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94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
分类号: F810.3
页数: 2
页码: 520-5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在改革开放之前,预算外资金项目少、数量小,管理较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预算外资金增长较快,管理工作逐步加强。1984年,市财政局对市属单位的预算外收支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制定筹集预算外资金的具体方案。1985年开始对预算外资金收入较大的单位进行清理集中,并建立一些财务管理制度。1987年,对区属全民预算外企业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并规定所有国营预算外企业都必须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报送统一的报表。1989年,区属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实行“财政专户存储”的办法。1991年,完善管理办法,采取“收支两条线”,“核定收支,结余储存”和“核定铺底金,定收定支”等灵活多样的管理办法。1992年,强调收支分设账户,严控坐支现象,日常计划引导、财政跟踪监督、年终全面清理,“三管齐下”,把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工作推向正常化、规范化。
关键词: 鲤城区 财政税务 财政管理 预算外资金管理

内容

建市初期,国家实行高度集中财政体制,预算外资金项目少、数量小,管理较松。1952年进行整顿,对农村自筹规定了“包、筹、禁”原则,一定程度上抑制预算外资金的发展。
  1953年,市财政科规定,预算外资金中的特种资金须专款专用,单独列账决算上报;专户储存,自觉缴存,计划拨付,禁止坐支、抵扣或浮存不缴。项目之间不应流用,总额应自求平衡。与此同时,对于企业奖励金、福利基金和大修理基金,要求其收支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直至1983年才改为逐级汇总编报。
  1958年,财政体制变动较大,预算外资金较前有所扩大,管理一度混乱。1960年,市人委提出“统一领导,计划管理,盈余分成,亏损弥补”的办法,对工交、建安企业及剧团,实行“盈余分成”的办法,对戏院、卫生等事业性单位实行“结余上交”的办法,并规定周转金设立的条件。
  1963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对预算外资金采取“纳、减、管”的办法,有的项目纳入预算内,有的降低提留标准,减少数额,同时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秩序混乱,预算外收入回升,使用缺乏管理监督。
  改革开放以后,地方财权扩大,预算外资金增长较快,管理工作逐步加强。1984年,市财政局对市属200个全民企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收支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市属单位预算外资金达2094.8万元,且大多闲置。为此,制定筹集预算外资金的具体方案,于1985年开始对预算外资金收入较大的111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清理集中,初步建立一些财务管理制度。
  1987年,对区属全民预算外企业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翌年规定,所有国营预算外企业都必须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比照预算内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同时报送统一的报表。
  1989年,区属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实行“财政专户存储”的办法。1991年,完善管理办法,分别单位情况,采取“收支两条线”,“核定收支,结余储存”和“核定铺底金,定收定支”等灵活多样的管理办法。同时,针对资金间歇和暂时闲置的特点,大胆尝试融通资金办法。1992年,强调收支分设账户,严控坐支现象,日常计划引导、财政跟踪监督、年终全面清理,“三管齐下”,把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工作推向正常化、规范化。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