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引进外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8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引进外资
分类号: F752.67
页数: 5
页码: 455-459
摘要: 本文主要内容介绍了泉州自唐宋以来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与外资引进发展历程。从古至今,泉州一直是一个与外国经济紧密联系的地区。唐宋时期已有华侨在异国投资经商,并有外国商人在城区经商谋利并定居的情况。明清时期受到锁国政策的抑制,但清末民国初,泉州市旅外华侨开始将国外资金转回家乡投资。20世纪50-70年代,泉州市华侨回国投资参与祖国经济建设。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后,泉州市积极利用侨胞、台胞、港澳同胞众多的优势,吸引海外实业家回乡投资,开展引进外资工作。从1980年代开始,泉州引进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港澳台工商界人士参观考察,组织考察团和商展团出境招商,以及引进了一些外商投资项目。文章还具体列举了一些外商投资在泉州的具体案例,涵盖了建筑、食品加工、酒店、房地产、轻工业、金属制品等多个领域。这些外商投资项目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泉州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创新。
关键词: 鲤城区 引进外资 经济

内容

唐宋以来,泉州城区与世界各国已有经济往来。有的华侨在异国投资经商谋生,而成为当地富商。一些外国商人也在城区经商谋利,并定居下来,繁衍后代,使泉州城区成为中外人民友好相处的地区。著名的有宋时阿拉伯人蒲开宗(蒲寿庚之父)由广州迁居泉州城内经商,后成巨富。这种传统在明清锁国政策下受到抑制。清末民国初,泉州市旅外华侨抱着振兴中华的宏愿,纷纷将国外资金转回家乡投资,开办商业、房地产业、农垦业、金融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额数相当可观(详见《华侨》卷)。
  50~70年代,泉州市华侨回国投资参加祖国经济建设,由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统一安排投资项目。
  1979年起,泉州市根据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利用侨胞、台胞、港澳同胞众多的优势,一方面通过各级侨联会、台联会、工商联合会的工作关系和中国银行、中国旅行社、国际旅行社的业务往来,发动归侨、侨眷,争取海外实业家回乡投资,创办事业;另一方面,利用各条渠道、各种方式加强与海外沟通联系,邀请海外、境外“三胞”企业家返乡观光、考察、座谈,组织考察团、商展团出境招商。同时,根据上级制定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投向引导,建立一套工作制度,为“三胞”投资参与泉州市经济建设服务。1980年6月,港商林积锁代表香港嘉华贸易公司,率先与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合资创办泉州人造花厂有限公司,总投资50万元(合资双方各占50%),合资期限15年,生产涤纶花系列产品,为泉州市也是本省首家中外合资企业。至1983年,境外企业家回乡投资尚属试探阶段,全区批准合资、合作企业共5家,合同利用外资132.1万美元。其中,1981年,菲律宾友谊汽车公司投资2.5万美元与泉州金属加工装配公司举办泉州鲤城货运服务部,为全市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1983年,台胞刘居通冒着台湾当局以“资匪罪”禁止台商到大陆投资之风险,从菲律宾经香港辗转来泉,投资7.5万美元,创办全市第一家台胞合资企业泉州通兴企业有限公司。
  1984年,泉州市及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广泛宣传对外开放政策,打开吸引利用外资工作新局面。上半年,先后两次邀请港澳台工商界知名人士50多人座谈和参观,增强外商投资的信心。下半年,批办泉州天泉电冰箱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80万美元)、泉州华丰贸易有限公司、泉州旅游服务中心,其中华丰贸易公司为泉州市第一家外商投资贸易性企业。1985年,批准成立外商合资合作企业25家,注册资本总额1365万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821万美元,投资规模开始向中大型发展,投资额在35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有15家。至1985年底,全区累计批办“三资”(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43家,投资总额8118.6万美元,其中外资1436.4万美元。
  1986年初,完成行政区调整,原中方为国营、大集体(第二轻工业系统)性质的“三资”企业划归泉州市管理计17家,中方属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三资”企业22家仍归区管,合同外资额716万美元。中共鲤城区委、鲤城区政府迅速确定“打基础、增实力”重组鲤城经济的战略决策,把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突破口。当年批办建德鲤达里机械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使利用外资规模恢复到设区以前上千万美元的水平。劳工手套、针织时装、包袋等产品出口竞销能力加强,泉州手套厂有限公司等5家出口型企业全年创汇275.4万美元。1987年,在致力营造外商投资小气候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引导,成立外商投资领导小组,全年批办“三资”企业11家,合同外资总额527.7万美元,比1986年增长144.8%。外资投向在政策引导下进一步趋向合理,生产性项目比重达到九成,创汇580万美元,比1986年增加1.1倍。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利润986万元,职工总数4120人,比1986年增长94.8%
  1988年起,鲤城区出现第二个外商投资热潮,并在若干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1988年6月,福建旭电机有限公司批准成立。同年,祖籍鲤城区马甲泰籍华人吴庆星继独资建设仰恩大学后,又合资创办协昌(泉州)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土地综合开发企业泉州运通兴业有限公司宣告成立,鲤城区利用外资出现综合开发、连片开发、规模开发的新势头。当年批办台资企业8家,为历年之冠,台资引进开始走上新的台阶。1989年,尽管受到春夏之交政治风波的影响,引进外资工作仍然持续稳定发展,出现注册1000万美元的豪盛(福建)有限公司、300万美元以上的鲤跃石材等一批大项目。福建省第一个连片开发项目成洲工业区(420亩)和王宫台资企业小区(100亩)建设布局展开,成效明显。吸引利用台资成绩显著,全年合同利用台资1309万美元,占全年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2/3。年初批办的鲤跃石材投入近200万美元,11月产品已销日本;协昌(泉州)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增资80万美元。当年批办34家“三资”企业,有22家开业投产。
  1990~1991年,吸引利用外资继续稳步发展,共批准成立“三资”企业74家,合同利用外资5137万美元;外资投向梯度发展,远郊山区罗溪、马甲、河市利用资源优势创办生产包袋、手套、针织、草席、良畜五个项目。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极大地激发外商投资热情,鲤城区进一步解放思想,及时抓住机遇,推动吸引利用外资超常规发展。印尼金光集团、菲律宾生力集团、马来西亚大马集团以及香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财团和有实力有影响的客商或侨领,先后来鲤城考察。同年,大马集团独资3000万美元开发东海滨城一期项目被批准;仰恩系列工程中和昌房地产开发、食品加工、羽绒加工、科技研究4个配套项目建立;投资总额分别为5800万元、7800万元的2个旧城改造、大型商场项目立项。豪盛(福建)有限公司经省体改委批准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并着手A、B股各3000万元的发行,开拓利用外资新渠道。当年批准举办“三资”企业90家,投资总额59741万元(含增资5176万元),合同利用外资8802万美元(接近相当于前12年的总和),其中外商独资投资额4903.6万元,占58.5%。项目平均利用外资93万美元,比1991年增长54.4%。至1992年,全区“三资”企业累计批准301家,投资总额121319万元,合同利用外资19289万美元,其中合资企业194家、合作企业37家、独资企业68家,投资者来自香港、台湾、东南亚、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建区以后至1992年,项目平均利用外资72.2万美元,为建区以前2.2倍。鲤城区“三资”企业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1992年,“三资”企业工业产值5.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24.4%;出口销售5471万元,历年累计达17052万元,产品远销港澳台、东南亚、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缴纳税金累计7675万元。
  积极吸收利用外资,使鲤城区涌现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先进、效益良好的工商企业和农业企业,加快鲤城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同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鲤城区“三资”企业开始朝“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方向发展。
  仰恩系列工程为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农业综合开发系列工程,始建于1987年3月,至1992年已投入资金3亿多元,建设项目5个。其中,仰恩大学投资近7000多万元,占地202亩,建筑总面积11万平方米,1989年主体工程完工,当年10月向国内招生,设动物科学、土木建筑、英语、机械工程4个专业,至1992年已毕业250人。协昌(泉州)发展有限公司生产配合饲料,年产20万吨;丽佳(泉州)良畜有限公司、金昌(福建)良畜有限公司,为世界规模最大、孵化设备最先进、鸭舍建筑最高档的种鸭场,引进祖代丽佳种鸭,年产父母代种苗500万羽,商品代鸭苗3500万羽;昌林(福建)食品有限公司,为畜禽屠宰、加工、保鲜、羽绒成品制作企业。另外还建立1000亩果林场,种植龙眼2万多株。为了促进仰恩系列工程建设的发展和提高其辐射作用,1990年省政府决定建立马甲引进优良畜牧品种试验区,并赋予若干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1991年省批准成立马甲高科技农业综合开发区。
  豪盛(福建)有限公司 1989年3月创办,1990年11月投产,总投资1115万美元。引进意大利程控自动生产流水线,生产规模为年产200~300万平方米高级挂釉墙地砖。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均达欧美标准,1992年获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华精品”称号,远销美国、独联体、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印尼、缅甸、西萨摩亚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92年产值5843万元。
  泉州运通兴业有限公司 系由香港运通世纪集团有限公司与泉州市城市综合开发公司合资组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于1988年9月成立,注册资本1800万元人民币,中方出资40%,港方出资60%。开发成洲工业区300亩、泉秀花园住宅小区120亩。1992年底,成洲工业公司建成工业厂房2.1万平方米,并转让土地108亩,共引进企业25家,其生产规模年产值3.8亿元,员工5000余人。商住房建成2.1万平方米,公司总销售额5270万元,盈利857万元。
  泉州远太企业开发有限公司 前身为1988年12月创办的泉州威利企业发展公司,1992年4月更为今名,经营年限由30年延长至50年。公司成立后,主要经营房地产业。至1992年,在建工程有2万平方米,已投资1.5亿元。开发主要项目有:王宫企业小区(100亩)、泉州远太大酒店。
  泉州丰登制鞋有限公司 中外合资企业,1988年10月成立,注册资本150万元,引进整套运动鞋生产流水线。主要产品匹克牌真皮运动鞋,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男子篮球队选为专用鞋。1990年正式投产,当年产量14万双。1992年产量40万双,产值3829万元,出口创汇250万美元。公司在全国各地设有150个销售网点。
  福建省泉州市建德鲤达里机械有限公司 台商独资企业,1986年12月创办,注册资本1200万美元。主要生产轮式装载机ZL系列等机械产品及零部件、模具、金属日用制品,其双涡液压变距器先后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和省优产品。1987年公司被省外经贸委授以先进技术企业。1992年产值1250万元,纳税123万元。
  泉州市手套厂有限公司 中外合资企业,1985年2月创办,注册资本250万元人民币。主要产品有各式劳保手套、劳动服装。1988年起,先后被评为国家轻工系统和外经贸系统先进企业、福建省文明企业、海关信得过企业。1992年产值5000万元,产品外销18个国家和地区。
  泉州兴华轻工企业有限公司 1987年3月,由中中外三方合资兴办。注册资金300万元人民币,生产旅游用品、皮塑制品及服装。1992年产值2300万元,主要产品包袋产量20多万打,出口创汇180万美元。公司为省先进乡镇企业,曾获中国外商投资协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称号。
  泉州市永成兴五金文具制品有限公司 外商独资企业,1989年6月创办,注册资本300万港元,1991年增资150万港元。主要产品为订书钉、纸箱、纸盒,批量出口经营。1990年投产,1992年销售额为469万元。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