,在中共泉州地下组织领导下,开始个别发展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1949年10月,成立青年团晋江县城关工作委员会。1951年1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泉州市工作委员会,址设威远楼。1953年1月,改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泉州市委员会。1957年7月,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泉州市委员会。1986年8月,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鲤城区委员会,址设区府大院内。
二、历次代表大会
1951年12月至1985年12月,共召开10次共青团泉州市代表大会,1986~1992年,召开2次共青团鲤城区代表大会。
三、主要活动
参加生产劳动 1951年,发动团员、青年投入爱国丰产竞赛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有44名团员参加常年互助组,137名团员参加临时互助组,占全市农村团员的65%,全市60个常年互助组中有13个组长、副组长由团员担任。1952年,30%的青年参加互助组。1978年,团市委号召团员、青年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各系统团组织利用节假日组织团员、青年下乡支援农田基本建设,定元月15日为全市共青团员义务劳动日。1979年,全市成立97个青年新长征突击队,开展增产节约、技术革新、改善服务态度、夺取农业丰收等活动。1982~1984年,开展3次文明礼貌月活动,全市参加大扫除的青少年达28.8万多人次,清除垃圾20多万担,刷掉旧广告789处,清理水沟1916条,铺草地2867平方米,建立青少年花围67个。同时建立学雷锋送温暖小组1859个,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为失足青年送春风,赠送图书500多册。80年代至1992年,年年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参加义务劳动,打扫环境卫生,为烈军属、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做好事,培养青年热爱劳动的习惯。
组织文化学习 1952年,各地团组织开展扫盲运动,大办工校、民校。1957~1958年,各基层团组织制订青年扫盲计划,动员文盲青年入学,帮助解决入学及学习困难。1979年,农村团组织配合教育部门开展扫盲工作,建立269个扫盲班,5696人参加学习。80年代起,注意引导团员、青年学习科技文化。1992年10月,团区委举办电脑技术培训班,77人参加培训。
举办团干培训班 1954年3~4月,团市委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学习政治时事及团的基本知识,126人参加。1958年12月,各系统普遍建立团校,作为共产主义教育的思想阵地。1962年8~10月,培训团干2468人次。1979年12月,团市委在双阳农场举办团干培训班,157人参加。1987年11月,团区委在区委党校举办鲤城区首期团干培训班,70多人参加。1990年,在区委党校举办团干学习班,72人参加,学习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1991年10月,举办团干培训班,96人参加。
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1956年清明节前,发动学校青少年在东岳山营造青少年林2万多株,并参加各街道绿化城市的活动。1979年3月,发动青少年4000人植树造林290亩。1980年,开展营造青年林、红领巾林活动,42个单位7215名青少年参加,植树24.2万株。1983年春,团员、青年在农村、街道、厂区、校园植树15.4万株,营造青年苗圃140亩。1984年,团省委号召“营造福建沿海绿色长城”,全市1000多名团员响应,到城东乡福厦公路沿线植树500亩。1988年,远郊团员、青年积极投入整治荒山、造林绿化活动,种湿地松、余甘、杉木和果树计1万余亩,完成全区当年植树造林任务的103.5%。1990年3月,召开市区青少年营造绿色工程誓师大会暨“雷锋林”奠基仪式。至1992年,在东海乡宝山村创建100亩“雷锋林”。
第二节 青年联合会
1950年4月,在市区召开第一次民主青年代表大会,成立晋江县民主青年联合会,主席侯默纯。翌年,改称泉州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简称市民青联),址设团市委机关内,成员有青年团员、青年学生以及归侨、工商、宗教各界青年。1953年9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1956年3月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1958年4月,改称泉州市青年联合会。1959年10月到1980年9月,召开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代表大会。1988年召开泉州市(地级)第七次代表大会(延续原泉州市届次)。鲤城区未设青年联合会。
第三节 学生联合会
民国8年(1919年)5月底,泉州私立中学(今泉州六中)发动城区各中小学师生2000多人举行声援五四运动的示威游行,并成立泉州学生联合会,推举泉州私立中学张炳铭为学联主席,后学联自然消失。解放前,泉州城区各中学、专业学校及海疆学校,都有学生自治会,但无统一的学生联合组织。
1950年3月,召开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成立学生联合会(简称学联),主席史德厚(省晋一中)。1951年,召开市第二届学代会,主席林炳煌(省晋一中)。1953年换届选举,主席陈双喜(泉五中)。1957年后,市学联逐渐停止活动。1987年,重新筹建市学联。1988年5月,泉州市(地级)召开首届学生代表大会,成立市学联,华侨大学学生会主席潘佳明任市学联主席。
第四节 少年先锋队
一、组织沿革
1949年10月,青年团晋江县城关区工委在省晋一中(今泉州五中)等4所中学建立少年儿童队,以后由城区到农村逐步发展。1952年,全市有9所初级中学、27所小学建队,队员4419人,辅导员187人。1953年6月,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1966年后,少先队被红小兵组织取代。1978年,恢复少先队组织。1980年,全市16所中学、165所小学建立少先队,健全活动制度。1988年10月,鲤城区召开少先队代表大会,成立鲤城区少工委,加强对少先队的领导。
二、主要活动
1950~1952年,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发展组织。1956~1958年,进行劳动生产教育,建立小农场、小工厂等科学实践基地,开展小五年计划和学习科技活动。1958年,全市少年儿童用自己的双手建立一座红领巾抽水机站,自费兴建一所“少年之家”,并支援全省开展兴建红领巾水库的活动。1963年,开展学习刘文学、张高谦、莫丽花等少年英雄的活动。1979年,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学雷锋、创三好”等活动。1984年,市区、市郊5所中小学团队组织与驻地部队开展军民共建文明学校活动,聘请部队官兵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和军队革命史教育。6月,组织儿童向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写慰问信活动。1986年,全区少年儿童开展以“树理想、学创造、做主人”为主题,以共产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系列活动。1987年3月,市区各中小学少年儿童向贫困山区小朋友捐献衣物、书籍、学习用品共2万多件。1988年2月,组织少先队员向全区各地残疾青少年和孤儿进行慰问。1989年10月,组织全区少先队开展“学赖宁、学‘十佳’,争做优秀少先队员”的活动。1990年,开展“侨乡少年学赖宁”活动。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