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二十 社会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060
颗粒名称:
卷二十 社会团体
分类号:
D665;D638
页数:
36
页码:
661-6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城区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存在各种社团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始对社团进行登记管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导致社团组织出现混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种社团组织应运而生,鲤城区域内登记的社会团体共292个,这些群众性社会团体为振兴鲤城、繁荣经济、兴办教育、开发科技、创办乡镇企业、发展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
鲤城区
社会
团体
内容
清末及民国时期,泉州城区有商会、华侨公会、宗亲会、同乡会,工会、农会、青年团、妇女会、学术研究团体、宗教团体、联谊组织以及慈善福利团体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泉州市人民政府成立社团登记工作委员会,对社团进行普查、登记。1952年,全市登记的社团共262个,其中工会、农会、青年团、妇女会等人民群众团体216个,文化艺术团体30个,学术团体3个,宗教团体12个,社会公益团体1个。
“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带有资产阶级派性的群众团体纷纷建立。后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各派群众团体自行消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各种社团组织应运而生。1992年,鲤城区域内登记的社会团体共292个,其中遍布城乡的科技协会11个、自然科学团体40个(会员近3000人)、社会科学团体118个(会员1万多人)、各种基金会24个(基金总数合人民币2.8亿多元)、体育卫生团体30个、文化艺术团体25个、联谊性团体21个、行业性团体11个、宗教团体4个、社会福利团体3个、老龄团体5个(会员2万多人)。
各种群众性社会团体,在中共鲤城区委领导下,团结各阶层、各行业的人民群众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为振兴鲤城、繁荣经济、兴办教育、开发科技、创办乡镇企业、发展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
第一章 工人团体
第一节 总工会
一、晋江县总工会
清末民初,泉州地方绅商创办航运、侨批、纺织、印刷、粮食加工等近代工厂企业,华侨实业家投资兴办公路,创办汽车运输公司、轮船公司、电力电灯公司等近代工业和手工业工场,逐步形成以产业工人为骨干的泉州工人阶级。民国15年(1926年),泉州有职工6000多人。同年12月,国民党福建省临时党部派富恩潭(泉州法石人)到泉州筹建晋江县总工会。同时,兴(化)泉(州)永(春)政治监察署成立民众运动委员会,委派王台晖为县总工会筹备处秘书,着手改组泉州城区原有人力车、建筑、瓦窑工会,组建码头总工会和汽车、电气、印务、店员、木器、成衣、理发、丝竹、戏剧、咸鲜(即水产)、民船、五金等行业工会,共有会员3000多人。民国16年2月,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成立晋江县总工会,富恩潭(国民党员)为总工会委员长,王台晖(共产党员)为秘书。4月,庆丰号老板唐少华胁逼该店工友、五金工会监委林锡廉退出工会,否则开除出店,引起五金工会举行全行业罢工。码头、建筑、人力车、瓦窑等工会在县总工会领导下举行罢工、示威游行,支援五金工会,迫使唐少华登报道歉,赔偿损失,罢工斗争取得胜利。同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晋江县总工会及各行业工会被迫于5月停止活动。民国17年春,在泉州镇雅宫恢复晋江县总工会。民国18年,恢复和发展店员、码头、搬运、人力车、建筑、五金、机器、汽车、渔业、瓦窑、丝竹、印刷、电灯等行业工会,共有会员5000多人。民国19年1月,店员、工人和商户举行全城罢工、罢市。民国20年1月,晋江县总工会被查封。民国21年12月,十九路军人泉,晋江县总工会迁到泮宫恢复活动,大力整顿和发展工会组织,会员达6000多人。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9月,晋江县总工会成立工人抗敌后援队,队员1700人。民国32年3月,国民政府规定各工人团体应以职业团体进行登记,并须经县政府批准,工会组织完全成为政府控制工人的工具。民国38年8月,晋江县总工会自行瓦解。
二、泉州市总工会
(一)组织沿革
1949年10月,成立晋江县城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1950年6月,在泉州城区召开晋江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成立晋江县总工会。
1951年1月,召开泉州市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成立泉州市总工会。1954年2月,改称泉州市工会联合会。1959年1月,复称泉州市总工会。“文化大革命”初期,市总工会机构瘫痪。1969年9月,召开泉州市革命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职代会正副主任。1973年6月,恢复泉州市总工会。1986年11月,召开泉州市第十次工人代表大会(延续原泉州市工代会届次),成立泉州市(地级)总工会;鲤城区未设总工会。
(二)历次代表大会
19511984年,泉州市总工会共召开9次工人代表大会。
(三)主要活动
生产活动 1951年抗美援朝运动,泉州市154个工厂企业9596名职工订立爱国公约,480个小组8658名职工制订爱国增产捐献计划,完成增产捐献61156元,超额27.4%。1954年2月,全市国营企业及交通、邮电、金融、建筑、医务、教育等系统的69个基层工会,参加增产节约领导机构,制订增产节约计划。1956年,配合有关部门对全市22个工厂进行安全检查,帮助解决安全防护问题。1958年,工业系统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一年中提出合理化建议22613件,被采纳9084件,实施7233件。1979年9月,配合有关部门组织68家工厂的101台锅炉开展节煤竞赛。1980~1984年,开展为“四化”建设立功的劳动竞赛活动。1985年,开展以落实经济责任制、提高经济效益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开展宣传教育 1950年11月,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市有120名青年工人报名参加解放军,80%以上职工参加防空备战。1952年5月,建筑、电灯公司进行民主改革,摧毁封建把头制度,纯洁工人队伍,加强工人内部团结。1956年初,动员4740名职工参加脱盲业余文化学习。1963年6月,组织88个基层职工歌咏队和5800多名职工开展革命歌曲评比会唱活动。1982年初,发动全市职工整顿市容,半个月出动职工6万多人次,清理垃圾、臭水沟、卫生死角,植树万余株,整修茶园100多处。1985年6月,表彰荣获全国职工读书、自学活动先进小组——泉州市龙舌兰读书小组。
关心职工生活福利1951年2月后,各级工会配合劳动部门对基层单位实行劳动保险。1952年起,组织互助储金会,解决职工婚丧、生育、疾病及子女上学等困难。1952年9月至1953年9月,采用转业安置、生产自救、以工代赈、政府补贴及办工厂的办法,解决失业工人的就业问题。1956年7月,从工会的补助金、福利金和劳动保险金中拨出5.4万元补助生活困难的职工。1961年,补助中、小学教职工752人。1962年,市总工会下拨12.5万元,对工交、财贸、文教、农林水4个系统困难职工8785人进行困难补助。1964年,全市补助14648人次,金额22.3万元。1979年9月,推广泉州麻纺织厂搞好职工食堂的经验。1981年,举办2期劳动保险培训班,92个工厂企业230多人参加培训。之后,各工厂企业进行整顿,重新建立劳动保险卡片、资料和工作制度,市总工会组织检查验收。1984年,实施劳动保险条例,257个全民所有制企业享受的职工33872人,57个集体所有制企业享受的职工9182人,合计享受职工4.3万多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61.3%。
关心爱护女职工1951年8月,召开首届女工代表会议,在10人以上的基层工会配备女工委员和建立女工委员会。50年代,各级女工组织发动女职工参加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先进生产者运动。1982年“六一”节前夕,在工人文化宫影剧院东侧修建儿童游艺场。1984年,为3340多名女职工开展妇科病的普查普治,免费发给女职工卫生冲洗瓶4000多个。
第二节 行业工会
民国15年(1926年)12月,国民党晋江县临时党部在泉州城区组织人力车、建筑、瓦窑等工会,大多数被工头或资方代理所控制。民国16年2月,成立晋江县总工会,下属有人力车、印务、建筑、瓦窑、码头(下设7个区分会)、木器、竹器、店员、电气、汽车、成衣、理发、丝竹、戏剧、水产、民船、五金等共22个行业工会和7个基层工会。
民国17年,中共泉州地下组织及其领导的工会组织转入秘密活动,泉州城内组织印刷赤色工会。民国18年,组织人力车赤色工会。同年8月,共青团泉州县委在泉州水门关帝庙举办工人夜校,秘密吸收码头、搬运、汽车工人组织赤色工会,派人力车工人打进黄色工会。
民国19年5月,泉州派汽车工人代表参加全省第二次工人代表大会,在会上提出要求社会保险的提案。中共泉州特委成立职工运动委员会,发展人力车工人、建筑工人、打石工人、码头搬运工人、木器工人、店员和教职员工等赤色工会,组建工人武装纠察队,准备参加惠安武装暴动。12月,泉州工人代表参加全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要求中央苏维埃政府派红军到泉州帮助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民国20~23年,中共泉州特支组织长途汽车工人、印刷工人等赤色工会。民国23年9月,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成立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闽南分会,各地赤色工会改称工人救国会,开展抗日救国运动。
1951年1月泉州市总工会成立后,下属有教育、店员、搬运、手工业、公路运输、新闻出版印刷、建筑、医务、粮食加工、金融、供销合作、工厂企业等12个产业(系统)工会。1956年对私改造完成后,多数产业(系统)工会撤销,保留教育、店员(后改称商业)工会。1963年,商业工会改称财贸工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财贸工会停止活动。
1973年,重点恢复整顿基层工会,没有恢复产业工会。至1980年5月,才先后建立教育、财贸、二轻3个产业(系统)工会。至1985年,全市有基层工会314个,职工71352人,会员62815人。1990年,鲤城区基层工会451个,职工87896人,会员77210人。
第二章 农民团体
第一节 农会
民国时期,泉州有国民政府乡村政权组织的农会。民国22年(1933年),晋江县所辖4个区有3个区建立农会。第一区农会设在泉州泮宫,下辖43个乡农会,会员7139人。乡农会协助管理农村公学土地,收缴公租和农业税,调解主佃之间的纠纷。农会领导权控制在农村士绅或封建把头手中。后因政局动荡,农村凋敝,农会逐渐解体。
第二节 农民协会
民国16年(1927年)春,中共党员李松林、辜仲钊在泉州城郊的洋塘、树兜、法石等乡开办民校,宣传减租、减息、减税,成立农民协会,有121个,会员2.5万人。4月,国民党晋江县党部宣布解散各乡农民协会。
1949年11月,成立晋江县农民协会筹委会,主席李庆京,副主席陈暖漂。1950年11月,召开晋江县农民代表大会,成立晋江县农民协会,苏清云、陈暖漂为正副主席。农民协会开展生产备荒、支援前线和剿匪反霸等活动。
1951年初,成立泉州市南台区农民协会,朱展华、傅银娘为正副主席,委员17人,下设秘书处及组织、宣传、青年、妇女、武装等部,辖环山、群石、拒洪、仁风、东涂、灯星、顺霞、笋浯等8个乡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发动农民参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斗争。1952年后,发动农民开展以生产为中心的互助合作运动。1955年冬,全市实现农业合作化。之后,农民协会逐渐消失。
1976年1月,成立泉州市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许远祝、王树昆先后任贫协主任。1981年6月消失。
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组织沿革
民国38年(1949年)1月,在中共泉州地下组织领导下,开始个别发展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1949年10月,成立青年团晋江县城关工作委员会。1951年1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泉州市工作委员会,址设威远楼。1953年1月,改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泉州市委员会。1957年7月,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泉州市委员会。1986年8月,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鲤城区委员会,址设区府大院内。
二、历次代表大会
1951年12月至1985年12月,共召开10次共青团泉州市代表大会,1986~1992年,召开2次共青团鲤城区代表大会。
三、主要活动
参加生产劳动 1951年,发动团员、青年投入爱国丰产竞赛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有44名团员参加常年互助组,137名团员参加临时互助组,占全市农村团员的65%,全市60个常年互助组中有13个组长、副组长由团员担任。1952年,30%的青年参加互助组。1978年,团市委号召团员、青年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各系统团组织利用节假日组织团员、青年下乡支援农田基本建设,定元月15日为全市共青团员义务劳动日。1979年,全市成立97个青年新长征突击队,开展增产节约、技术革新、改善服务态度、夺取农业丰收等活动。1982~1984年,开展3次文明礼貌月活动,全市参加大扫除的青少年达28.8万多人次,清除垃圾20多万担,刷掉旧广告789处,清理水沟1916条,铺草地2867平方米,建立青少年花围67个。同时建立学雷锋送温暖小组1859个,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为失足青年送春风,赠送图书500多册。80年代至1992年,年年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参加义务劳动,打扫环境卫生,为烈军属、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做好事,培养青年热爱劳动的习惯。
组织文化学习 1952年,各地团组织开展扫盲运动,大办工校、民校。1957~1958年,各基层团组织制订青年扫盲计划,动员文盲青年入学,帮助解决入学及学习困难。1979年,农村团组织配合教育部门开展扫盲工作,建立269个扫盲班,5696人参加学习。80年代起,注意引导团员、青年学习科技文化。1992年10月,团区委举办电脑技术培训班,77人参加培训。
举办团干培训班 1954年3~4月,团市委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学习政治时事及团的基本知识,126人参加。1958年12月,各系统普遍建立团校,作为共产主义教育的思想阵地。1962年8~10月,培训团干2468人次。1979年12月,团市委在双阳农场举办团干培训班,157人参加。1987年11月,团区委在区委党校举办鲤城区首期团干培训班,70多人参加。1990年,在区委党校举办团干学习班,72人参加,学习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1991年10月,举办团干培训班,96人参加。
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1956年清明节前,发动学校青少年在东岳山营造青少年林2万多株,并参加各街道绿化城市的活动。1979年3月,发动青少年4000人植树造林290亩。1980年,开展营造青年林、红领巾林活动,42个单位7215名青少年参加,植树24.2万株。1983年春,团员、青年在农村、街道、厂区、校园植树15.4万株,营造青年苗圃140亩。1984年,团省委号召“营造福建沿海绿色长城”,全市1000多名团员响应,到城东乡福厦公路沿线植树500亩。1988年,远郊团员、青年积极投入整治荒山、造林绿化活动,种湿地松、余甘、杉木和果树计1万余亩,完成全区当年植树造林任务的103.5%。1990年3月,召开市区青少年营造绿色工程誓师大会暨“雷锋林”奠基仪式。至1992年,在东海乡宝山村创建100亩“雷锋林”。
第二节 青年联合会
1950年4月,在市区召开第一次民主青年代表大会,成立晋江县民主青年联合会,主席侯默纯。翌年,改称泉州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简称市民青联),址设团市委机关内,成员有青年团员、青年学生以及归侨、工商、宗教各界青年。1953年9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1956年3月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1958年4月,改称泉州市青年联合会。1959年10月到1980年9月,召开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代表大会。1988年召开泉州市(地级)第七次代表大会(延续原泉州市届次)。鲤城区未设青年联合会。
第三节 学生联合会
民国8年(1919年)5月底,泉州私立中学(今泉州六中)发动城区各中小学师生2000多人举行声援五四运动的示威游行,并成立泉州学生联合会,推举泉州私立中学张炳铭为学联主席,后学联自然消失。解放前,泉州城区各中学、专业学校及海疆学校,都有学生自治会,但无统一的学生联合组织。
1950年3月,召开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成立学生联合会(简称学联),主席史德厚(省晋一中)。1951年,召开市第二届学代会,主席林炳煌(省晋一中)。1953年换届选举,主席陈双喜(泉五中)。1957年后,市学联逐渐停止活动。1987年,重新筹建市学联。1988年5月,泉州市(地级)召开首届学生代表大会,成立市学联,华侨大学学生会主席潘佳明任市学联主席。
第四节 少年先锋队
一、组织沿革
1949年10月,青年团晋江县城关区工委在省晋一中(今泉州五中)等4所中学建立少年儿童队,以后由城区到农村逐步发展。1952年,全市有9所初级中学、27所小学建队,队员4419人,辅导员187人。1953年6月,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1966年后,少先队被红小兵组织取代。1978年,恢复少先队组织。1980年,全市16所中学、165所小学建立少先队,健全活动制度。1988年10月,鲤城区召开少先队代表大会,成立鲤城区少工委,加强对少先队的领导。
二、主要活动
1950~1952年,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发展组织。1956~1958年,进行劳动生产教育,建立小农场、小工厂等科学实践基地,开展小五年计划和学习科技活动。1958年,全市少年儿童用自己的双手建立一座红领巾抽水机站,自费兴建一所“少年之家”,并支援全省开展兴建红领巾水库的活动。1963年,开展学习刘文学、张高谦、莫丽花等少年英雄的活动。1979年,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学雷锋、创三好”等活动。1984年,市区、市郊5所中小学团队组织与驻地部队开展军民共建文明学校活动,聘请部队官兵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和军队革命史教育。6月,组织儿童向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写慰问信活动。1986年,全区少年儿童开展以“树理想、学创造、做主人”为主题,以共产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系列活动。1987年3月,市区各中小学少年儿童向贫困山区小朋友捐献衣物、书籍、学习用品共2万多件。1988年2月,组织少先队员向全区各地残疾青少年和孤儿进行慰问。1989年10月,组织全区少先队开展“学赖宁、学‘十佳’,争做优秀少先队员”的活动。1990年,开展“侨乡少年学赖宁”活动。
第四章 妇女团体
第一节 妇女解放协会
五四运动中,泉州中小学女教师、女学生参加示威游行,泉州华侨女子公学的进步学生宣传男女平等,提倡婚姻自由。民国14年(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6月11日泉州女教师参加反英、日帝国主义的示威游行,筹款接济上海工人。民国15年11月,国民党员余佩皋随北伐军进入泉州,任国民党晋江县临时党部执行委员、妇女部长,并在泉州召开女教师座谈会,到华侨女子公学等校演说,宣传男女平等,鼓励妇女组织起来参加革命,争取解放。12月,成立晋江县妇女解放协会,并产生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余佩皋,会址在泉州威远楼。民国16年4月,何省吾接任。8月,泉州国民党当局清党,何省吾被通缉逃往厦门,晋江县妇女解放协会名存实亡。
第二节 赤色妇女会
民国19年(1930年)5月,中共福建省委派王纯菲任中共泉州特委妇女委员,负责妇女工作。民国21年夏,中共泉州特别支部委员会委员郑俊哲(又名郑却疾),以“九一八”剧社和却疾医学研究社的名义,秘密发展会员,成立泉州赤色妇女会(妇女救国会),负责人黄琼英。民国22年,郑俊哲被捕,赤色妇女会因与组织失去联系而解散。
第三节 妇女会
民国21年(1932年)秋,国民党员陈兆英、刘瑜璧、蔡秀明等人筹组晋江县妇女会,翌年正式成立,陈兆英任理事长。后由国民党县党部赖若愚的妻子张人任接任。会址设于泮宫。不久,妇女会活动停顿。民国24年,刘瑜璧、陈家繁、萧舜英、黄宗和、陈默然等人再次组织晋江县妇女会。民国27年10月,在国民党县党部礼堂举行换届选举(一说成立大会),150余人出席会议,通过《妇女会章程》,选举产生理事9人、候补理事3人。第一次理事会推举张人任、章绿汀、翁露生为常务理事。民国29年,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发动群众组织抢米斗争,共产党员史爱珠、章绿汀和泉州妇女补习学校师生以及郊区近100人参加。之后,章绿汀因身份暴露转移,妇女补习学校停办,晋江县妇女会名存实亡。民国32年,刘瑜璧等人再次组织晋江县妇女会,有会员100余人。民国35年后,因领导成员变更,妇女会又停止活动。
第四节 妇女抗敌后援队
民国26年(1937年)8月,章绿汀等10余人发起组织晋江县妇女抗敌后援队(简称妇抗队),隶属晋江县抗敌后援队,队员100余人,女教师、女学生占多数,张人任为总队长,章绿汀、陈湘漪为副总队长,设宣传、文书、财务、募捐、救护、特务等股。民国28年秋,国民党省党部下令将抗敌后援队改为国民党县党部直属机构,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章绿汀等骨干于民国29年初陆续离去,妇抗队停止活动。
第五节 妇女联合会
一、组织沿革
1949年9月,成立晋江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1年1月,成立泉州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0月,召开泉州市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成立泉州市民主妇女联合会。1957年9月,改称泉州市妇女联合会(简称市妇联)。1986年1月,更名为鲤城区妇女联合会,址设区政府大院内。区妇联设宣传部、儿童少年工作部、维权部(生产福利部)1992年,有专职干部6人。鲤城区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区妇联合署办公,配备专职人员2人。
二、历届代表会议
1951年10月至1978年11月,泉州市召开7次妇女代表大会。1987年2月至1992年9月,鲤城区召开两次妇女代表大会。
三、主要活动
(一)发动妇女参加经济建设
解放后,各级妇联配合有关部门对城乡妇女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劳动。1951年,在土地改革运动中,郊区有95%的妇女参加农会。1952年,组织农村妇女参加以农业增产为中心的互助合作运动,培养贫农妇女骨干。1956年,全市有女职工2519人,工业、商业、交通、教育等系统的女职工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计127人。1957年,全市农村有98.5%以上的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副女社长12人。1959年“三八”节,市妇联开展巧姐妹活动,争创“三八”红旗手。60年代,开展以反浪费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形成“学、比、赶、帮”的劳动竞赛风气。70年代,延陵大队妇代会带领妇女围垦滩地200多亩,种植果树,套种农作物,有325名妇女参加队办企业。1979年,延陵妇代会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1982年,市妇联与市外贸局联合召开抽纱、长毛兔饲养经验交流会,举办技术培训班,为妇女寻找致富门路。1987年,区妇联为妇女举办果树栽培、食用菌生产和养殖业等培训班87期,培训7169人。1989年10月,发动农村妇女参加“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竞赛活动。1991年,全区有6.5万妇女参加,占全区农村妇女劳动力的92%。1989~1992年,全区有3万多妇女参加各种门类的文化学习和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有7203人获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结业证,有275人被评为省、市、区的女能手、女状元,还涌现一大批女技术员、女专业户、女科技示范户。
(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维护妇女婚姻自主权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妇联组织广大群众学习、宣传、贯彻《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废除包办买卖婚姻、早婚、重婚等陋习。1951年国庆节,市妇联与团市委联合举办泉州市青年男女集体结婚仪式。1952年,全市解决婚姻案件152件。1959年,自由恋爱登记结婚6428对。70年代,包办买卖婚姻、早婚、重婚等陋习死灰复燃,并出现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1980年,全国人大颁布新修改的《婚姻法》,市妇联配合政法等有关部门大力宣传新《婚姻法》。1983年起,每年举办妇女干部法律培训班,学习法律基本知识。1984年3月,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法制宣传月。中共泉州市委成立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委员会,委员21人,市委副书记任主任。1988年,区妇联聘请法律顾问33人次,为妇女提供法律咨询362次。至1992年,妇女干部参加法律培训达4978人次。1992年6月,区妇联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保护妇女儿童身心健康 1951年,建立市妇幼保健委员会,推广新法接生,为儿童作健康检查,举办妇婴卫生讲座;在农村、工厂开展普查防治妇科病工作,推行妇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劳动保护措施。1955~1957年,全市95%的产妇实行新法接生,大大减少母亲、婴儿的死亡率,并在妇女中进行避孕宣传教育。1959年2月,配合妇幼保健院等部门在71个工厂开展女工阴道滴虫普查防治工作。80年代,配合有关部门打击残害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同时重视、关心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
(三)开展儿童保教福利工作
托幼工作1954年,市妇联在女工较多的开元街、水门街建立两个托儿站,训练保育员15人,招收幼儿35人。又在拒洪、东湖等乡举办农忙托儿所。1957年,与教育局、工会、居委会配合,发动群众自筹、自办、自管27个托儿组织,入托幼儿1834人。1959年,配合教育、卫生部门开展无病园(所)活动,大搞教具改革。提倡自制万件玩具,活跃幼儿精神生活。1962年,全市幼儿园43所,人园幼儿1339人;托儿所105所,入托婴幼儿133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幼儿园、托儿所均受冲击,有的停办,农村公社幼儿园坚持办园。1979年9月,全市有幼儿班364班,入园幼儿1.6万人;托儿所92所,入托婴幼儿1800人。市区人园率达90.2%,郊区38.7%,受省妇联表彰。1981年5月,市妇联、托幼办联合19个单位发出倡议,开展为儿童做一件好事过好儿童节的活动。1989年以后,幼儿园、托儿所归教育部门管理,妇联着重做家庭教育工作。1992年,实现郊区乡乡有中心幼儿园,近郊村村有幼儿班,幼儿人园率达80%以上。
家庭教育1981年,市妇联举办讲座,分5期对母亲、保育员进行短期培训。1984年5月,市妇联牵头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会筹备会。10月,举办家教骨干培训班。翌年2月,成立泉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市家教会在市区开元幼儿园小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班——父母班,后在市区6所幼儿园推广。1986年,区妇联与托幼办在幼儿园、中小学开办6所家长学校。1992年,全区创办家长学校102所,参加学习的家长达万余人次。
(四)发动妇女参加精神文明建设
市妇联成立后,动员妇女学习文化,1956年参加学习的文盲、半文盲妇女有1.4万多人,占文盲总数的27.8%;在妇女群众中开展创“五好家庭”活动,年年进行“勤俭建国,勤俭持家”教育。1962年起,各级妇联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78年,开展破除迷信、不做“普渡”等宣传活动,歪风邪气大有收敛。1979年,恢复“五好家庭”活动。1987年,表彰103户“五好家庭”和15个开展“五好家庭”活动的先进集体。1988年“三八”妇女节,举办首届妇女田径运动会。1989~1992年,继续开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计划生育、禁止早婚、制止“普渡”和创“五好家庭”等活动。
第五章 工商团体
第一节 商会
一、商务会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泉州大商家吴维纯、何光恺、蔡生平、蔡锵等发起筹组商务会。光绪三十四年三月,成立泉州商务会,址设打锡巷考棚内,进士林翀鹤任总理,后因经费支绌,林翀鹤辞职,乡绅龚显鹤继任,迁址西街旧馆驿杨厝祠堂。宣统三年(1911年),清王朝覆灭,泉州商务会随之消失。
二、商会
民国2年(1913年),另组晋江县商会,乡绅苏星南任总理,银庄东家黄尔玉任协理,设议董36人,购置城南糖房一片旧宅,修建为会所和商办小学校舍。新商会成立后,呈请政府撤销一些苛例、陋规,撤销非法设立的报关行和商民报税行,报请政府允许组织巡查队和商民救火队。民国4年,改选第二届董事会,苏星南、黄尔玉连任正副会长。民国7年,改选第三届董事会,出现商派、学派的派别争夺,银庄东家苏谷南、前清秀才傅维彬当选为正副会长,商派获胜。以文庙董事陈育才、教育会长陈昌侯为首的学派,拉一批商家另立晋江县工商研究会,美孚行东家朱晓江任会长,址在承天巷,并向省督军公署控告第三届商会董事会选举舞弊。民国10年,福建省当局令晋江县知事胡子明监督重选,苏谷南、傅维彬再次当选,但派别斗争未息。民国11年1月,副会长傅维彬于大隘门口遇刺身亡,会长苏谷南外逃,其家被焚,会务瘫痪。董事长推举北郊经理庄振基、谦吉绸布商家庄笃明为代理正、副会长。与此同时,万年芳组织晋江县杂途商联合会,李丹臣任会长,址在南岳后街;蔡鼎常组织晋江县各途商联合会,曾振仲任会长,址在玉犀巷镇雅宫。派别争斗,迫使两位正副代理会长外逃。民国14~15年,先后议请杉行经理叶修篁、前清举人陈仲瑾相继出任代理会长。第三届董事会延续9年,四易会长。
民国16年冬,以复选法改选第四届董事会,先选出委员15人,再从委员中推选陈仲瑾为会长。国民党晋江县临时党部插手商界,指派万年芳、吴飞凤、叶燕春、吴祝民等人筹组晋江县商民协会,万年芳为筹备主任。从此,商界又展开商会派和党部派的斗争。民国24年夏,改董事制为理(监)事制,举行第五届改选,复兴社成员蔡鼎常当选理事长,理事9人,会址迁南门城楼;CC派万年芳等以选举不合法,联名控告于省,当局责令重选。重选时,派别争斗剧烈,甚至持枪示威,当局乃派军警弹压,结果蔡鼎常仍当选。民国29年改选第六届理事会,电灯公司董事长李丹臣当选理事长,万年芳、汪波、林庶应、丁子意为常务理事。李丹臣托病,呈请县府核准,由丁子意“代拆代行”。民国32年6月,协商改选第七届理事会,推举瑞裕行蔡光华任理事长,理(监)事人选各派平分秋色。同年,晋江县商会填报县府的会员表,全县有各种同业公会47个,泉州城区会员户有1566家,占商户总数的75%。民国34年元月,蔡光华向县长请求辞职,选举丁子意继任。民国37年,改选第八届理事会,丁子意续任理事长。
三、工商联
泉州解放后,旧商会机构人员暂予保留,协助军管会接应过境部队粮草和军供物资,维持市场秩序。1950年5月,成立晋江县工商问题研究会,主委倪郑重,委员55人(城关30人),设工商业务、劳资关系、税收、商事纠纷等4个办事机构,址在中山南路304号。9月,成立晋江县城关区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址在义全后街82号,决定由蔡载经等11人组成清查委员会,负责接管旧商会。10月,对城区78个同业公会进行整顿,合并为38个同业公会、10个行业组和三桥街分会。1951年1月,改称泉州市工商联合会筹委会。3月,完成对旧商会的接管工作,呈报政府备案。7月,设临江、桐山2个分会。11月,全市工商户(会员)3065户,其中国营3户、公营(后称地方国营)16户、公私合营7户,3000多户摊贩组成泉州市摊贩管理委员会作为工商联的团体会员。1952年,成立泉州市工商联组织整顿委员会,负责领导整组工作。
1953年1月,举行泉州市工商界首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首届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会所在涂门街,蔡载经任执委会主委。6月,撤销临江、桐山2个区分会,按行业分设工业、商业2个委员会,工业委员会辖16个同业委员会、2个同业组;商业委员会辖17个同业委员会、2个同业组。
1956年8月,在基本完成对私改造之后,举行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增加国营、公私合营和合作社的公方代表,选举产生第二届执委会,主委蔡载经,不设监委会,迁址吴厝埕。
1958年9月,第三届换届选举,蔡载经连任主委。11月,成立晋江专区工商界加速自我改造促进委员会,主委蔡载经。
1961年6月,第四届改选;1965年8月,第五届改选,蔡载经一直蝉联主委。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工商联办公楼被占用,部分文书档案被毁,活动被迫停止。
1980年3月,恢复工商联组织活动,重新登记会员。6月,举行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执委会,蔡载经再次任主委。
1986年1月,举行泉州市(地级)工商联第七届(延续原泉州市届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七届执委会,主委倪郑重,开展吸收新会员工作。
1987年7月,举行泉州市外商投资企业代表暨海外工商社团同仁恳谈会,成立泉州市外商投资企业联谊会,首届理事长薛天锡,58家企业入会,占当时外商投资企业之半,联谊会为市工商联团体会员。
1988年9月,换届选举,市工商联更名为泉州市商会,实行理事制,薛天锡任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11月,成立鲤城区商会,会长柯贤道,理事25人,会员168家。1991年12月换届选举,柯贤道蝉联会长,理事33人。
第二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1951年6月,泉州市召开首届小商贩代表大会,成立泉州市摊贩委员会,有小摊贩1840户,会员2007人。1954年,召开市第二届小商贩代表大会。1956年,个体小商贩大多加入各自行业的合作社,少数转业改行。1964年,摊贩委员会停止活动。
1978年后,个体商贩蓬勃发展。1982年7月,召开泉州市第三届小商贩和个体工商业户代表大会,成立泉州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简称个协),各办事处(乡、镇)成立个协分会。1984年7月,召开市第四届代表大会。
1986年8月,召开泉州市(地级)第五届代表大会(延续原泉州市届次),选举产生理事44人,其中常务理事13人,会长周竞津。1989年12月,召开第六届代表大会,选举理事37人,其中常务理事10人,周竞津连任会长。
第六章 科学技术团体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协会
一、组织沿革
1956年2月,成立泉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武秀梅任主任。1958年10月,改称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市科协),“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1981年7月,恢复市科协,王大为任副主席。1983年3月,成立东海公社科普协会。1984年,全市除双阳农场外,先后成立乡(场)科普协会,会员794人。1986年6月,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改称鲤城区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区科协),址在明伦堂。1989年11月,双阳农场科协成立。翌年,虹山乡成立科协。1992年,鲤城区乡(镇、场)科协共11个,会员1017人。
二、主要活动
科普协会成立后,吸收中学理化教师和工厂企业的技术员入会,建立物理、化学、地理、农学、医学、建筑等几个会员工作组。1959年,全市有会员4023人。1961年3月,组织春耕生产考察团,解决烂种、烂秧问题。至6月,组织两次蔬菜生产调查,推广先进经验,当年蔬菜上市量比1960年增长36.4%,比1959年增长124.1%。1964年,配合有关部门编印《农事活动手册》、《泉州地理》、《泉州本草》1~4辑和《泉州医案医话》,出版《泉州科技》月刊。
“文化大革命”中,科普活动停止。1978年以后,重点进行协会、学会、研究会的组建工作。1982年后,重点开展农村、工厂的科普活动。乡、镇、场科协开展科普宣传、农业科研,组建专业研究会,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引进和推广粮、菜、果、家禽、家畜等新品种以及种养技术,东海乡科协陈明桂、林志辉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1985年,市科协编印资料,记录1978年以来所属团体的组织情况,召开各团体和基层科协负责人会议,总结活动经验,评选、表彰175名先进工作者。1986年6月,着手组建学会和基层科协。1988年,区科协和环境科学学会被福建省科协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学会。
1986~1992年,区科协编写、印发各种科普资料、筒报12.5万份,科普宣传车上街下乡宣传186次,出版《科普画廊》21期,开展果树、植保、蔬菜、食用菌、畜牧兽医、机械制图、电工等实用技术培训396期,受训1.76万人次。1992年,开设福建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鲤城分校,招收学员569名。
第二节 各类专业团体
1956年市科普成立后,由会员工作组、学科组发展成几个学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均停止活动。1978年,建立泉州市生物协会,随后逐步重建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协会,研究会)。至1985年,泉州市科协相继组建30个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协会、研究会,13个农村专业研究会。1986年,升格为地级学会19个,改称鲤城区学会11个,另组建4个区分会。1992年,有19个区级学(协)会,19个农村专业研究会,会员2975人。
第七章 社会科学团体
第一节 社会科学联合会
一、组织沿革
1983年12月,在地区宾馆(今泉州宾馆)举行纪念毛泽东诞辰90周年大会暨晋江地区第一次社会科学代表会,代表80多人。会议通过《晋江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章程》,成立晋江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简称社科联),选出委员38人,常委19人,主席庄晏成,下设秘书处;团体会员23个,会员近千人;创办《社联通讯》(内部刊物),会址在地委机关。1986年1月,改称泉州市社科联,编制4人,下设行政组、学会组、编辑部。《社联通讯》改为《泉州学刊》。1988年12月换届选举,理事75人,常务理事25人,庄晏成连任主席;团体会员65个,会员约5000人,迁址中山中路。1992年,有团体会员71个,其中经济类19个,历史类13个,哲学、政治类7个,语言、文化类11个,教育类14个,社会类7个,会员1万多人。
二、主要学术活动
理论讨论会 198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90周年,举行首次理论讨论会,畅谈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提交学术论文17篇。1985年2月,召开社科联年会暨第二次理论讨论会,90多人参加,收到论文40篇,探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两个文明建设的问题,评选《社联通讯》优秀论文6篇。1986年4月,召开社科联年会暨第三次理论讨论会,90多人参加,提交论文35篇,评选1985年《社联通讯》优秀论文8篇、优秀征文1篇。
泉台关系史学术讨论会 1985年8月,配合泉州历史研究会举办泉州与台湾关系史学术讨论会。省内外学者和回大陆定居的台胞共100多人与会,从地缘、血缘、人缘、物缘、神缘、文缘等六方面深入论证泉台关系史,论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李贽研究学术讨论会 1987年11月,纪念李贽诞辰460周年,省、市社科联联合举办李贽研究学术讨论会,北京、上海、广东、武汉和福建省大专院校学者、教授及省、市有关部门代表100多人与会,就李贽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李贽的家世及伦理道德观,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会后选编出版《李贽研究资料》一书。
泉州市舶司设置900周年纪念会 1987年11月,市社科联等16个单位在泉州联办泉州市舶司设置900周年纪念会,有京、沪等12个省、市和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共110人参加,日本浦添市副市长宜保成率团专程来泉祝贺,同时召开中国市舶司制度与海外贸易学术讨论会,收到论文95篇(日本学者5篇)。会后出版《纪念泉州市舶司设置九百周年暨中国历史上市舶司制度与海外贸易》一书。
“泉州学”座谈会1989年5月间,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市社科联、市文联先后两次联合召开“泉州学”座谈会,20多人与会,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园应邀参加,各抒己见。一些学者认为“泉州学”之“学”,既有学派之义,又有地域性的学问,是区域性各种文化现象的整合;既具中华文化的内质,又具独特的个性——泉州味。与会者认为概念应通过研究而逐步形成,应包括泉州人文、地理的历史发展和沿革,以及海交、宗教、戏曲、南音、方言、谱牒,民俗诸门类;研究时先不问其价值和应用,要认真做学问,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甘心寂寞,耐得寂寞,执着追求;当前要统筹规划,解决资金、资料、队伍和牵头单位等问题。
第二节 各类专业团体
1978年11月,成立泉州历史研究会,是泉州市社科联最早建立的学术团体,会员200多人。历史研究会成立后,开展学术研究,举办泉州地方史讲座,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访,交流学术经验,抢救地方史料,出版《泉州文史》,编印地方文献丛刊,撰写学术论文。随后,泉州海交史研究会、经济学会、党建学会、哲学学会、语言文字学会、教育学会、民政学会等相继建立。1992年,市社科联有团体会员71个,会员1万多人。
第八章 文化艺术团体
第一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泉州市(县级)文联1959年,召开泉州市文代会,成立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市委宣传部长兼文联主任。嗣后,没有活动,自然消失。1984年3月,重建市文联。1985年,吴荣洲任主席。1986年,鲤城区不设文联。
泉州市(地级)文联1951年夏,召开晋江专区第一次文代会,代表100多人,成立晋江专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黄梅雨为文联主任,委员10多人,址设泉州后城。1987年5月,召开泉州市第一次文代会,代表155人,成立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泉州市文联),许在全任主席,委员45人,址设泉州中山中路。
第二节 各类协会(社)
泉州市作家协会 1984年5月,成立泉州市(县级)文学工作者协会,会员207人(其中全国会员1人,省会员34人),理事19人,主席庄文彬。1986年升格为地级协会。1990年12月换届选举,会员222人(其中全国会员2人,省会员37人),理事42人,常务理事12人,主席陈志泽。1991年改称泉州市作家协会。
泉州市戏剧家协会 1957年7月,成立晋江专区戏剧工作者协会,朱展华任主任,蔡尤本、董义芳为副主任,址设承天巷。配备专职干部,抢救、整理、记录传统戏曲剧目和表演艺术,开展剧目创作,安排剧团巡回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中止,1979年恢复。1985年5月换届选举,会员155人(其中全国会员37人,省会员134人),主席何勋,理事23人,常务理事9人。1986年升格为地级协会。1990年5月换届选举,会员213人(其中全国会员41人,省会员143人),名誉主席朱展华,何勋蝉联主席。1991年改称泉州市戏剧家协会。
泉州市音乐家协会 1985年12月,成立泉州市音乐工作者协会(简称市音协),1986年升格为地级协会。1989年5月换届改选,会员208人(其中全国会员12人,省会员64人),理事41人,常务理事21人,名誉主席蔡继琨,主席王鼎南。1991年改称泉州市音乐家协会。
泉州市舞蹈家协会 1986年9月,成立泉州市舞蹈工作者协会。1989年12月换届选举,会员127人(其中省会员20人),理事27人,常务理事13人,主席杨雪珍。1991年改称泉州市舞蹈家协会。
泉州市美术家协会 民国17年(1928年),创立温陵书画会,黄紫霞任总干事,会员30多人。民国33年,林英仪组织晋江县美术学会。1984年8月,成立泉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李硕卿,主席黄达德。1986年升格为地级协会。1988年3月换届选举,主席洪伟辟,会员155人(其中全国会员8人,省会员85人),理事31人,常务理事18人。1991年改称泉州市美术家协会。
泉州市书法家协会 1984年8月,成立泉州市书法工作者协会,丁明镜任主席。1986年升格为地级协会,1988年3月换届选举,丁明镜连任主席,会员124人(其中全国会员5人,省会员35人),理事26人,常务理事10人。1991年改称泉州市书法家协会。
泉州市摄影家协会 1984年6月,成立泉州市摄影工作者协会。1986年升格为地级协会。1991年换届选举,改称泉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76人(其中全国会员5人,省会员21人),理事19人,常务理事10人,主席杨湘贤。
泉州市电影家协会 1985年6月,成立泉州市电影工作者协会。1986年升格为地级协会。1991年3月换届选举,改称泉州市电影家协会。会员162人(其中省会员12人),理事18人,常务理事11人,主席连良聪。
泉州市民间文学家协会 1985年10月,成立泉州市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会员120人(其中全国会员2人,省会员24人),理事16人,主席陈瑞统。1986年升格为地级协会。1991年改称泉州市民间文学家协会。
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 1988年12月,成立泉州市南音工作者协会,会员93人(其中全国会员8人,省会员34人),理事29人,常务理事11人,主席林文淑。1991年改称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
第九章 归侨团体
第一节 海外华侨公会
民国元年(1912年),泉州归侨蒋报策、杨嘉种、曾人辇、盛九昌等人发起组织泉州华侨公会,址在新门街。吸收泉属各县归侨为会员,全盛时期达1000余人,第一任会长蒋报策,以后由杨嘉种、陈光纯、蔡联芳、蒋以麟、陈清源、杨资厚等继任正副会长。公会调处侨乡械斗及归侨、侨眷纠纷,动员华侨兴办家乡文教卫生等公益事业,投资各种生产建设。民国18年,改名为泉州华侨协会,民国22年又改称泉州海外华侨公会,蒋以麟任主席。后蒋介石叛变革命,解散民众团体,地方党派斗争激烈,公会数度停止活动。以后,公会改为理事会。解放前夕,理事相继离泉,海外华侨理事会自行消失。
第二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一、组织沿革
1950年12月,成立晋江县归国华侨联谊会城关分会。1951年1月,改称泉州市归国华侨联谊会,1956年又改为泉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址在新门街。“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78年3月恢复。1986年1月,改名为鲤城区归侨联合会。
二、历次代表大会
1951~1956年,实行会员大会制度。会员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审议一年来工作,研究提出今后一年的工作意见;选举产生新一届委员会。1956年以后,实行代表大会制度,由各乡(镇)、街道和各系统选举产生归侨、侨眷代表参加,5年召开一次,审议、批准侨联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决定工作任务;选举新一届委员会委员。
三、主要活动
1951年,市侨联建立手工业缝纫部,安置贫苦和失业侨属20多人。10月,开办民校,组织归侨、侨眷25人参加学习。1953年秋,筹办泉州市华侨补习学校,开办3个预备班和1个初中班,学生200多人,师生均为归侨、侨属。同年,协助晋江专署侨务科创办泉州华侨服务社,安置归侨、侨眷就业。
1955年,泉州市人民政府采纳市侨联建议,在市区孝悌巷、模范巷一带兴建华侨新村。至1966年初,共建楼(平)屋54幢(座),侨建汇款120万元左右。
1960年,印尼反华排华,市侨联成立接待印尼难侨安置小组,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先后接待难侨3700多名,分别安置于泉州市华侨塑料厂和双阳华侨农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侨联被迫停止活动,一些有威望的老归侨被加上各种罪名,深受其害。
1978年,市侨联协助侨务部门接待安置被越南当局驱赶回国的难侨892名。随后,市侨联经多方调查,反复核实,又协助政府为市侨联副主席王济弱澄清问题,为归侨史玉思平反冤案,为市侨联副主席赵祖培、侨眷苏秋涛、蔡沂清、彭乃成等澄清“文化大革命”案件、老案和纠正吴宗文处理过重的案件。1979年10月,创办泉州侨属针织厂,来料加工羊毛衣。同年12月28日至翌年元月10月,全国侨乡、侨联工作座谈会在泉州市召开。1984年10月,市侨联、市集邮协会在市青少年宫联合举办集邮展览会。
1985年11月,在温陵路东侧兴建的泉州侨联大厦落成开业。
1987年,鲤城区侨联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情况进行调查,帮助7名家住鲤城区的该团成员解决工资、住房及往港探亲等问题。年底,建立鲤城“归侨之家”。
1990年1月,与区侨办联合走访慰问70多名较有影响的归侨、侨眷。1992年,走访慰问51户贫侨,发放贫侨补助款1.1万元。
第十章 宗教团体
第一节 佛教协会
清宣统三年(1911年),漳、泉、汀、龙的佛教徒设闽南佛教会于泉州承天寺,佛化任会长。
民国18年(1929年),成立中国佛教会晋江分会,推选转尘为理事长,广义、常凯、转逢、庄荣标为常务理事,妙月为监事长,会员793人,其中僧人242人、菜姑452人、居士99人。民国30年,在泉州召开中国佛教会晋江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有会员803人。佛教分会创办泉州承天寺鹦山义务小学、开元寺佛经流通处、崇福诊疗所、佛教徒念佛会,成立泉州东门义务慈善掩埋队。
1952年,成立晋江佛教联合筹备委员会,释妙莲为主任,会址在开元寺,下设泉州、晋江两组,协助政府宗教部门调节各寺、院、庵、岩的宗教事务。1954年,召开第一次佛教徒代表会议,成立泉州佛教协会,会址在开元寺,推选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释妙莲为会长。1983年召开第二次佛教徒代表会,改选理事会,释妙莲蝉联会长。1987年召开第三次佛教徒代表会,选举第三届理事会。1990年,住寺僧尼280人。
第二节 道教协会
清末民初,泉州城厢周围有正一派道士二三百人。解放后,泉州城区有道士数十人。
1957年4月,泉州东岳庙道士陈犁头赴北京参加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大会,被选为理事。8月,成立泉州道教协会筹备会。1958年1月,成立泉州道教协会,会长陈犁头,会址在玄妙观。1965年,道教协会停止活动。1980年后,宗教活动逐步恢复,散居道士30多人。虽酝酿重建道教协会,但直至1992年仍未恢复。
第三节 伊斯兰教协会
民国13年(1924年),北京回教总会派许宝玉阿訇为泉州清真寺住持,后因奸淫妇女和杀人被捕,死于狱中,宗教活动停止10多年。民国25年,南京回民文化促进会派张玉光任清净寺教长,在寺内开办教义讲习班和回民识字班。民国28年10月,在清净寺成立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到会代表六七百人,推举张玉光为干事长,下设总务、宣传、组织、文化等组,会址在清净寺。
1955年召开第一次穆斯林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泉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黄秋润为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
1983年6月,召开市第二次穆斯林会议,产生第二届理事会,理事7人,黄秋润连任主任至1992年尚未换届。
第四节 基督教会
一、中华基督教会泉州区会
清代,五口通商以后,英国伦敦公会、英国长老会、美国归正教会的传教士,先后将基督教传人泉州。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闽南基督教漳泉长老大会,协调厦、漳、泉各地教会工作;光绪十八年(1892年),改称漳泉长老总会,下设漳属大会和泉属大会。民国3年(1914年),泉属大会分设泉(州)永(春)大会和厦门大会。
民国9年,漳泉长老总会与英伦敦公会“和会”(也称省议会)联合,成立中华基督教闽南合一会,下设厦门、泉永、惠安、漳州、北溪、汀州6个区会,泉永区会辖17所堂会。民国16年,闽南合一会改称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民国30年,泉永区会改称泉州区会。
1957年6月,同属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的泉州、永德大、惠安3个区会召开代表大会进行整顿,合并为泉州区会,方兆祥任主席,辖116所堂会。1965年停止活动。
二、泉州基督教协进会
民国31年成立,主席许锡安,是泉属教会各堂会联合对外联络的机构,负责处理教会与政界交涉的事务,创办报导教会动态的不定期刊物《协进》。该会与全国及福建省基督教协进会没有组织和事务工作关系,经费由泉属各堂会共同负担。民国36年停止活动。三、泉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督教会组织体系发生根本变化。1950年7月,以吴耀宗为首的41位基督教爱国人士联合发表《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宣言,号召教会割断与外国教会的联系,肃清基督教内部的帝国主义影响,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泉州基督教界人士积极响应,投入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1952年,成立晋江专区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筹委会。1955年7月,举行泉州市基督教徒第一届代表会,成立泉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许子逸。“文化大革命”中,教堂被占用,教牧人员受冲击,教会停止活动。
1984年12月,举行泉州市基督教第二届代表会,许子逸任主席。1987年12月,召开第三届代表会,主席张春泉。
四、泉州市基督教协会
1979年,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基督教会恢复正常宗教活动,教会中的原宗派组织消失。1984年12月,泉州市基督教第二届代表会上,成立泉州市基督教协会,许子逸任第一届会长。与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分工合作,在规定时间内,两会联合召开泉州市基督教代表会。1987年12月,在第三届代表会上,选举张春泉为会长。
第十一章 老龄团体
第一节 老年人协会
1988年12月,鲤城区召开第一次老年人代表大会,成立鲤城区老年人协会,选举理事39人,常务理事14人,会址在市区百源川池。嗣后,街道、乡镇等基层老协也相继成立。1991年12月,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39人,常务理事14人。常务理事会下设秘书组、宣传文体组、组织联络组、财务组、调解组。1992年,会员20594人。
协会主要活动有:弘扬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协助集体经济发达的村委会逐步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给农村老年人发退休金;联系海内外人士捐资,建校兴学,举办公益事业;协助政府开展计生、卫生、治安等项工作;协助政府革陋俗、树新风,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
第二节 离休干部协会
1986年4月,召开会员大会,成立鲤城区离休干部协会,选举产生首届理事会,会址在百源川池。1988年4月,换届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1991年4月,换届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协会下设秘书、组织、宣传、政策研究、福利、文体等6个组。协会按会员分布地域及会员较集中的单位建立活动组,第一届16组,第二届44组,第三届47组。1986年会员144人,1992年增至894人。
协会主要活动有:组织会员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政治时事,交流思想,统一认识;协助党和政府落实离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推动会员发挥“余热”,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发挥会员互助友爱精神,互相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丰富晚年生活。
第三节 侨乡开发协会
1984年11月24日,成立福建省泉州侨乡开发协会,会址设在鲤城承天寺公寓,省政协副主席许集美任会长,会员100多人。会员多数是解放前和解放后在泉州地区工作过,并与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有联系的分布于福州、泉州等地的离(退)休干部。
协会的宗旨是,广泛联系海内外乡亲,引进海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开发、建设侨乡,为改革开放服务。先后引进外资,创办泉州市安平经济开发区、晋江市三益钢铁厂、鲤城区传春幼儿园、侨美服装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和公益事业,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
第四节 关心下一代协会
1989年12月,成立鲤城区关心下一代协会,会址设百源川池。加入协会的有区离休干部协会、区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区直机关离(退)休干部协会、区老年人协会等团体的老同志。1992年,区关协会员由成立时的1550人发展到23492人。
协会设理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通过协商推选常务理事。理事会下设秘书、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活动、保健、社会调查研究等6个办事组。
协会主要活动有:辅导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积极争取区、镇政府拨款和社会、华侨捐资,帮助龙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帮助兴办传春幼儿园;与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对失足青少年进行帮助教育。
第五节 退休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
1985年3月,召开会员大会,成立泉州市退休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简称退教协),选举产生首届理事会,会长陈奕尚,会址设区教师进修学校。理事会每届任期两年。1986年升格为泉州市兼鲤城区两级的退教协。1992年,有会员2159人,组成华侨大学、泉州师专、泉州教育学院和鲤城区进修学校4个分会,市区设百源、开元、敷仁、北门等联络组,郊区设马甲、罗溪、河市、浮桥、北峰等联络组。
协会主要活动有:开展有益老园丁身体健康和陶冶情操的各项活动;协助解决会员的生活福利和各种待遇问题,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协助调解家庭纠纷,召开五好家庭座谈会,交流治家、理家经验;组织会员发挥余热,为老人、为下一代服务,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第十二章 基金会
自古泉民敦厚,乐善好施,义举成风。民国9年(1920年),树兜、高山先后成立明新学校董事会、高山小学校董会,捐资办学。解放后,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知名人士、爱国华侨、地方企业家慷慨解囊,踊跃捐输,纷纷集资,先后创立24个教育福利基金会,基金约合人民币4500万元。年年奖励教学成绩优异的师生和管理人员,对促进鲤城城乡教育事业的发展、质量的提高,功莫大焉。
第一节 泉州人民教育基金会
1988年6月,鲤城区政府拨款20万元,筹建泉州人民教育基金会。1989年1月,基金会成立,会长黄联钏钏,常务理事17人,会址在温陵路北段经协大楼。基金总额人民币120万元、港币12万元。至1992年,共奖励教师2856人,集体193个;奖励学生3486人次,集体141个。累计发放奖金人民币32万元,其中奖教23万元、奖学9万元。
1992年,爱国华侨金淑琼捐资100万美元,创设吕志明奖学基金委员会,隶属泉州人民教育基金会,金淑琼被推举为基金委员会终身主席。基金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颁奖大会,以银行存款利息的60%作为奖金,40%的利息再存入银行,以扩大本金。
第二节 仰恩基金会
1987年7月成立,设理事会,理事长吴庆星,会址在马甲镇仰恩大学畔,基金总额600万元人民币(下同),由香港和昌集团董事会主席吴庆星提供。基金会成立后,每年发放仰恩大学奖教、奖学金额60万元。至1992年,累计发放奖金300多万元。
第三节 泉州贤銮福利基金会
1986年由爱国华侨何瑶煌捐资500万元人民币(下同)创建,会长何瑶煌,下设理事会。理事会每三年换届改选一次,理事长侯昭雄。会址在九一街口贤銮福利大厦,现有基金644万元。每年发放奖励金一次,奖励项目有:中、小学生升学奖;高考优秀生、保送生奖;师范生奖;大学生嘉奖;研究生奖;连捷奖;华侨大学留学生奖;华侨大学教师出国进修奖;科技成果优秀奖等。出国留学生奖每年1人,奖金10万元;博士研究生奖金每次每人5000元;硕士研究生奖金每次每人3000元;高考成绩优秀生每人奖金1500元;初考成绩优秀生每人300元。至1992年,计发奖金7次,累计发放奖金190万元。
第四节 陈守仁家族福利基金会
1988年3月成立,设理事会,理事长陈守仁,会址在浮桥镇王宫村,基金总额1295万元人民币(下同)。基金会成立后,兴办幼儿园,资助鲤城区残联、福利院、老人协会、老体协等,每年开展一次奖教、奖学、奖励学术成果的活动。至1992年,捐资公益事业和发放奖励金累计达290万元。
第五节 满堂红中学教育基金会
1990年6月成立,设理事会,理事长吴序良,常务副理事长吴世煌,理事19人,会址设在浮桥镇满堂红中学,基金总额400万港元、20万元人民币、1.1万美元。
基金会每年开展奖教奖学活动,奖励满堂红中学师生和行政人员。指导学生高考成绩显著的教师,每人每次奖金5000元人民币(下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单项比赛得奖的教师,每人每项最低奖金100元;考入重点高等院校的学生每人奖金3000元;参加各类单项比赛得奖的学生,每人每项最低奖金50元。至1992年底,累计发放奖金72万元。
第十三章 其他团体
第一节 红十字会
1958年,成立泉州市红十字会,会长廖博厚,会员2000多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中止。1978年12月恢复,会长黄火木。1980年,调整理事会,黄火木连任会长。1984年,理事会第四次调整,会长吴金钗。1986年,改称鲤城区红十字会,会址在区府大院卫生局。1989年,会员25796人。1991年7月,第五次调整理事会,会长周子澄。1992年,有基层红十字会161个,会员33414人,其中团体会员3048个,青少年会员25407人。
区红十字会以“救死扶伤、帮老助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人道主义为宗旨开展活动。每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开展街头宣传、文艺表演、踩街游行、救护表演等活动。1982~1992年,举办街头义诊20多次,就诊和体检人数1万多人次;老人节开展敬老活动,慰问孤寡老人;向全国各地重灾区捐赠人民币、衣物、粮食;帮助台湾同胞查人转信300多件;各基层红十字会设置急救箱400多个。
第二节 体育团体
民国19年(1930年),足球爱好者王岫松发起组织晋江体育社,是泉州最早的体育群众组织。民国21年,成立强华体育会和北马体育会。民国24年,成立晋光体育会。民国26年,成立泉安体育会。
1953年2月,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泉州市分会,负责人康伯襄。1956年,泉州市成立68个体育协会,会员3000多人。1957年,成立泉州市国防体育协会,主任管玉泉。1962年,成立泉州市业余武术研究社,名誉社长辜长钊,社长庄子琛。同年成立泉州棋艺业余研究社。“文化大革命”中,体育群众团体均解体。
70年代,各种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协和厂矿体协纷纷成立,活动频繁。1987年5月,成立泉州市篮球协会、田径协会。1988年5月,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泉州市分会。翌年9月,改为泉州市体育总会,主席王孝览。
第三节 残疾人联合会
泉州市残疾人联合会1959年5月,由民政、劳动、文教、卫生、工业、妇联、体委和盲聋哑人代表成立泉州市盲人聋哑人协会,副市长蔡载经任主任委员。1964年,配备1名专职干部。1979年和1984年,召开泉州市第一届、第二届盲聋哑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两届协会主席、副主席和委员。1986年10月,召开泉州市第三届代表(延续原泉州市届次)大会,选举林大穆为名誉主席,高祖禧为主席,委员19人,常委9人。1989年12月,成立泉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简称市残联),理事长高祖禧,市盲聋哑人协会并入市残联,会址在新路埕。
鲤城区残疾人联合会 1990年7月,鲤城区召开首届残疾人代表会,成立鲤城区残疾人联合会(简称区残联),选举吴瑞芳为理事长。会址在崇福路红梅新村路口北侧。
第四节 台湾、金门同胞联谊会
鲤城区台胞台属联谊会 1991年7月,成立泉州市区台胞台属联谊会,会员500多人,会长蔡美熙,会址在南俊巷。联谊会联络在台亲友,协助政府组织台籍青少年参加省、市夏令营活动,配合政府慰问老弱病残、困难户,走访台胞台属知名人士,为两岸亲人寻根觅祖、投资办厂服务。
泉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1981年6月,召开晋江地区第一次台湾同胞代表会议,通过《晋江地区台湾同胞联谊会章程》,成立晋江地区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陈阿富,理事23人,常务理事11人。会址在地委统战部办公楼内。1984年,换届选举,会长苏少东,常务理事11人。1985年,改称泉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1988年,迁址花巷许厝埕。从1988~1992年,经历两次换届选举,苏少东蝉联会长。
泉州市金门同胞联谊会 1986年11月,召开泉州市金门同胞首届代表会,代表56人,成立泉州市金门同胞联谊会,会长林应望,理事8人,会址在泉州南岳后街。1989年3月,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代表57人,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林应望连任会长。
第五节 计生协会
鲤城区计生协会 1989年11月,成立鲤城区计划生育协会(简称区计生协会),址设区府大院,理事68人,常务理事21人,会长戴友顺,会员1077人,团体会员5个。1992年,全区有18个乡(镇)级协会,244个村级协会,25个行业协会,会员3.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7%。协会的任务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团结和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在群众中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技术服务和社会保险等工作。
泉州市计生协会 1989年10月,成立泉州市计划生育协会,王福起任会长,址设市府大院。1991年12月换届选举,会长齐世和,理事76人,常务理事26人。
第六节 消费者委员会
鲤城区消费者委员会 1987年7月成立,委员42人,常务委员5人,会长李进坤,会址在市区小商品街。消委会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对生产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接受消费者投诉;对投诉事件进行调查、调解;协助有关部门查处假、冒、劣商品。
泉州市消费者委员会 1987年3月成立,市工商局长黄嘉种兼任会长,常委13人,会址设市工商局。1991年8月换届选举,黄嘉种连任会长,常委16人。
第七节 花桥赠药处
清光绪四年(1878年),创办泉郡施药局。光绪六年,改称泉州府施药局,址在花桥亭慈济宫。光绪二十三年,鼠疫猖獗,疫情严重,泉州名流黄抟扶、吴桂生、曾振仲等发起创办花轿善举公所,泉州府施药局作为善举公所的一个事业单位,改称花桥施药局,又在水门巷设施棺局。善举公所在花桥宫及其左畔仙姑宫办理施医、施药、施棺、度岁(农历年终施给贫户粮米或银钱)及平粜等慈善工作,经费初由地方劝募,继由居住东南亚、香港、上海、温州等地的泉籍慈善人士捐赠。
善举公所初由黄抟扶、吴桂生先后董其事。后成立董事会,曾振仲为首任董事长。1954年,陈仲瑾接任第二任董事长。1972年,推行火葬,停止施棺,善举公所改称泉州市爱国赠药处。1974年,公举伍泽旭继任董事长。1978年,又改称福建省泉州市花桥赠药处。至1992年,花桥赠药处经100多年的悠久历史,年年开展慈善福利活动,留下不可泯灭的业绩。
第八节 集邮协会
1983年1月,成立泉州市集邮协会,理事17人,常务理事7人,粘金星任会长,张田丁为名誉会长,中国邮票设计家万维生为顾问,址在金山泉州市集邮公司内。1987年2月换届选举,第二届理事会理事26人,常务理事15人,会长李必生。1992年换届选举,第三届理事会理事45人,常务理事17人,李必生连任会长。至1992年,有33个下属分会,其中设在鲤城区的分会有20余个,会员1800人。举办集邮展12次。
第九节 其他
一、校友会同学会
泉州各大、中、小学都有校友会组织,影响较大的有集美校友会、厦大校友会等。1991年,市民革主委洪应百发起组织泉州市黄浦军校同学会。
二、宗亲会同乡会
清末民初,县后街及灵慈宫沟巷有湖南会馆。县后街有三山会馆(福州人同乡会)。泉属各县均有会馆设于打锡巷。
三、中苏友好协会
1950年,组织中苏友好协会,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街道、农村的群众普遍人会。1960年前后,中苏关系恶化,协会自行解体。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