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批发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批发市场
分类号: F762.1
页数: 2
页码: 424-4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批发市场在唐代以后成为主要粮食集散地,元代出现以经营粮食批发业务为主的商业组织行郊。明末至清康熙年间,台湾成为泉州粮食供应的重要基地。解放后,人民政府组建国营贸易公司参与粮食收购、调运,实行统购统销政策。80年代以后,粮食产销体制发生根本变化,多渠道经营成为趋势。
关键词: 鲤城区 粮油市场 批发市场

内容

唐代以后,由于粮食的匮缺,各省输入福建的商品以粮食为大宗,而且多仰赖于海船运输。鲤城区有通海之便而成为主要粮食集散地,泉州商人将茶叶、麻布、蔗糖、染料、海货等土特产运到江浙、湖广等粮食产区交换粮食,弥补粮食供应的不足。元代出现以经营粮食批发业务为主的商业组织行郊。至明代,由于国内大市场的逐步形成,湖、广、江、浙等地粮食源源不断供应泉州地区,本地农民往往放弃传统的水稻种植,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甘蔗,生产蔗糖到外省换回粮食,促进农业商品化的发展。明末至清康熙年间,台湾得到开发,逐步成为泉州粮食供应的重要基地。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区内仅从事鲤台贸易的鹿港郊即有商行46家。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输入泉州的面粉主要来自美国,传统的粮食经营受到冲击。
  民国时期,新型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和先进的交通工具的使用给粮食运销贸易带来巨大的变革。民国3年(1914年),泉州商人获准由上海报关纳税,直接开运泉州起卸。粮食商人可以直接从粮食产地购进商品,降低成本,扩大贸易规模。民国22年,国民党政府进行棉麦借款,美国小麦等物资充斥泉州市场,并削价销售,一时泉州粮食商行倒闭者颇多,市场萧条。民国27年厦门沦陷后,泉州成为闽南粮食贸易中心。不久,日军封锁海路,海运断绝,米价暴涨,粮荒严重。解放前夕,国民党滥发纸币,通货恶性膨胀,官僚资本家乘机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解放后,人民政府即组建国营贸易公司,参与粮食收购、调运,迅速平抑粮价,保证居民口粮供应,稳定社会秩序。1952年7月,贸易公司成立粮食公司,经营粮油批发业务。1953年12月,实行粮食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粮食批发业务由国营粮食机构统一管理,以高度集中的管理办法解决粮食产供销矛盾。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粮食的产销体制发生根本变化,以统购、统销为主的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83年,开始改革储粮经营体制,实行多渠道经营,粮食部门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供销合作社也积极参与经营,个体商贩从事粮食经营日益增多。1984年9月,成立泉州市粮食局粮油供应公司和泉州市粮食局粮油贸易公司。至1992年,全区粮油贸易保持多渠道经营,购销顺畅。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
泉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