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建设支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9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经济建设支出
分类号: F810.452
页数: 3
页码: 510-5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经济建设支出中地万工业企业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简易建筑费、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城市维护费、“五小”企业补助支出、农林水基本建设资金以及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和建立“三合一”生产基地等科目的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鲤城区 财政税务 财政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

内容

一、地万工业企业支出
  地方工业企业支出包括工业、商业和文教等企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增拨流动资金、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支出。1952年,支出7.1万元。“一五”时期,支出78.4万元,着重支持泉州酒厂的建设及泉州制药厂的扩建等。1958年,工农业生产建设“大跃进”,新建工厂55家,支出高达361.6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62.2%。“二五”时期,支出407.8万元。1963~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与“三五”时期,支出分别为123.8万元、204.7万元。1970年起,取消地方工业企业支出科目,将其分解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科技三项费用、“五小”企业投资4个项目。
  二、基本建设支出
  第四、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分别支出59万元与15万元。“六五”时期,支出182万元,主要有鲤城宾馆五号楼及政协办公楼基建36万元,罗溪、马甲、河市镇镇址建设及文化娱乐场所建设50万元,鲤城宾馆餐厅基建43万元。“七五”时期,支出398.3万元,主要用于解决党校、贤銮大厦、鲤城宾馆综合楼、法院法庭、司法局办公楼以及机关干部职工住房建设。1991~1992年,支出剧增,计达1208.2万元,着重投资漳泉铁路等。
  三、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1976年,增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五五”、“六五”时期,分别支出309.5万元、73.7万元。“七五”时期,支出834.6万元,主要有投资成洲工业区建设306.5万元,增拨企业生产发展资金108万元等。1991年,支出649.9万元。1992年,增至909.6万元,比增40%。
  四、简易建筑费
  1979年,增设此项科目,当年支出1万元,其后渐增。“六五”、“七五”时期,分别为62.5万元、313.5万元。1991~1992年,计252.6万元,用于商业网点及市场建设。
  五、科技三项费用
  第四至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分别支出156.6万元、55.4万元、88.2万元、58.3万元。1991年后增长明显,1992年达54.5万元。
  六、流动资金
  国家预算增拨国营企业的定额流动资金,第四至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支出呈下降趋势,分别为228.5万元、218.5万元、141万元。“七五”时期与1991年没有支出。1992年支出20万元,用于增补商业企业流动资金。
  七、城市维护费
  1952年,支出16.8万元。“一五”、“二五”时期,分别为15.1万元、50.3万元。1963~1965年增长较快,计102.6万元。“三五”时期有所回落,降为92.5万元。
  “四五”至“六五”时期,支出增长迅速,分别达到238.3万元、508.6万元、1127.2万元。“七五”时期,降为466.8万元。1991~1992年,又有明显增加,计达775.6万元。
  八、“五小”企业补助支出
  “四五”、“五五”时期,“五小”企业补助分别支出44.5万元、74万元。1982年,大幅度上升,计71万元。1983年,该科目取消。
  九、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支出
  (一)农林水基本建设资金
  解放后,建设江海堤防、围垦、引水治涝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重点项目有溪墘引水工程、金鸡南渠引水工程、山美灌区北渠工程、晋江下游防洪堤工程,以及城东围垦等。1952~1972年,计支出621.6万元。
  1973年起,还支出一些扶持农业机械化资金。1973~1978年,“农业学大寨”期间,除了每年安排农机事业人员经费(1978年达到9.1万元)外,还帮助市农机管理局在东海公社东霞大队兴建1座建筑面积达6584平方米的农机化培训学校。其间计支出732.4万元。改革开放后,农林水基本建设资金投入较多,1979~1988年计支出2588.3万元。1989年,又以区财政支农资金为“龙头”,带动乡、镇、村集体和农户,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发展农机化服务,农林水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大幅度增长,1989~1992年共支出3402.1万元。
  (二)扶持农村集体经济
  五六十年代,市财政做了些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工作。1959年,安排国家投资人民公社扶助穷队资金1.88万元。越年,拨款18.8万元支援抗旱防洪,并集中投资水产捕捞大队62万元,清源农场14.2万元,以及畜牧场、水产养殖场等32.0万元,支援建立轻工业生产资料及副食品生产资料基地。1961年,财政对公社无偿投资23万元,帮助36个大队解决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1963年,全市接受无偿投资的生产队47个,接受长期贷款的生产队196个。
  (三)建立“三合一”生产基地
  1978~1982年,市财政局配合市农业局在郊区8个公社建立一批“茶果牧三合一”生产基地,其中包括43个大天马场和216个小天马场。5年中,财政先后投放支农资金81.4万元,拨借支农周转金9万元,加上社队自筹资金,使这些基地场获得较快的发展。至1982年,固定资产价值达2672.6万元,比投资前的1977年1169万元增长128.6%,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四)果林商品基地建设
  1984年,在城东乡的桥南至仁公岭的福厦公路两侧造林种果,实行“谁种谁有,责任到户,包种包管,允许继承”的政策。财政资金重点解决苗木,群众出资4.5万元,投工4.6万个工日。1985~1988年,继续在东海、北峰、河市、双阳建设果林商品基地,重点发展优质龙眼品种。1986年,国家计委、农业部把鲤城区列入全国重点优质龙眼商品生产基地,并下达三级配套投资建立龙泉果品加工厂,共投资220万元(其中中央115万元、省57万元、区48万元)。1984~1988年,为建设果林商品生产基地,区(市)财政共投入86万元,计种植龙眼2.5万亩,经验收成活1.8万亩。
  (五)建立农业发展基金
  1988年,鲤城区开始筹集农业发展基金。1989年,区政府颁发《关于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的决定》,在省政府规定的县级农业发展基金5条征集渠道的基础上,调整扩展为区、乡两级8条渠道,使农业发展基金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至1992年,共安排和筹集预算内外农业发展基金1297万元,其中,区本级963万元,乡镇级148万元,省、市补助186万元。根据城郊型农村经济特点,农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实施“菜篮子”工程和副食品基地建设,以及造林种果,培植财源,开发山地资源,基本上做到当年投入、当年发挥效益。
  (六)农业高科技综合开发
  资金投入采取以群众集资为主,国家投入为辅的办法。1991年,省专项拨款120万元,区财政先后安排农业发展基金142万元作为综合开发的启动资金。至1992年,着重从龙眼种植、网箱养鱼、推广饲养丽佳鸭等三方面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七)支农周转金借用
  1977年,市对部分财政支农资金开始改无偿为有偿使用办法。1977~1991年,15年间支农周转金累计借用2126.2万元,扶持289个单位,到期应回收累计1676.4万元,实际回收1640.8万元,回收率达97.9%。1991年底,区本级管理使用的支农周转金基金计271.6万元。1992年,借出支农周转金1003.5万元,着重扶持乡镇企业、农村多种经营等,应收回690万元,实际回收638万元,回收率达92.5%。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