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统一战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008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统一战线
分类号:
D623
页数:
4
页码:
597-6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地方组织统一战线包括联合各界人士、落实统战政策、对台事务等情况。
关键词:
鲤城区
地方组织
统一战线
内容
第一节 联合各界人士
1951年2月,成立泉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发挥各界人士参政议政作用。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吸收党外人士参加讨论镇反问题。在抗美援朝斗争中,请各界人士参加抗美援朝泉州市分会,其间工商界人士捐献34万元购献两架战斗机和1.18万元慰劳金。随着市场秩序稳步正常,通过贯彻党对私营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部分私营工商业进行改造。1952年2月起,全市工商界开展“五反”运动。1953年11月,对全市115户粮商全面实行代销。1954年,开始对私营工商业以公私合营的形式进行改造。1956年1月,全市工商业者向人民政府申请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的有36个行业584户,转为国营的有15个行业169户,走合作化道路的小商小贩30个行业3376户,全面完成对私改造。1956年6月至1957年,泉州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先后举办4期政协工商界政治学习班,工商界骨干569人脱产学习,同时举办业余政治学习班、政治时事讲座。1957年,开展反右派斗争,民主党派成员75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大跃进”中,又在知识分子中“拔白旗”,严重挫伤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1960年底,开始调整关系,重申党对工商界、知识界的政策,充分调动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共同战胜三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1962~1965年,统战系统开展批判“投降主义—修正主义”路线,带来消极影响,但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仍然得到贯彻,在各界人士中继续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委统战系统受到冲击,停止活动,办公场地被占用,档案资料及财产被砸、抢、毁,统战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大批爱国人士被加上“投降主义”、“里通外国”、“反动学术权威”、“黑帮”、“没有改造好的资产阶级分子”等罪名,造成大量冤假错案。“文化大革命”后,统战系统逐渐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先后恢复市政协、民革、民盟、民建、农工党、致公党以及宗教团体的工作机构,市委按“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做好各级党外人士的人事安排。1977~1978年,推荐选举出席福建省五届人大的党外人士代表7人,省四届政协委员15人,当选市七届人大党外人士代表31人。1981年2月,推荐为市四届政协党外委员的有59人。1991年,鲤城区政协第三届委员会157名委员中,党外人士113名,占委员总数的71.98%,其中民主党派成员35名,占22.3%;在区第三届人大代表304人中,党外人士100名,占代表总数的32.9%;在各级领导班子中,党外人士担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名,区人大常委4名,区政协副主席3名,区政协常委20名,区政府副区长1名,正副科(局)长8名。
统战工作立足国内,面向海外,做好“三胞”(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工作,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扩大与“三胞”的交往,取得信任,发挥其积极性。1987~1992年,海外“三胞”回乡探亲、旅游和洽谈业务的日益增多,每年重点接待的有几百人到上千人,越来越多的“三胞”回乡寻根、投资建设和举办公益事业。
第二节 落实统战政策
一、落实民主党派成员政策
1978年下半年至1985年底,中共泉州市委统战部配合有关部门办理各界人士历史遗留冤假错案1439件。民革、民盟、民建、农工党、致公党5个民主党派75名成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全部改正。“文化大革命”中,5个民主党派成员在被审查中非正常死亡的10人,被抄家的24人,均给予妥善解决,非正常死亡的给予家属抚恤金,并召开追悼会平反昭雪;被开除公职的25人,收回安排工作16人,办理退休1人,已故的8人给予家属抚恤。
二、落实原国民党军政起义投诚人员政策
1979年,市委设立专门办公室,对全市原国民党军政起义投诚人员的状况进行调查,认定起义投诚人员145人,发给投诚起义人员身份证。历次政治运动中投诚起义人员受处理23人,改正19人。原国民党三二五师副师长陈言廉起义后,于1951年受审查期间不幸亡故。1984年2月,福州军区政治部作出《关于陈言廉同志落实政策的决定》,认定审查是错误的,追认陈言廉为烈士,其家属享受烈属待遇,并发给一次性生活补助费。
三、落实工商界政策
“文化大革命”后,纠正工商界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给予安置工作,补发“文化大革命”中停发的定息4万多元,补发扣发的工资2万多元,发还被查抄的黄金16两,解冻私人存款3万多元,退还被统管代管的私房22户31幢2419平方米,清退租金1.5万多元,发还海运股金1.4万多元,落实工商业者享受国家干部待遇76人。1980年,开展区别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的工作,恢复其劳动者身份。
四、落实省、市党外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政策
1986年7月,中共鲤城区委统战部对区政协党外委员的落实政策情况进行检查,需要落实的人士中,有错划为右派的,“文化大革命”受审查的,还有工龄问题、房产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黄克立(香港)在后城有房产两座,1950年被代管,经落实决定退还。1984年6月,修缮后归还一座,另一座已拆除改建。黄克立感于政府落实政策,将拆除改建的业产赠送政府。福建省政协常委李硕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1983年底至1984年4月,追还画册18本、字画4件和被盗卖出境的古画《三仙姑》1幅。1984年7月开始,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清理出被查抄财物25715件,其中有书籍、字画、古玩、金银珠宝、契据,分别于1984年9月和1985年7月举办认展会。
五、落实宗教政策
1985年,开放寺院教堂26座,其中,伊斯兰教堂、天主教堂各1座,基督教堂9座,佛教寺院15座;按政策平反改正宗教界人士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补发教职人员生活费1.6万多元;被占用的教产大部分退还。
六、落实华侨私房政策
198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统管、代管、接管的华侨私房353户586幢28234平方米全部退还,同时退还租金43万元;解放初作没收处理的67户19852平方米,退还64户19592平方米。
七、落实台胞、台属政策
1980年,对台胞、台属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35个案件进行复查,至1982年3月全部平反。
在落实各项统战政策的同时,还配合有关部门解决各界人士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家属子女被株连的问题,包括就业安排、农转非、住房等。
第三节 对台事务
一、宣传
解放后,对台工作主要宣传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心;宣传祖国的建设成就和家乡的变化;宣传“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号召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投诚;发动台胞台属写广播家信和寻人启事,以亲情、乡情争取人心向我。1979年1月《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对台工作围绕“一国两制”宣传两岸的历史渊源及泉台的血缘、地缘、文缘、物缘、神缘关系,介绍大陆改革开放后的崭新面貌,欢迎台胞前来探亲、旅游、投资、贸易;对台湾当局、台独分子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行进行舆论斗争。至1992年,向新闻界供稿2559篇,输送入台的录像带251盒、录音带590盒、画册和书刊2551本。
二、接待
1981年5月,台轮神鸿发号驶入泉州第九码头,是1949年以来驶入泉州港的第一艘台轮,有关部门热情接待。随着两岸关系日趋和缓,回乡探亲的台胞逐年增多。1987年9月,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至1992年,来鲤城探亲、旅游观光、投资贸易的台胞有9075人次。
三、引资
1984年,成立泉盛投资贸易有限公司,专营对台贸易。1988年2月,成立泉州市闽台咨询服务公司。至1992年,鲤城区创办台资企业58家,其中独资26家、合资29家、合作3家,投资总额5945.26万美元。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