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粮油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6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粮油市场
分类号:
F762.1
页数:
17
页码:
424-4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粮油市场的发展历程,从唐代至今,阐述了粮食的来源与流通,以及不同时期的管理政策和变革,反映了城市粮食贸易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
鲤城区
粮油经营
粮油市场
内容
第一节 批发市场
唐代以后,由于粮食的匮缺,各省输入福建的商品以粮食为大宗,而且多仰赖于海船运输。鲤城区有通海之便而成为主要粮食集散地,泉州商人将茶叶、麻布、蔗糖、染料、海货等土特产运到江浙、湖广等粮食产区交换粮食,弥补粮食供应的不足。元代出现以经营粮食批发业务为主的商业组织行郊。至明代,由于国内大市场的逐步形成,湖、广、江、浙等地粮食源源不断供应泉州地区,本地农民往往放弃传统的水稻种植,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甘蔗,生产蔗糖到外省换回粮食,促进农业商品化的发展。明末至清康熙年间,台湾得到开发,逐步成为泉州粮食供应的重要基地。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区内仅从事鲤台贸易的鹿港郊即有商行46家。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输入泉州的面粉主要来自美国,传统的粮食经营受到冲击。
民国时期,新型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和先进的交通工具的使用给粮食运销贸易带来巨大的变革。民国3年(1914年),泉州商人获准由上海报关纳税,直接开运泉州起卸。粮食商人可以直接从粮食产地购进商品,降低成本,扩大贸易规模。民国22年,国民党政府进行棉麦借款,美国小麦等物资充斥泉州市场,并削价销售,一时泉州粮食商行倒闭者颇多,市场萧条。民国27年厦门沦陷后,泉州成为闽南粮食贸易中心。不久,日军封锁海路,海运断绝,米价暴涨,粮荒严重。解放前夕,国民党滥发纸币,通货恶性膨胀,官僚资本家乘机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解放后,人民政府即组建国营贸易公司,参与粮食收购、调运,迅速平抑粮价,保证居民口粮供应,稳定社会秩序。1952年7月,贸易公司成立粮食公司,经营粮油批发业务。1953年12月,实行粮食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粮食批发业务由国营粮食机构统一管理,以高度集中的管理办法解决粮食产供销矛盾。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粮食的产销体制发生根本变化,以统购、统销为主的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83年,开始改革储粮经营体制,实行多渠道经营,粮食部门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供销合作社也积极参与经营,个体商贩从事粮食经营日益增多。1984年9月,成立泉州市粮食局粮油供应公司和泉州市粮食局粮油贸易公司。至1992年,全区粮油贸易保持多渠道经营,购销顺畅。
第二节 零售网点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贽族人林静林在南门本家门首卖米营生。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浮桥人李法文在挖角街开设粮杂店劳芳成号。民国时期,泉州的米店(摊)、粮杂铺遍布城乡各处,一般在150家左右,最高达200多家,主要集中在南门米埔、各菜市场、东西南北四城门口和人口稠密的地方。大部分是夫妻小米店,资本很小,小米摊只有1~2担米而已。
解放后,不少米店(摊)、粮杂铺继续经营。1950年,社会逐步安定,新开商号84家。1951~1952年,又新增54家。1953年11月实行统购统销后,1954年初全市确定代销店198户,10月整顿组合成为48个联合代销店,归市粮食公司管理。1955年合并为25个代销店,另外成立东门、水门2个国营粮油零售店。1956年2月,25个粮食代销店和8个油脂门市部转为国营粮店。1958年,粮店合并为17个,另外成立2个妇女店(由妇女组成)和1个黄忠店(由老年人组成),同时建立西街粮店门市部和后渚军供粮店。1959~1963年,撤销浮桥第二粮店,在华侨大学内设专供师生粮油的华大粮店。1964年,泉州市南区粮站有新桥、紫江、土门等8个粮店;北区粮店有花巷、钟楼、西街等9个粮店;浮桥粮站有浮桥、新东路、东边3个粮店;潘山粮站有潘山粮店;城东粮站有城东和乌屿2个粮店;东海粮站有中芸、临海和后渚3个粮店。共26家。
1983年,粮油实行多渠道经营,集体、个体粮店大量出现。至1992年底,全区国营粮店39家,集体、个体粮店遍及城乡。
第三节 集市市场
民国以前,粮油余缺通过集市交易调剂。参予集市贸易的除粮油摊贩外,尚有自产自销的农民。粮市上有牙人代交易双方过秤过量,收取手续费。交易的粮油品种以稻谷、大米为主,其次是蕃薯、大豆、豆饼、生油等。
1953年后,加强粮贸市场管理,只允许农民在完成统购任务后在市场进行粮食余缺调剂,不准私营粮商买卖。1957年,禁止农民在市场买卖,但民间小宗粮食交易仍在暗中进行。
1961年,开放粮食市场,当年市场销售粮食为43.3万公斤,约占国家供应量的1.5%,极大缓解了居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农村粮食余缺也得到调剂。1961年下半年至1962年上半年,粮食上市量为220万公斤。1963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粮食市场重新关闭,禁止粮油上市买卖。“文化大革命”期间连农民在市场进行粮食余缺的调剂也被作为“资本主义”产物进行批判。
1979年,拨乱反正以后农村集市贸易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和补充的地位重新受到肯定,粮食集市重新开放,粮油上市量逐年增多。1980~1990年,集贸市场的粮食成交量平均每年420万公斤,油脂210万公斤。1991年,粮油集市贸易活跃,粮源充裕,特别是国家粮油第二次价格改革后,粮价稳定,粮食成交量猛增至1104.9万公斤,油脂374.4万公斤。1992年4月,全省第二次调整粮油购销价格;10月,全面改革粮油购销体制,粮油价格随行就市,全面实行市场调节,粮食成交量达1370.6万公斤,油脂491.2万公斤。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