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99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主要活动
分类号: D235.57
页数: 3
页码: 578-5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1926年至1949年)中共在泉州地区的活动经历,包括组织地下书店、开展工运、农运和学运、抗日运动,以及最终解放泉州城的过程。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泉州地区 主要活动

内容

民国15年(1926年)12月,共产党员唐生接受组织派遣,在泉州中山路小泉涧巷口创办泉州书店,作为党的活动和联络地点,出售《共产党宣言》、《响导》和《新青年》等革命书刊。民国16年1月,中共泉州特支成立后,李松林、辜仲钊、左明亮(左光亮)等分散到各地开展工运、农运和学运,北门外的洋塘、新门外的树兜、南门外的清濛、涂门外的法石等地建立农民协会,泉州汽车工人、码头搬运工人以及竹器、理发、建筑等十几个行业成立工会,工农运动迅速发展。民国21年6月,创办不定期秘密刊物《赤色群众报》。
  民国26年卢沟桥事件爆发,泉州各地党组织领导泉州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国民党晋江县党部成立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晋江分会(抗敌会),辜仲钊受组织派遣加入抗敌会,把抗敌会几个工作机构秘密控制在共产党手中,在学校建立各种宣传队、歌咏队、晨呼队、戏剧队和巡回剧团等群众宣传组织,创办夜校、民校和补习学校,发动群众抗日;中共泉州特委派共产党员顾惠生、李铁、李展等秘密控制《泉州日报》,创办《抗战导报》;通过抗敌会活动,党组织秘密控制梅石、树兜、浮桥等三个联保,掌握新门外的新华、高峰、惠群、紫兰等地的群众组织。是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闽中工委派代表与莆田国民党负责人黄士豪及泉州国民党驻军八十师二三九旅旅长钱东亮谈判,国民党当局接受中共提出的三个条件(保持红军组织上的独立性;保证红军必要时开往新四军军部;取消对红军人员包括家属的通缉令),泉州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八十师特务大队,刘突军为大队长,杨采衡为大队副。11月,离开莆田,开往泉州承天寺。民国27年3月中旬,驻承天寺的红军游击队被钱东亮部队突然包围缴械,大队长刘突军遇害。事变发生后,泉州地下党组织揭露国民党背信弃义、破坏抗日的行为,把真相披露于香港进步报刊,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的交涉和舆论压力下,国民党当局被迫恢复游击队的自由,交还全部武器。4月下旬,特务大队编入新四军特务营,开赴皖南抗日前线。10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在南安深坑(今属官桥镇)召开24个乡联保主任会议,建议由文化界和艺术界人士组成文化战时服务团,以乡村政府为基础建立边区政府,在深坑、梅岭一带和树兜、浮桥、紫帽一带建立地方武装。会后,成立联乡抗日自卫队,蒋坤灿任司令,共产党员粘文华任政治部主任,下分战斗队、后备队和救护队。自卫队建立后,筹款筹粮,队伍不断扩大,但国民党当局以地方武装应归政府领导为由,夺取联乡抗日自卫队的领导权。
  民国29年4月4日,为打击奸商牟取暴利,在中共闽中特委书记李刚指挥下,于市区涂门街开展抢米斗争,把美耕米店的几十袋大米抬到街中分给群众。泉州中心县委宣传部长苏棠影在群众中演讲,声讨当局姑息养奸的罪行,揭露奸商囤积居奇、置人民于水火的罪恶,群情激愤,结队游行,高呼口号,街上群众纷纷加入。
  民国30年春,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召开会议,传达“皖南事变”真相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国统区实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与泉州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10月31日,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许运伙为掩护党员施赣生、陈子俊脱险而壮烈牺牲。民国33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开办武夷干校,泉州党组织吴天亮、侯如海、朱伦炎等参加学习。民国35年10月,隶属于闽浙赣系统的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许集美在岭兜召开泉州地区党的干部会议,传达闽中特委指示,整顿组织,部署工作。民国36年2月,决定攻打晋江安海,建立安(溪)南(安)永(春)根据地;8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税、征粮)斗争。民国37年6月,为救出被关押在泉州监狱的党员干部,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派颜嘉祥、张尚楚、许昔丛、吕清河等4人,同被押在狱中的施能鹤、霍劲波、傅维葵、王新整、林泗泰等人密切配合,智劫监狱成功,轰动全省;8月,在前埔村召开干部会议,许集美、朱义斌、郑种植分别作政治形势报告、关于巩固组织问题的报告、建立地方武装部队问题的报告,作出巩固组织工作的决定,会后进行党员登记。
  民国38年春,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决定各游击队全面出击,进攻国民党的乡、镇、保政权,开仓分粮,开展反“清乡”斗争。4月,泉州中心县委在内坑后溪召开干部会议,许集美作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朱义斌作加强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纪律守则的报告;会议宣布成立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许集美任指挥员兼政委,朱义斌任副指挥员,郑种植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郭席排任参谋长,下辖晋南永游击大队(200多人枪)、直属独立大队(有正规武装力量500人左右,轻重机枪7挺,长短枪400余支)以及安溪、永春、同安游击队,计有1330余人枪。6月初,中共泉州工委书记许昭明传达闽南地委(闽粤赣系统)制定的“积蓄力量,迎接解放”的工作方针,整顿晋江等地的党组织,建立基层工委,做好迎接解放的准备;中旬,召开第二次工委会议,许昭明传达闽南地委指示:大胆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斗争,做好支前准备工作,广泛团结各方面人士,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同时成立泉州人民解放大同盟的群众组织。8月,闽中支队泉州团队在岭兜整编,下设独立大队和警卫队,计有脱产武装2647人枪,不脱产武装2万余人。团队下辖晋南永大队,晋南同大队,晋江县大队,永春、安溪、同安游击队及各区乡群众武装。独立大队下设3个中队和1个侦察队及勤务班,有武装600余人枪。同时,策动国民党陆军三二五师起义。8月19日,三二五师少将副师长陈言廉率部1000多名官兵起义,成立闽南地区起义部队司令部,陈言廉任司令,郭崇山任副司令,泉州团队派陈文、黄书麟为驻起义部队正副代表。8月中旬,游击队先后解放河市、马甲等乡镇。8月31日凌晨,泉州团队命令独立大队出发解放泉州城;上午6时,国民党交警部队逃出泉州,放火烧顺济桥(新桥),被当地群众扑灭;10时,泉州团队独立大队由大队副林萱和一中队指导员张孙云、中队长黄峰、二中队指导员许礼尚等率领,从新门进入泉州城,国民党晋江县警察局向独立大队投降;下午3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八十七师先头部队进城,国民兵团副团长林华魂、县自卫大队长蔡熔铨率部向解放军八十七师特工科投诚。泉州宣告解放。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唐生
相关人物
李松林
相关人物
辜仲钊
相关人物
左明亮
相关人物
顾惠生
相关人物
李铁
相关人物
李展
相关人物
黄士豪
相关人物
钱东亮
相关人物
刘突军
相关人物
杨采衡
相关人物
蒋坤灿
相关人物
粘文华
相关人物
李刚
相关人物
苏棠影
相关人物
许运伙
相关人物
施赣生
相关人物
陈子俊
相关人物
吴天亮
相关人物
侯如海
相关人物
朱伦炎
相关人物
颜嘉祥
相关人物
张尚楚
相关人物
许昔丛
相关人物
吕清河
相关人物
施能鹤
相关人物
霍劲波
相关人物
傅维葵
相关人物
王新整
相关人物
林泗泰
相关人物
许集美
相关人物
朱义斌
相关人物
郑种植
相关人物
郭席排
相关人物
朱义斌
相关人物
郑种植
相关人物
陈言廉
相关人物
郭崇山
相关人物
林萱和
相关人物
张孙云
相关人物
黄峰
相关人物
许礼尚
相关人物
林华魂
相关人物
蔡熔铨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
深坑区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
安海镇
相关地名
前埔村
相关地名
三清乡
相关地名
官清乡
相关地名
内坑镇
相关地名
后溪镇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
同安区
相关地名
泉州城
相关地名
新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