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章 重要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011
颗粒名称:
第七章 重要活动
分类号:
D235.57
页数:
5
页码:
600-6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地方组织重要活动包括恢复国民经济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等情况。
关键词:
鲤城区
地方组织
重要活动
内容
第一节 恢复国民经济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50年7月下旬开始,执行《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广泛发动群众揭发控诉反革命分子的罪行,分批逮捕并镇压一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对反动党团成员、特务人员进行登记,对一般反革命分子实行管制。同年10月下旬开始,发动全市人民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用控诉会、游行、签名投票、捐资、发慰问信、捐慰问品和订立爱国公约等形式,增强广大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1951年3月,在环山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5月份全面铺开。同年12月底至1952年6月,进行“三反”、“五反”运动。先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查出贪污分子206人,分别给予刑事、党纪、政纪处分。1952年2月,在工商界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执行“惩治与改造相结合”、“严惩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对行贿案4049件、偷漏税案26826件、暴利案4789件、欺诈案5246件、盗窃案578件进行严肃处理,为守法经营和稳定物价打下基础。
1953年11月开始,全市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市委抽调大批干部参加粮食统购统销、棉布计划供应和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中心工作。1954年夏,推广、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7月,开始建立高级合作社,年底全市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8个,参加农户5888个,占总农户5977户的98%,实现合作化。
1956年1月,成立中共泉州市委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工业、手工业、商业三个大队41个工作组,掀起对私改造高潮,全市工商业4129户(包括小商贩)向人民政府申请接受社会主义改造。1月26日,政府批准4129户私营工商业或公私合营、或转为国营、或组成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同时完成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组成53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生产小组,共4948人。
第二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7年,市委根据中共八大精神,集中力量发展生产,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同年5月,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动员群众向党提批评建议,在机关学校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群众运动;6月,运动转向,开始反右派斗争。整风“反右”运动历时5个月,全市贴出大字报共325.77万张,266名党内外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翌年上半年又扩大到310人。
1958年,市委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出现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在“大炼钢铁”运动中,市委提出“小土群”(小高炉,土法炼铁、炼钢,群众运动)方针,建立泉钢、工交、财贸3个钢铁厂(秋季与其他炼铁小基地合并为泉州全民钢铁厂),各地共建造517个土高炉,发动全民砍树烧炭炼焦,全市建立588个炼焦点,1124个木炭点,集中人力车、畜力车、拖拉机、汽车组成庞大运输队伍,农村人民公社抽调出20%~50%劳力组成钢铁生产专业队,10月底至11月上旬高峰期,全市有14万人投入运动。由于技术设备落后,炼出的906吨铁和374吨钢的质量很差,造成严重损失。同时大办地方工业,全市建立市营企业30家左右,街乡创办近1000个小型工厂,群众投资500多万元,捐献房屋100余间,献售废钢铁25万吨。由于不顾客观实际,造成巨大浪费,日用百货奇缺。在农业生产方面追求高指标,1958年要兴修桃源水库和125处小型水利,积肥比1957年增加1倍,改良土壤5000亩,栽果树10万株、风景树5万株,开发绿化清源山,粮食最终定格为亩产万斤粮,城乡有1978名干部参加种试验田。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追求“一大二公”,土地、农具、耕牛全部归集体所有,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农村普遍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吃政府、穿政府、用政府”,农村普遍大宰鸡鸭,金钱到处藏匿。由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水平,发展生产急于求成,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遭受自然灾害,农业减产,1958年粮食较上年减产13875吨。1959年初,江南公社缺粮100天,东海公社缺34天,北峰公社缺93天,猪的上市量比1958年同期减少75%,蛋品减少73%,家禽减少86%,蔬菜每日每人吃不上半斤,人民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1959年3月,市委召开五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郑州会议精神,逐步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三级核算、三级管理。同时,各行各业也进行初步调整。下半年,党内开展“反右倾”和反“地方主义”运动,错误地把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干部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分子”,把一些地方干部定为“地方主义分子”,泉州市中止纠“左”,继续“大跃进”,又掀起全民大办工厂的运动,人民公社继续办食堂,泉州郊区90%的农户在食堂吃饭,自留地被收回。由于长期缺乏营养,1960年全市发现水肿病患者604人。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整编撤并市直机关,下放大批干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七千人大会”精神,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调整,实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是年,泉州全民钢铁厂下马,后又陆续解散14家经营困难的国营工厂。1963~1966年上半年,在机关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市掀起学雷锋、学毛泽东著作、学焦裕禄、学大庆的热潮。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起,先后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泉州社教总团组织工作队进驻泉州高甲戏剧团,开展对《连升三级》的批判。8月开始,各机关、学校、企业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开展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活动。1967年1月,中共泉州市委及各级基层组织被“造反派”非法夺权,陷于瘫痪,许多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揪斗、游街、关押,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文化大革命”进入白热化阶段,打派仗,搞武斗。1968年9月,泉州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全市大搞“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1970年,又开展“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分子,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运动,错整一大批人,造成大量冤假错案,有9336人蒙受不白之冤。
1971年8月,开展“批陈整风”(批陈伯达)运动。1972年初,开展“批林整风”(批判林彪)和“批林批孔”运动。1972~1975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抽调干部下乡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75年,市委调整领导班子,对各行各业进行整顿,工作逐步恢复正常。1976年初,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市委机关遭冲击,各项工作又陷入混乱状态。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市开展揭批查运动。1977年,开展“一批双打”运动,由于“左”的影响,发生打击面过大的偏差。1978年,市委对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案件全面复查,纠正、平反大量冤假错案。下半年,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79年,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全面进行改革,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业部门贯彻《工业三十条》。1980年,全面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面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开展清除精神污染的斗争,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继续贯彻调整方针,提出发展“三资”企业。1982年,提出科技兴农,把经济、科技和社会三者结合起来,在城乡狠刹歪风邪气(封建迷信、聚众赌博、乱占地盖房)。1983年,市、乡(镇)两级机构实行改革;进行企业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1984年,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加强智力投资,成立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办公室,制定提高科技干部待遇的七条规定,隆重庆祝第一个教师节。是年10月开始,实施国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于暂行规定》,扩大部门和企业的管理权限。
1985年,市委成立整党领导小组,全市分三批进行全面整党,以思想教育为主,查思想、查作风、查纪律,进行党员登记,符合党员标准的给予登记,长期不起作用的劝其退党,犯有各种错误的不予登记或缓期登记,属于“三种人”(“文化大革命”中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的清理出党;对党政干部普遍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制度,机关管理逐步制度化。是年,开始实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经济有较大发展,全市有90多个企业承接外来加工业务(原料由海外进口,加工成品后出口),加工费收入210万美元;建立中外合资企业25家,利用外资821万美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达7304万元;创办乡镇企业1570家。
1986年,中共鲤城区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组织扶贫工作队进驻罗溪、马甲等贫困村。1987年,区委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多层次增强经济实力,城乡一体,“四轮”(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齐驱,依靠科技,贸工结合,两面辐射,振兴鲤城;提出工商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推行和完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全面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提出大力发展区、乡、村各级经济,探索发展股份经济。1988年,开展物价、税务、财务、信贷大检查,开展生产力标准问题的再学习及全民普法教育,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89年,抓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抓物资供应,稳定市场物价,稳定人心;抓学习、宣传,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稳定思想情绪;成立清查、清理和惩治腐败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纯洁内部的清理工作;调整产业结构,开拓高新技术产业。1990年,区委成立两个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大抓精神文明建设。1991年2月,区委成立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领导小组,组织1000多名队员下乡参加社教。3月,区委发出《关于重视和加强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把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作为重要战略任务;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11月后,区委贯彻十三届八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后,组织全区党员干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是年,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科技投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区工农业总产值22.7亿元,比1985年增长7.2倍。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