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生活资料供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4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生活资料供应
分类号:
F307.5
页数:
4
页码:
408-4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供销合作社在生活资料供应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自成立以来,它们组织了食杂用品、布匹、针织品、日用工业品和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以满足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供销合作社不断完善其供应品种和服务,以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鲤城区
业务经营
生活资料
内容
民国时期,消费合作社设门市部,供应社员生活必需品,其中紧缺的煤油、火柴、肥皂、棉布等凭证供应。
1952年,供销社供应生活资料包括食用杂品类、针纺织品、日用工业品、燃料四大类,除供应人民生活需要外,还承担驻军的供应任务。1955年,基层社受华侨物资供应公司的委托,设立专柜负责当地侨需物资供应。50~70年代,部分重要生活资料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凭证或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生产发展,物资丰富,逐步取消票证供应。1985年,生活资料全部放开,个体商贩参与经营,网点遍布城乡,农民就近购买,十分方便。1992年,供销社生活资料供应品种由1952年的1000多种增至6000多种,供应金额由42万元增至1343万元,增长30.98倍。
一、食杂用品
1955年,市社粮食、油料、食品业务移出后,主要经营茶叶、干鲜果、干鲜菜、水产品、糖烟酒、调味品以及糖果糕点等食杂用品。1959年,糖、卷烟列为凭票供应,其中白砂糖、乙级以上卷烟列为侨供商品。1961年,农村出现水肿和妇女闭经疾病,黄酒、桂圆干列为病需商品,实行特需供应(至1962年疾病消失后停止),另把高档瓶酒列为侨供商品供应。1962年,根据上级指示开办自营业务,按照“有赚有赔,微利经营”原则,允许参与完成统购、派购任务后的花生、大豆、猪肉等商品实行议购议销,至1965年停止。1964年,水产局成立,水产品经营业务移交水产部门经营。60~70年代,供应量随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提高而逐渐增加,仅糖烟酒类平均增长1.5倍。1980~1983年,因社会物资渐次丰足,市场随意可以买到所需生活物资,国家逐步放开管理,卷烟票随之取消,侨供和军供亦先后停止。有的基层社设立货栈,参与完成统派购后的粮油商品实行议购议销,调剂余缺。1989年,农村取消食糖定量,此后粮油、食杂和茶果商品全部开放,由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经营,多条流通渠道供应。1952~1992年,供销社茶果、食杂商品供应不断扩大,期末供应品种约1000多种。
二、布匹、针织类
1952年,组织纺织品、针织品供应农民,有棉布、汗衫背心、棉毛衫裤、卫生衫裤、毛巾等约300个品种。1954年,棉布列入统购统销,实行凭票供应。
1960年,针织品中的毛巾、汗衫背心、棉毛衫裤、卫生衫裤都凭布票供应(后于1965年取消收票)。1960~1961年,棉布先后列为农副产品奖售和侨汇供应物资。此后供应量逐步增加,以1962年与1960年比较,棉布供应增长54%,三种主要针织品增长8.6%。1963年,组织化纤布(包括涤棉混纺布、棉花化纤布)供应农村,当年销售850米。60~70年代,随着针纺织品生产的发展,农村供应逐年增多。1981年,棉布供应达62.2万米,为1952年1.29万米的48倍;主要针织品达13.5万件,为1952年0.47万件的28.6倍;化纤布(包括混纺布)供应30.9万米。1981~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民开始购买成衣,呢绒绸缎也成为农民衣着用料,供销合作社即时组织供应。1981年供应成衣6.47万件,1984年供应呢绒、绸缎5625米。1985年,取消棉布供应票,市场放开,允许多种经济成份经营,农民取便就近购买,供销合作社布匹、针织品经营逐年下降。1992年,全区供销合作社经营布匹、针织品近千个品种。
三、日用工业品
1952年,供销合作社组织农民所需的日用工业品供应。50年代,供应品种主要有保温瓶、胶鞋、火柴、时钟、肥皂、铁锁等小百货和文化用品与五交类的元钉、铁丝,日杂类的铁锅、瓷器等。60年代,由于农民生活的改善而增加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以及洗衣粉、塑料鞋等的供应。70年代,随着电力供应向农村普及,灯泡销售量迅速增长。1979年销售灯泡4.95万个,比1970年4845个增长10倍。农村生产体制变革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1982年起,基层社组织家用电器、皮鞋等供应农民。1986~1992年,全区供销合作社日用工业品经营品种日渐扩大,期末经营品种约3000种,但单项经营量受多渠道市场竞争影响日益减少。
四、燃料、建材类
燃料供应 50年代起,供销合作社组织木柴、木炭供应城镇居民。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供应木柴9.22万吨、木炭1.96万吨。1958年,开辟平价煤炭和柴油供应,当年销售煤炭1250公斤、柴油150公斤。60~70年代,随着以煤炭为燃料的推广和农业机械的发展,煤炭、柴油供应量与日俱增,木柴、木炭供应量随之锐减。以70年代与60年代比较,供应煤炭1.62万吨,增长2.8倍;柴油5543吨,增长14倍。80年代中期,取消农村平价煤供应,加上计划外煤、油冲击,基层社销售量下降,煤炭不再供应;木柴和木炭受封山育林影响,物稀价昂,降幅最烈。1992年,全区供销合作社经营柴油195吨、木柴64吨、木炭39吨。
建材供应 1982年,供销合作社为满足农村建房需要,增加建材供应,当年销售玻璃527平方米、水泥23吨。1983年,销售量猛增,供应玻璃3339平方米、水泥288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倍和11.5倍。1984年后,受多种经济成份和多条流通渠道的冲击,销售量逐年下降,全区供销合作社停止建材经营。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