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技术指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5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技术指导
分类号: F812.45
页数: 1
页码: 4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供销合作社通过技术指导,协助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包括生产技术培训、互相交流生产经验、组织示范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 鲤城区 扶持生产 技术指导

内容

1965年,市社多种经营办公室成立后,配合农业局、林业局深入社队调查研究生产项目,协助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同时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有关生产技术,互相交流生产经验,回乡后作为生产骨干,并向其他农民传授。发展龙舌兰麻生产受种苗不足限制,生产人员即向东海公社后亭大队传授剖株育苗技术,帮助引进机械加工生产,随后组织北峰、东海公社农民数十人参观学习,扩大龙舌兰麻生产。同期,土产公司为扶持本地区茶叶、草席生产,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组织罗溪、江南公社有关生产队到南安县金陶学习席草栽培与织席技术;另一方面从安溪县聘请5名茶师分驻河市、马甲、罗溪公社,指导当地茶叶生产与制茶加工,并在每年春茶收获期组织茶叶包揉技术培训,安溪县茶师工资由扶持生产资金支付。1966年起,全市草席、茶叶年年增产。至1976年,社会产量分别比10年前增长8倍和15倍,获得良好效益。
  1978年,在发展名优特产时,市社组织果农分批到莆田华亭学习龙眼疏花疏果技术和消灭椿蟓方法,并聘请老果农10多名深入龙眼场作技术指导。随后又配合林业局成立全省最早的龙眼学会,开展龙眼生产大小年差异的技术研究并用以指导实践。1979年,蘑菇生产在泉州市郊推开以后,农资公司与果品食杂公司联手组织菇农技术培训。1980~1981年,先后培训菇农2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00多份赠给农民。生产人员亦多次深入生产现场巡回指导,推动蘑菇生产的发展。1981年,蘑菇栽培面积达13万平方米,农民增加收入100多万元。1984年,推行蘑菇二次发酵时,马甲社组织技术讲座,传授新技术,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30%。1987年,引进金针菇、凤尾菇菌种后,供销合作社组织示范,传授栽培技术。1988年,鲤城区金针菇产量约100吨,农民纯收益数十万元。1992年,蘑菇、金针菇、凤尾菇、草菇等仍为农副生产的骨干品种。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南安县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