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侨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91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侨汇
分类号:
F830.73
页数:
2
页码:
490-491
摘要:
本文主要内容介绍了泉州地区在侨汇方面的发展历程。文章指出,清朝末年泉州的侨汇年均约100万元。在中华民国初期,侨汇主要由水客和侨批局承办,后来中行泉州支行开始办理侨汇款的汇兑调拨业务,并通过香港交通银行及其他代理商行办理南洋侨汇。同时,侨批局仍承办大量的汇款业务。民国时期,侨汇量逐年增加,其中泉州侨汇在厦门沦陷后成为闽南地区的承转中心,泉州侨汇量大幅增长。
关键词:
鲤城区
金融
侨汇
内容
清朝末年,泉州侨汇年均约100万元。
中华民国初期,侨汇由水客和侨批局承办。民国5年(1916年)以后,泉州中国银行开办侨汇款的汇兑调拨业务,通过香港交通银行及其他代理商行办理南洋侨汇。大量汇款仍由侨批局承办。民国19年汇入泉州的华侨汇款约2500万元。
民国23年以后,中央银行、福建省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均办理华侨汇兑业务。当年侨汇量为1696万元。民国26年4月,中行泉州支行成立侨汇组,承顶合昌信局牌照,增办侨信款的直接派送业务。当年侨汇量为1451.3万元。
厦门沦陷后,泉州成为闽南侨汇承转中心,侨汇开始从外洋直接汇人泉州。民国27年泉州侨汇达3581.1万元法币,民国28年1.2亿元法币,民国29年2.8亿元法币,民国30年3.7亿元法币。民国30年12月至民国34年7月,侨汇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汇复通,由于国内恶性通货膨胀,华侨汇款改为美元、金银或实物。
1949年10月,中行泉州支行成为全地区管理侨汇、外汇的专业银行,推行原币汇款办法,解付侨汇原币存单(1951年4月停办)。1950年,签发美汇存单320万元,港汇1640万元。1950年11月后,推行人民币汇款办法。1953~1955年,中行泉州支行办理清偿解放前华侨的存汇款,共给付人民币84.4万元。1954年,全地区侨汇折美元2415万元,其中中行泉州支行直接收汇占6.2%,泉州侨批信局收汇占8.4%。1966年,全地区侨汇折美元2304万元,其中中行泉州支行直接收汇占20.9%,侨批业收汇局收汇占21.0%。1970年后,中行泉州支行与港澳及海外联行代理行建立直接通汇关系,收汇比重逐年上升。1976年1月起,市区、石狮、永春等收汇局的收汇业务由中行泉州支行以金泉华名义接办,业务量下降,1978年海外收汇局收汇比例占7.8%,中行泉州支行收汇比例占56.9%。1982年5月以后,国内联行转委地区解付的侨汇均改用原币划归中行泉州分行解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华侨投资和捐赠国内的钱物逐年增加,但国家允许华侨“以物代汇”、“以钞代汇”及居民存入外币,侨汇结汇成人民币的数量不多,1992年仅175万元。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