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0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分类号: D235.57
页数: 2
页码: 601-6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在1950年后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运动和政策调整,包括整风反右、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以及后来的调整和纠正。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积极探索和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其中,涉及到政治运动、经济发展、农村改革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 鲤城区 整风反右 大跃进

内容

1957年,市委根据中共八大精神,集中力量发展生产,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同年5月,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动员群众向党提批评建议,在机关学校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群众运动;6月,运动转向,开始反右派斗争。整风“反右”运动历时5个月,全市贴出大字报共325.77万张,266名党内外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翌年上半年又扩大到310人。
  1958年,市委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出现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在“大炼钢铁”运动中,市委提出“小土群”(小高炉,土法炼铁、炼钢,群众运动)方针,建立泉钢、工交、财贸3个钢铁厂(秋季与其他炼铁小基地合并为泉州全民钢铁厂),各地共建造517个土高炉,发动全民砍树烧炭炼焦,全市建立588个炼焦点,1124个木炭点,集中人力车、畜力车、拖拉机、汽车组成庞大运输队伍,农村人民公社抽调出20%~50%劳力组成钢铁生产专业队,10月底至11月上旬高峰期,全市有14万人投入运动。由于技术设备落后,炼出的906吨铁和374吨钢的质量很差,造成严重损失。同时大办地方工业,全市建立市营企业30家左右,街乡创办近1000个小型工厂,群众投资500多万元,捐献房屋100余间,献售废钢铁25万吨。由于不顾客观实际,造成巨大浪费,日用百货奇缺。在农业生产方面追求高指标,1958年要兴修桃源水库和125处小型水利,积肥比1957年增加1倍,改良土壤5000亩,栽果树10万株、风景树5万株,开发绿化清源山,粮食最终定格为亩产万斤粮,城乡有1978名干部参加种试验田。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追求“一大二公”,土地、农具、耕牛全部归集体所有,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农村普遍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吃政府、穿政府、用政府”,农村普遍大宰鸡鸭,金钱到处藏匿。由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水平,发展生产急于求成,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遭受自然灾害,农业减产,1958年粮食较上年减产13875吨。1959年初,江南公社缺粮100天,东海公社缺34天,北峰公社缺93天,猪的上市量比1958年同期减少75%,蛋品减少73%,家禽减少86%,蔬菜每日每人吃不上半斤,人民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1959年3月,市委召开五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郑州会议精神,逐步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三级核算、三级管理。同时,各行各业也进行初步调整。下半年,党内开展“反右倾”和反“地方主义”运动,错误地把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干部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分子”,把一些地方干部定为“地方主义分子”,泉州市中止纠“左”,继续“大跃进”,又掀起全民大办工厂的运动,人民公社继续办食堂,泉州郊区90%的农户在食堂吃饭,自留地被收回。由于长期缺乏营养,1960年全市发现水肿病患者604人。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整编撤并市直机关,下放大批干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七千人大会”精神,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调整,实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是年,泉州全民钢铁厂下马,后又陆续解散14家经营困难的国营工厂。1963~1966年上半年,在机关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市掀起学雷锋、学毛泽东著作、学焦裕禄、学大庆的热潮。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焦裕禄
相关人物
雷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