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药品 医疗器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2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药品 医疗器械
分类号: F763
页数: 2
页码: 386-387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泉州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药品进出口贸易、中草药经营、国家计划调拨等方面都有详细描述,展现了药品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还介绍了医疗器械的经营情况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药品 医疗器械 泉州市

内容

一、药品
  古时泉州已有中草药经营。唐宋间,曾有药品进出口贸易。明清时期,府城内祖传秘制的中成药秋水轩百草神、五疳肥儿丸、老范志神曲、保婴堂疳糕、老源兴秋石丹、保和堂白塔疔膏等,曾销往省内外和南洋群岛,也向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购进冬虫、川芎、当归、田七、党参、天麻、白芍、杜仲、生地等,由海外进口犀角、珍珠、玳瑁、樟脑等。清末民国初,出现西药店,货源向外地采购或由国外进口。部分中药材也销往外地(包括台湾和南洋群岛),有大黄、姜黄等10多种及药茶神曲和茶饼。民国25年(1936年),城区有中药业商店90家,年营业额63万元;西药业商店37家,年营业额25万元。
  1954~1955年,国营泉州医药房建立药材收购站和批发、零售网点,收购地产药材(中草药、中成药)和外地药物,安排供应市场。1956年起,重要中西药材和滋补药物高丽参、人参等纳入国家计划,外地药物由省医药站统一采调,邵武站(1958年后改由厦门站)按计划调拨,计划内供应不足时经批准自行采购。华侨带回的药材由医药公司统一收购,纳入计划安排。
  1958年,市医药公司组建泉州制药厂,生产西药,并扩大医药的收购、批发。1959年,开发中草药新品种,建立药材生产基地。1960年,在承天寺举办泉州市药材收购展览馆,指导农民采集、交售,当年收购中草药材192种129吨,总值5.8万元,向外地采购中西药材总金额41万元,占计划调进额的40.7%,组织紫苏、淡竹、栀子仁(壳)、半枝莲、白茅花等20多种地产中草药从厦门出口。1956~1960年,总销售额1747.7万元(批发1417万元,零售330.7万元)。
  国家暂时经济困难时期,中草药种植、采集下降。1961~1965年,药材购进比前5年下降23.3%。“文化大革命”初,计划外采购受阻。1969年,恢复计划外采购,但增幅不大。
  1971~1980年,全市药材购进总额5561.9万元,销售总额7233.2万元,均为前10年的2倍,零售额1109.2万元,为前10年的1.7倍。
  1981~1985年,中草药收购额380.6万元,比前5年下降66.6%。1986年,开放药材市场,允许药农自产自销,长途贩运,出现地区间中草药材交流,外流量50%,外地也流入当归、党参等20多种,年收购量100多吨。1986~1990年,药材购进总额7275.4万元,比前5年增长1倍以上,其中中草药收购1261.1万元,比前5年增长2.3倍。同时在新城区增设10个经营点,广辟洋参、鹿茸、高丽参丸、人参蜂王浆等10多个品类的滋补、抗衰老、延年益寿的药品供应市场。与20多个省(市、自治区)178个医药单位有贸易关系,并组织中草药、中成药与台湾交流,供应出口。1981~1990年,销售额增至15139.5万元,比前10年增长1倍,其中零售3298.5万元。1992年,泉州市医药公司经营6大类4829个品种(其中中药2991个,西药1838个)。1991~1992年,药材购进4328万元,销售4816万元,比前5年的平均值增长2成。
  二、医疗器械
  民国时期,泉州城区的西药铺兼营医疗器械,货源由省外批进。1954年,国营医药公司制定医疗器械经营必备目录,常备经营品种600多种,罕用器械、仪表、仪器由医疗单位委托代购。50~60年代,医疗器械经营与日俱增。1965年,有800多种,为解放前夕的4倍。“文化大革命”中购销停滞,1978年后恢复发展。1979年,全市医疗器械购进31.3万元。1980年以后,医疗科技发展,医疗器械更新,市医药公司不断扩大经营品种,1990年达1800多个,增长125%,购销总值1623.6万元,比1979年增长1.6倍。1992年,全区医疗器械购进279万元,销售312万元,比前10年的平均值增长0.9倍。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