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货币流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9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货币流通
分类号: F822.2
页数: 3
页码: 478-481
摘要: 本文主要内容介绍了中国泉州地区在历史上的货币流通情况,包括唐、五代、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不同时段的货币形式、流通情况和发行变化。涵盖了铜钱、银锭、银币、纸钞、银元、铜币等多种货币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以及政府发行的各类钞票和银行票据的变迁。描述了货币由传统的铜钱逐渐过渡到银币、纸币和现代人民币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泉州地区货币流通的多样性和变迁过程。
关键词: 鲤城区 货币 流通

内容

唐、五代及北宋,泉州通用铜钱。唐朝有五铢钱、“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五代十国有“唐国通宝”、“开元通宝”、“永隆通宝”。北宋有以历代皇帝年号命名的如“太平”等20多种年号钱。
  南宋,银锭作为称量货币开始流通,与铜钱并行使用。建炎元年至咸淳八年(1127~1272年),流通的有以历代皇帝年号命名的如“建炎”等近20种年号钱。金朝的“大定通宝”、“正隆通宝”也流入泉州。日本的“宽永”、“元丰”等,安南(越南)的“景兴”、“景盛”等,高丽(朝鲜)的“常平”、“朝鲜”等,共有几十种铜钱流入。
  元代,以钞为主,铜钱为辅,并行流通。铜钱有“至正通宝”、“至大通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发行“至元通行宝钞”。延祐(1314~1320年)以后,禁用铜钱,只行纸钞。至正年间(13411368年)复铸铜钱。
  明初,沿用元钞,与“洪武通宝”并用。洪武八年(1375年),造“大明通行宝钞”,分一百文至一贯共6种。洪武二十二年,造小钞,自十文至五十文,以后宝钞逐渐贬值。正统元年(1436年),市面交易不用钞票,专行铜钱,纳税时钱钞各半缴纳。明朝中叶,外国银币在市区流通,最早的是西班牙银币。嘉靖元年(1522年)停用宝钞。明末,银两作为货币流通,交易收付,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钱币有以历代皇帝年号命名的如“洪武”等近10种年号钱,此外尚有其他钱币。崇祯年间(1628~1644年)大量使用铜钱。
  清代,通行钱币,混用纹银。钱币有以历代皇帝帝号命名的如“顺治”等10种帝号钱。此外尚有其他钱币。顺治八年至十八年(1651~1661年),发行贯钞。乾隆初,蕃银普遍使用。嘉庆十七年(1812年),平银每两兑制钱一千一百文。道光后,银元趋于统一,陆续流人的有荷兰、西班牙、墨西哥、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10多种银元,泉州人称番银、洋银、大洋。咸丰、同治间(1851~1874年),官方发行“户部官票”(银票)和“大清宝钞”(钱票),合称为钞票。同治以后,银锭渐为银元取代。光绪十三年(1887年),试铸银币。光绪二十二年后,陆续使用,有“光绪元宝”、“大清银币”、“宣统元宝”。光绪三十年后,始用铜元,有“光绪元宝”、“大清铜币”、“宣统元宝”等。
  宣统年间(1909~1911年),大清银行福州分行发行兑换票,又称台伏票,分为银两票(1~200两5种)、银元票(1~100元5种)两种,统称大洋票。又有小洋票,分为1元至10元等5种。
  民国初期,市面交易混用银元、银角、铜元和铜钱。民国3年(1914年),以袁世凯头像银元为国币,同时使用银元票。民国5年起,中国银行和中南银行的兑换券与银元混合使用。民国14年后,银元逐渐代替铜钱。
  民国22年,废两改元,停用银锭,概用银元,以铸有孙中山半身侧面肖像的银元为正式国币,但其他银元同样流通。泉州流通的银元多达10余种。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中南银行、中国实业银行、通商等发行的纸币均可兑换银元。民国24年11月以后,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4家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明令禁止银币、铜币流通。法币面额有1元、5元、10元及1角、2角、5角等6种。民国25年,晋江县各银行法币流通额600万元,其中中央银行占28.3%,中国银行占21.7%,中国农民银行占16.7%,福建省银行占16.7%,交通银行占13.3%。民国26年,法币面额扩大到50元、100元、500元。
  民国29年以后,法币面额不断增大,滥印滥发,丧失信用,为商民拒用。民国31年,中央银行发行关金券。至民国37年,关金券滥发,面额日增,币值日贬,如同废纸。同年8月,取消法币,通行金圆券,不到10个月,发行额增加65万倍,金融崩溃,银元、银角、铜元等旧币恢复流通。民国38年7月,改用银圆券,未及流通,泉州解放。
  泉州刚解放,市面交易以银元、银角、铜元、黄金、港币、美钞混杂流通,金融市场混乱。1949年9月15日,福建省第五专员公署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金圆券为非法货币,禁止流通,对银元、铜元、外币实行管制,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挂牌收兑,人民币占领流通领域。人民币票面值为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万元、5万元共12种。银行以金圆券10万元比人民币1元的比值收兑金圆券。
  1955年3月,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票面值为1元、2元、3元、5元、10元5种主币和1分、2分、5分、1角、2角、5角6种辅币。以旧人民币1万元比新版人民币1元的比值收兑,5月10日旧人民币停止流通。195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1分、2分、5分铝镁合金辅币。1962年4月,发行第三套人民币。1980年4月,中国银行发行外汇兑换券,面额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7种,与人民币等值。1980年、1981年、1983年、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1角、2角、5角铜币和1元铜镍合金币。1987年4月,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增加50元、100元两种,与第三套人民币同时流通使用。1991年起,发行1角铝镁合金币、5角铜锌合金币、1元钢芯镀镍硬币。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