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分类号: F307.5
页数: 4
页码: 405-4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自成立以来,它们组织了肥料、农药、农药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以支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供销合作社不断完善其供应品种和服务,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关键词: 鲤城区 业务经营 农业生产

内容

自供销合作社成立起,即把组织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作为重要经营业务,帮助发展农业生产。50~60年代,供应品种有肥料、农药与农药械、中小农(渔)具。70年代起,又增加农膜。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化肥供应量的增加,销售额由1952年40万元增至1978年426万元,增幅近10倍。1983年,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各家各户均投资于生产,尤其是化肥购买量迅速增加。1992年,供应金额636万元,比1978年增长49.3%。
  一、肥料
  1952年,基层供销合作社供应肥料有化肥、商品杂肥(饼肥、骨粉、农盐等),其中以化肥为骨干品种,当年供应硫酸铵162吨。1954年,化肥实行计划供应,原则是“优先供应国营农场、农业社、互助组,适当照顾贫苦缺肥的单干户”。1954~1956年,新增硝酸铵、硝酸铵钙、硝酸钙、氯化铵和尿素等化肥新品种,化肥供应量逐年增多。1958年,全市化肥销售1013吨,为1952年的6.3倍。商品杂肥供应逐年下降。1963年,又扩大钾肥、磷肥(钙镁磷)供应,为缺磷缺钾农田增产创造条件。“文化大革命”中,泉州合成氨厂建成投产,结束泉州市无化肥生产厂家的历史,化肥供应不断扩大。1971年,供应量增至5320吨,为1952年的32.8倍。1971~1977年,先后增加硝酸钠、石灰氮、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酸钾、复合肥等新肥种,供销合作社化肥供应达19个品种。为便于计划安排,市社执行省农资公司制定的“化肥折算标准表”,按实物含氮量折算为标准氮作为安排供应的依据。1978年,全市化肥供应量接近万吨,为1952年59倍。
  1979年,农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化肥供应迅速增长。1981年,为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体制变革,供销合作社实行“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供应办法,并积极组织货源供应农民。1984年,开始简化计划安排,改变以往按季度下达计划为全年一次性分配,凭票分期供应,方便农民购肥。1985年,化肥市场管理放松,有的部门和集体、个体商贩参与经营,出现假劣化肥坑害农民。1986年,泉州市政府决定化肥、农药由供销合作社归口经营,恢复化肥市场管理。1989年1月起,执行《关于化肥、农药、农膜专营的决定》,鲤城区联社组织宣传贯彻,区农资公司和各基层社化肥供应实行数量、品种、价格、质量和供应时间“五公开”,并接受政府和农民的监督。1990年,国务院号召科技兴农,区农资公司等部门创办“庄稼医院”,接受农民科技咨询,指导农民科学用肥,优化化肥施用,节约农业成本。1992年,满江红、北峰、城东、东海、河市、罗溪、马甲共有供肥点22个,当年全系统化肥供应总量9945吨,为1952年的61.4倍。
  二、农药 农药械
  50年代初,供销合作社组织化学农药供应,并宣传药治除害。1955年,市社与农业局联合提出农药供应计划,纳入供销合作社系统调拨供应(时农药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统购包销),品种有“六六六”粉、滴滴涕、赛力散、硫酸铜,药械为手摇喷雾器、喷粉器,并向农民宣传药物防治抗灾。当时为防敌人投毒破坏,农药供应需经乡政府出具证明,当年农药供应23吨。1956年,贯彻“防重于治”方针,各基层社加强与农技站配合组织虫情测报并作防治技术指导,农药供应增至31吨。1959年,农药列入计委计划管理,供销社安排供应,是年销售54吨。1963年,泉州市遭受旱灾,晚稻病虫害并发,市社把抗旱灭虫列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大力组织农药供应,品种增加“六六六”成药、“DDT”成药、敌百虫等,当年销售增至134吨。此后为防突发性灾害,供销社承担农药储备任务,储备额保持一年需求量。60~70年代,农药供应日益增长。至1977年,销售量已达588吨,为1955年的25.6倍。
  1979年,开始推行高效低毒的杀虫脒、托布津、稻瘟净、杀螟双、叶蝉散、多菌灵、除草醚、除草剂等新农药,药械供应主要是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552丙型压缩式喷雾器、0.55型单管喷雾器、丰收10型喷雾器等。1981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家各户注重农作物除虫灭病,纷纷购农药、农药械备用,销售量增长。1982年,农药供应量达756吨,比1977年增长三成;农药喷雾器4518架,比1979年增长五成余。1983年,推广高效低残毒的有机氮和有机磷农药(如甲胺磷、1605单粉等),并逐渐淘汰有机氯类农药(如“六六六”粉、滴滴涕等),使农作物残留毒下降。1984年,农药市场开放,经营单位可直接与生产厂家签订合同,按合同供货,各种经济实体参与农药经营,有的掺杂使假鱼目混珠,损害农民利益。1986年4月,泉州市政府规定农药由供销合作社归口经营,其他部门或个人不得插手,严禁经纪人牵线挂钩从中渔利。是年,区农资公司推广使用国产“丁草胺”除草剂取代进口的杀虫丹,为国家节约外汇。1989年,区政府决定农药经营由供销合作社农资部门专营。1990年,在开展科技兴农中,区农资公司和满江红、北峰、东海、马甲等基层社“庄稼医院”、农资科技咨询服务站、配药站接受农民咨询治理农作物病虫害并开方配药、指导喷施,节约农药使用。1992年,全区供销合作社农药销售280吨,农药械销售807架(其中喷雾器453架、喷粉器354架),分别比1982年下降62.96%和82.14%,不仅节约生产成本,而且减轻环境污染。
  三、中小农具农用塑料薄膜
  中小农具供应 1952年,基层供销合作社组织中小农具供应,品种有竹、木、铁、棕(麻)四大类约近百个品种,常规供应的有谷笼、竹篮、畚箕、竹笠、竹扁挑、粗桶、谷桶、秧桶、喷漏桶、吊戽桶、大小靴、水车、锄头柄、棕衣、棕索、麻绳、麻布、锄头、锄锥、洋镐、镰刀、犁头、犁壁等,当年销售2万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小农具销售日增。1958年“大跃进”中,中小农具销售增至17万件,为1952年的8.5倍。人民公社化后,农具破损率高,销售量迅速增长。1959年,销售28万件,比上年增长64%。1963年,学雷锋活动时,有的基层社组织职工带农具下乡,实行“边卖边修,修售结合”,并协助生产队建立农具管理保养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帮助农民维修农具工作中断。19661976年,中小农具销售由37万件增至108万件,10年中增长约2倍。1977年,市社对生产农具的毛竹材料实行价格倒挂供应(每支毛竹调进价2.6元,供应手工业社生产农具用竹每支1.2元),亏损额由供销合作社垫付。1978年,全市因毛竹价格倒挂亏损9.99万元,当年中小农具销售达118万件。1981年,基层社组织塑料桶、畚箕、斗篮、戽桶、吊桶等10多种供应,节约木材和毛竹。1982年后,中小农具多渠道经营,虽然价格略高,但质量较好,有些农民开始转向市场购买,供销合作社供应只起到抑制市价作用,销售逐年下降。1986年,全区供销合作社供应量仅39万件。1992年,又降为3万件,比1982年80万件下降96.3%。
  农膜供应 70年代初,农业部门推广薄膜育秧,以增温、保水、保肥并促秧苗生长。供销合作社配合组织农膜供应,随后逐步推开。1979年,供应量为23吨,1982年增至28吨。当时基层社设胶粘胶补维修点,为农民补修农膜,节约生产成本。1989年1月,农膜由供销合作社专营,销售比较稳定。1992年,全区农膜供应13吨,比1982年减少15吨,下降53.6%。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机构

泉州市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