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业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0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业务
分类号: F618
页数: 3
页码: 361-363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邮局业务发展:从清末的邮件函件收寄到民国时期的包裹寄递和邮政储蓄业务,以及报刊发行和集邮业务的兴起,反映了泉州邮局业务逐步完善和多元化的发展历程,包括函件、包裹、储蓄、汇兑、报刊和集邮等业务的变迁与发展。
关键词: 泉州邮局业务 邮政储蓄 报刊发行

内容

一、邮件收寄
  (一)函件
  早期的民间信件由民信局收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邮局初期,内地和远郊的信件仍由民信局投递。光绪三十一年,邮局开始办理函件收寄,邮路向内地延伸。民国元年(1912年),开办快递邮件业务。民国18年,泉州邮局出口函件业务量达182.58万件。民国35年,泉州国际邮件交换局与香港、新加坡、吕宋、怡保、槟榔屿、巴达维亚、吉隆坡及西贡交换邮件。民国36年7月,撤销国际邮件交换局。民国38年,办理的函件有国内、国际两大类。国内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贸易契、新闻图纸、商务传单、挂号、双挂号,国际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国际小包、保价信函、箱匣业务等。寄递方式有陆运、水运和航空。
  解放后,泉州邮电支局(所)由3个发展到1960年的15个,办理的函件种类和出口数量不断增加。1986年9月,开办国内特快专递。1987年3月,开办国际特快邮件。1990年,鲤城区人均邮寄信函达10.3件,为1949年的14.7倍。1992年,鲤城区出口函件725.7万件,人均14.3件。函件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挂号邮件、特种挂号信函、有声信函、国内国际航空邮件、保价信函、邮政快件、特快专递以及代发广告等。
  (二)包裹
  早期的包裹业务由民信局兼办。邮局设立后,逐步受理包裹寄递。民国15年7月,设立包裹匣金局,办理国内外包裹寄递,代收货价包裹。
  1951年,泉州麻袋厂、南侨化学工业社和141家个体工商业与邮电局订立代销合同,包裹业务急剧上升,出口包裹由1950年的3114件上升到13750件。至1953年,开办托购、代购、代理、代收货价包裹、收寄国际小包邮件和航空包裹等业务,出口包裹2.1万件。1960~1962年,进口包裹年均3.18万件。1981年,泉州市出口包裹10.2万件,个体户和专业户交寄的商品包裹占62.6%。80年代起,社会上集体、个体联运站参与竞争,市邮电局发挥运能和直投的优势,到各乡(镇)企业揽收业务,设流动收寄点,包裹业务急剧上升。1985年出口包裹8.6万件,1990年12.4万件,1992年11.9万件。种类有民用普通包裹、快递小包、特快小包、保价包裹、航空包裹、商品包裹。
  二、邮政储汇
  (一)储蓄
  民国10年1月,泉州邮电局开办邮政储金业务,主要吸收公教人员的小额存款,银元1元就可开户。同年12月,开办节约建国储蓄券业务。民国30年11月起,开办小额储金,每户存款以国币1000元为限。民国31年1月,邮储分设;7月,成立泉州储汇办事处,办理10种储金业务,同时经营抵押放款。民国33年,办理特种通知储金和乡镇公益储金业务。抗战胜利后,撤销泉州储汇办事处,储汇业务又归邮政局办理,至民国38年9月停办。
  1950年1月,恢复办理存簿储金和定期储金业务。1951年6月,金融业务划归中国银行,邮政储金业务停办。1986年4月起,邮电机构分期分批恢复办理邮政储蓄业务。当年5月,新门街邮电支局试办邮政活期储蓄、零存整取、整存整取、定期储蓄等业务;6月,增办邮政兑付汇票款转入储蓄存款业务;10月,开办活期储蓄异地存取业务,与国内26个省、区、市的79个城市94个储蓄点联网。至1990年12月,邮政储蓄种类有活期储蓄、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异地存取、汇款转储和代兑国库券等业务。鲤城区域内有储蓄所6处,储户15.3万户(含市直,下同),年末收储余额747.8万元。1992年,有储蓄所7处,储户12.6万户,年末收储余额2510.5万元。
  (二)汇兑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泉州邮局开办邮政汇兑业务,分甲、乙两类,泉州邮局和泉州城内支局均办理甲类业务。宣统三年(1911年),邮局汇兑业务停办。民国元年,恢复办理汇兑业务。民国10年,泉州邮局列为甲类汇票局。民国24年,开办高额汇票,推广联区邮寄代办所汇票。民国27年,开办定额普通汇票。民国33年,开办电报汇票转汇业务。民国38年7月,试办银元汇兑业务,每张汇票最高限额10元,嗣后限额改为银元20元、30元、50元三种,8月底停办,全年开发汇票3000张。
  解放初期,暂停办理汇兑业务。1950年1月,恢复办理人民币汇兑业务。4月,邮局与泉州通信社签订代付稿费合同,7月起改为稿费券。8~9月,相继开办航空汇票和电话汇票业务。全年开发汇票1.9万张,比1949年增长5.3倍。1951年3月起,汇兑业务改为银行委托代理,以邮局名义对外经营。1953年3月起,汇兑业务改为工商汇款,由银行承办,个人汇款由邮电局办理。1955年1月起,全面实行凭证兑付汇款办法。1959年,普通汇款的最高限额每笔人民币1000元。1964年4月,为防止套取现金,汇款一概收现金,不收票据,每笔最高限额300元。19581965年,年均开发汇票7.02万张,汇费收入14.7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汇兑业务时起时落。
  1978年以后,外向型经济日益发展,邮政汇兑业务增多。1979年,泉州市区开发汇票6.1万张,比1978年增长11%,1980年又比1979年增长18%。1980年9月,恢复办理代收货物邮件和代购货物业务,有关单位之间汇款由邮局承办。1981年6月,每笔汇款限额提高到5000元。1988年起,开办快件汇款业务。1990年,鲤城区开发汇票12.9万张,汇费收入42.3万元,比1978年增长138.9%,为1950年的6.8倍。1992年,汇兑业务有普通汇票和电报汇票两类,全年开发汇票19.1万张,比1979年增加2.1倍,为1950年的10倍。
  三、报刊发行
  征订 民国期间,邮政不办理报刊发行业务,由出版部门自行经营,部分刊物由地方书店销售。1950年4月,全国实行邮发合一,泉州邮政局正式承办报刊发行。年底,报刊发行累计38.8万份。1953年,报刊发行实行定期定额和定期预收制度,配备专职发行员4人。1958年,在机关、团体、学校和部队设立社会报刊发行站93处,发行员393人,发行数达194.9万份,比1950年增长4倍。1960年后,纸张紧张,限制新订户。1961年,削减郊区8个乡镇和市区企事业单位的部分报刊。1966年,泉州市报刊发行494.6万份。“文化大革命”期间,邮路经常阻断,报刊不能及时递送,订户减少。1975年,泉州市社会报刊发行站由1966年的245个减为188个。1977年,报刊发行工作开始步上正轨,发行量逐年增加。1983年,扩大报刊发行,建立21个农村信报站。1985年,增至68个。1992年,全区报刊发行量达2222.1万份。
  零售 1950年4月起,市邮电局开展报刊零售业务。1981年后,除增办零售门市部外,还通过定点零售、流动零售和委托零售的办法出售报刊。1990年,鲤城区零售报刊累计259.8万份,业务收入24.9万元。1992年,鲤城区域内有报刊零售点3个,零售累计300.2万份,业务收入35.9万元。四、集邮
  鲤城区的集邮业务起步晚而发展快。1957年3月,泉州市新门街邮电营业处代销集邮邮票和集邮品。1981年4月,开设新门街集邮门市部。1982年6月,设东街集邮门市部。1983年11月,成立泉州市邮票公司。当年集邮业务收入12.2万元,比上年增长82.1961987年3月,开设南路集邮门市部。后集邮业务收入逐步增加。1992年,收入197.5万元,较1990年的73.5万元增加1.7倍。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