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市场调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98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市场调节
分类号: F251
页数: 2
页码: 570-5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60年代,泉州市物资公司根据供需余缺进行计划外物资调剂。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市场调节成为物资供应的重要方式。通过不同渠道和地区进行物资调剂,解决供需矛盾。80年代后,计划供应逐渐减少,市场调节范围扩大。1992年,物资供应基本放开,进入市场流通调节供应。
关键词: 鲤城区 经济管理 物资管理 市场调节

内容

60年代,计划外物资供应根据生产建设的供需余缺进行调剂。1960年,泉州线厂计划生产20万打木纱团,缺少漂白粉;泉州车辆厂计划生产20万条车条,缺乏6m/m元钢,市物资局派出采购人员通过物资经营渠道调供计划外的漂白粉31.5吨和6m/m元钢7吨,解决两厂生产衔接困难。1964年全市在春耕保苗的抗灾中,组织人员深入109个工厂企业,调剂出机电设备和动力排灌设备共886台(件),有力地支援农业抗旱保生产。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全市需要的物资量单靠计划内供应不足,必须进行相当数量的市场调节。通过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物资流通渠道,1978~1979年购进计划外物资有:钢材75.5吨、水泥2371吨、平板玻璃1400标箱、花玻璃4210平方米;硝酸12.8吨、盐酸300吨、电石1.4吨、化工原料552吨和机电产品175台,解决部分供需矛盾。
  80年代,虽然仍旧实行计划供应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物资供应办法,但是计划部分已经不下达指标,按需核实供应,实际上是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1980~1985年物资计划外购进金额占物资购进总金额的比重年平均为34%,最高年份是1985年为40%。1986~1990年物资计划外购进金额占物资购进总金额的比重在逐年不断扩大,年平均为76%。1992年物资计划供应基本放开,进入市场流通调节供应。物资经营的经济效益在不同时期有盈有亏。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