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引导与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9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引导与服务
分类号: F752.857
页数: 3
页码: 467-46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泉州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外贸外经管理的情况。在唐代,外贸体制主要以朝贡贸易为主,而五代时期以及宋、元、明等朝代开始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在清朝时期,由于闭关政策的影响,泉州的对外贸易中断。解放后,泉州市对外贸易由国家统一计划进行管理,后来逐步实现了市场化的管理。对外资企业、外加工装配、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出口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管理和服务。
关键词: 鲤城区 引导 服务

内容

一、对外贸易引导服务
  北宋,在执行市舶管理的同时,也重视为外商服务,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元符二年(1099年),根据朝廷规定,凡外商船舶在海上遭风浪袭击损坏,或因海事舶主失踪,当地政府应全力抢救,并登录其所载的全部货物,如舶主遇难或因故身亡,允许其子女亲属将货物收回;外商在华经商贸易所得,允许他们自由处理,也允许他们的子孙合法继承。明清禁海,为外贸服务工作被削弱。明永乐三年(1405年),恢复泉州市舶司后,组织牙行验货,并代外商报官、介绍买卖。清代至民国期间,泉州港衰落,对外贸易变成以私商为主,基本上没有对外商进行引导和服务。
  泉州市解放初,由于社会商品生产落后,泉州市可供出口的商品非常有限。为发展对外贸易,1959年,泉州市外贸采购站把服务对外贸易的工作重点放在扶持出口商品生产方面,以促进出口商品的生产和收购。扶持服务生产形式,在60年代以物资扶持服务为主,并着手建立工业品出口生产专厂(专车间);在70~80年代,除继续以物资扶持服务农副产品生产外,又帮助贷款,解决工农业出口生产资金不足问题,并向联办企业发展。
  (一)物资扶持服务
  1960年起,泉州市外贸采购站根据国家政策的规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贫乏的实际,以化肥、粮食、布票以及其他工业品票等,奖售给从事生产出口农副产品的农民。1965年,由于工业品供应充足,取消工业品票奖售,其他物资奖售未曾间断(后于1985年停止奖售)。1973年,扶持沿海地区社队制造捕虾船4艘(合计动力555马力),供售木材430立方米。1981~1984年,除实行物资奖售农民出口商品生产和交售外,又拨出化肥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其中1981年发给罗溪、马甲化肥15吨,用以发展茶叶生产。
  (二》贷款扶持服务
  农村生产贷款1973年起,泉州市外贸采购站开始协助农村社队向银行统一贷款、统一归还,以扶持农村出口商品生产。贷款利息由外贸部门补贴,还贷从出口商品交售款中扣还。当年,贷给双阳农场1万元,用以发展香茅草生产。1987年,又协助北峰食品厂、五金厂向银行,分别贷款2万和12万元。
  城区工业生产贷款1974年起,泉州市外贸采购站开始帮助城区工业企业向银行贷款,利息由受贷企业承担,按期归还。1974年和1976年,泉州文化体育用品厂贷款两次,共18.1万元。1976~1977年,泉州源和堂蜜饯厂、蚊香厂分别贷款26.4万元和7万元。1979年,泉州罐头厂、第二塑料厂、锦砖厂、木器厂、第一皮革厂、综合食品厂和制鞋厂等贷款7笔,总金额82万元。1980~1983年,续贷和新贷的单位有泉州蚊香厂、竹编厂、塑料工艺厂、罐头厂、制鞋厂、满堂红皮塑厂和鞋厂、江南井尾皮塑厂、泉州手帕厂、源和堂蜜饯厂、华侨塑料厂等11家,贷款总金额172.5万元。
  外汇贷款1979年,泉州市外贸采购站根据出口生产厂家需要进口生产材料和设备的实际,联系中国银行泉州支行办理外汇贷款。当年,泉州罐头厂办理贷款2笔36.4万美元,进口汽车1辆、普通钢材90吨、不锈钢材10吨、封罐机设备1套;泉州华侨塑料厂贷款进口特殊钢材10吨。1980年,泉州皮革厂贷款9万美元,进口意大利剥皮机1台;泉州文化体育用品厂贷款6.5万美元,进口意大利木楦机1台;泉州罐头厂贷款6.2万美元,进口日产立式电瓶叉车5辆,真空封罐机1台。1985年,泉州羽绒服装厂贷款20万美元,进口西装生产设备1套。
  (三)建立出口基地服务
  1960年,泉州市外贸采购站着手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先后帮助泉州市源和堂蜜饯厂、皮革厂、味精厂和工艺美术公司的木刻车间,按照国外(境外)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为外贸提供出口商品。在60~80年代,这些出口生产厂(车间)除泉州味精厂外,其他各厂和工艺公司木刻车间供应出口量均占该厂(车间)总产量70%~80%,成为鲤城区外贸出口生产的基地厂(车间)。
  (四)外贸部门联办生产企业服务出口
  1982年,泉州市外贸部门开始向生产企业投资,组成工农贸合资联营企业(不改变合资双方原来的隶属关系),并参与生产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至1988年,鲤城区先后与有关单位联办的企业有泉州时装针织厂、鲤中陶瓷厂、安息陶瓷厂、清源风景区陶瓷厂、开元美术陶瓷厂、临江陶瓷厂、城口陶瓷工艺厂、城东脱胎工艺厂、服装玩艺厂、北峰食用菌厂10家(其中由福建省纺织品进出口分公司投资1家),总投资130.9万元,平均每年提供出口商品价值1400多万元。
  二、外资引进服务
  改革开放伊始,百业待兴。泉州以引进外资生产性项目为主,对发展经济、方便人民生产生活的经营性项目也积极办理,其中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的项目占有一定比例。泉州市成立外商投资咨询公司,以做好港澳同胞宣传工作为重点,通过侨办、侨联、商会、中国旅行社等涉外单位,邀请外商回乡实地考察,认真介绍投资环境、具体项目情况,做好审批手续和服务工作。引资合作注意发挥泉州轻工业、手工业传统技术优势,创办涤纶花、板式家具、包袋、劳保手套等一批“三资”企业。
  1986年,国务院提出“要把外商投资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统一计划之内”。翌年,成立区引进外资工作领导小组,由计委、经委、农委、外经贸委、银行等16个单位组成。尔后,设立外商投资项目库,编印鲤城区投资指南。在贯彻执行上级政府鼓励外商投资政策中,鲤城区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了“侨台外一起上、大中小(项目)都欢迎”和“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房”的引资工作方针,采取涉外经济部门联合办公、实行“一条龙”服务、简化审批手续,为外商投资提供咨询、进行洽谈、代拟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章程,以及代办理、领取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等措施。并在资金调剂、减免税、退税、照顾亲属就业等方面主动协办,给予方便,维护外商投资利益。1988年起,在做好“请进来”即热情邀请外商来鲤城考察、洽谈投资工作的同时,加强“走出去”的工作,涉外经济部门和各乡(镇)、街道每年均多次有组织、有目的派人出境招商。在改善硬环境方面,鲤城区及时总结鲤中和临江街道办事处率先建设工业小区,方便外商办厂的经验,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建设工业大楼、工业小区以“筑巢引凤”。自建区起至当年底,全区建成标准化工业厂房20万平方米,“三资”企业开业投产时间大大缩短。1989年,经向上级积极争取,鲤城区获得享受沿海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受益地域面积24平方公里;为配合马甲仰恩工程建设的琯马公路拓宽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动工投建。
  1989年,鼓励外商投资与资源开发和成片土地开发结合起来。1990年7月,省政府批准设立马甲引进优良畜牧品种试验区,试验范围为乌潭水库8000多亩水面和周围3.75平方公里山地,同时配套7条优惠政策;为接受仰恩工程辐射,开始着手建设远郊5万亩龙眼基地。同年,为了解决“三资”企业人才需求,成立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技术管理服务站,当年有70多名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受聘“三资”企业。同时区外经委又举办涉外职高班。1988年5月,区政府制定和实施《关于简化利用外资项目审批程序的通知》,强化“一条龙”服务;成立区联合审批领导组,并将100万美元以下投资的生产性项目委托区外经贸委直接审批。1992年,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确定路、水、电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省道306线鲤城路段、浮桥繁荣大道开工建设;省道305线潘山建路段改造进行前期工作,完成江南水厂一期工程建设、动工兴建万安工业区水厂和浮桥水厂。
  三、来料加工装配服务
  1979年,泉州市进出口办公室即组建泉州市对外加工装配公司接受客商咨询、协调双方利益。80年代起,对外加工装配公司提供服务的项目主要是参与对双方条件的鉴别,合同签约的鉴证,工缴费标准的审核,发生纠纷的仲裁,进出口原材料或设备的审核,并协助办理资产保险和报关手续等。19881992年,为改进服务工作,公司配合加工装配企业的主管部门和涉外经济部门,开展“办好一件实事、理顺一个关系、攻破一个难题”的活动。由于改进服务工作,一般来料加工合同当天办理、当天批准,海关手册从办理合同后两三天内即可办成,出口单证当天办理当天衔接外运排载,效率大大提高,受到外商的好评。
  四、外派劳务人员服务
  1984年,成立泉州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公司根据外商对劳务人员的需求组织招聘、考核、录用、调配和协助办理担保书,并帮助教育劳务人员遵重当地的法律和劳动纪律。同时做好外派劳务人员的家属工作,帮助安顿生活,解除外派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在外服务。
  1986~1988年,泉州市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积极与集美航海专科学校联系培训海员的工作,取得校方的支持,先后协助培训海员106名,并取得合格证书。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