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分类号: F752.857
页数: 2
页码: 463-46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泉州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机构演变。在唐朝时期,泉州市设立了“参军事四”的机构,直接管理海上贸易和使者。到了宋、元、明、清等朝代,泉州市陆续设立了市舶司、海关等机构,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征收税款等事务。然而,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压力影响下,泉州的关口失去了自主性,贸易往来变得不平等。解放初期,泉州市的关口关闭,贸易业务由福建省外贸领导机关管理。改革开放后,泉州市成立了外贸局和进出口办公室,随后更名为进出口办公室和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随着行政体制的变革,鲤城区成立了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并设立了相关部门和经营机构,负责地面对外贸易业务。
关键词: 鲤城区 管理机构 泉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内容

唐时于州治衙设“参军事四,掌出使导赞”(陈懋仁《泉南杂志》),直接管理海上往来的使者和商人。五代时,泉州城区置榷利院主管市舶,并设置海路都指挥使,管理和维护航道安全。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成立福建提举市舶司(因设在泉州,习惯称为泉州市舶司),负责“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的管理工作。元承宋制,设市舶司进行管理。明代前期,福建市舶司仍设在泉州,至成化八年(1087年)才迁往福州。泉州地区对外贸易接受市舶司监督,由牙行验货并代报官。
  清初,废除市舶司,改设海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泉州设立海关分关,并于今鲤城区地域设法石分卡,负责“海船越省贸易及贩往外洋者出人官司征税”(参阅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二十三“榷征”)。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府城进口货物关税改由福建巡抚委托兴泉道泉州府征收。乾隆三年(1738年)后,改由镇闽将军辖办,并在泉州德济门外与法石设两个口馆,对船只往来进行征解。
  民国时期,泉州对外贸易业务也由闽海区秀江南兴报关行管理。但在外国帝国主义垄断资本集团的压力下,从清末至民国时期,泉州的关口已失去往时的自主性,所谓报关也流于形式,外船泊港无权检查,对外贸易往来是不平等的。泉州也成为外国帝国主义国家倾销剩余商品、进行经济掠夺的地区之一。
  解放初,泉州市处于海防前线,关口关闭。在50~70年代初,泉州市所需进出口贸易均由福建省外贸领导机关下达计划并进行管理。1977年12月,成立泉州市外贸局,负责泉州市对外贸易的领导与管理工作。改革开放后,国务院批准福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979年7月,成立泉州市进出口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管理泉州市对外经济贸易活动。1980年9月,泉州市进出口领导小组改称为泉州市人民政府进出口办公室,职能未变。1984年5月,进出口办公室又更名为泉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行政体制的变革,1986年1月,原泉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更名为鲤城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县级市外贸公司划归地级市外贸公司所属,更名泉州市城区外贸公司,负责鲤城区地面对外贸易业务。1992年,区外经贸委内部职能机构设进出口管理科、外资引进科、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科、政策研究室;下辖经营机构有泉州市区对外加工装配公司、泉州市区外商投资企业咨询服务公司、泉州市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泉州市区物资贸易信托公司、泉州市区外资企业物资供应服务公司、福建省新兴贸易公司泉州分公司。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