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79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邮政
分类号: F614
页数: 7
页码: 357-363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邮路发展历程详述自清末至当代,包括干线、市区和乡村投递线,设备和业务发展。
关键词: 邮路发展 市区投递 邮政设备

内容

第一节 邮路
  一、干线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后,泉州—福州、泉州—厦门的邮运以海运为主,发往国内外的邮件由轮船运至厦门、福州经转。此后,邮政业务推广至内地,邮件由邮差挑运或委托内河木帆船、小火轮带运。光绪三十年五月,水运邮路由泉州—厦门扩展到晋江安海、莆田涵江、同安、漳州白水营等集镇。光绪三十二年,泉州邮运网络延伸至永春、安溪、惠安、南安、同安、湖头、山头城(今南安诗山)、洛阳桥等,设21个局。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增设泉州—兴化—福州邮线。年末,车船和邮差步班邮路26条,全长1405.5公里。
  民国10年(1921年),泉(州)安(海)公路通车,泉州邮局成立汽车班,用汽车运输邮件。民国20年,增设泉州—石狮、泉州—金井两条邮路,邮差由步班改为半乘汽车半步行投递。民国26年,设水路邮路4条、旱路—水路邮路1条。抗战初期,沿海公路被破坏,泉州北通福州、南至漳州全长326公里的邮线,由30人步行接力传递。抗战胜利后,汽车邮路逐渐恢复。至民国38年秋,泉州通往各地的邮线有:
  泉州—厦门,邮程95公里,逐日班;
  泉州—福州,邮程194公里,委办汽车邮路,逐日班;
  泉州—永春,邮程93公里,汽车代运,逐日班;
  泉州—安溪,邮程62.5公里,隔日班;
  泉州—德化—大田,全程333公里,隔日班;
  泉州—龙溪—海沧,邮程300公里,隔日班(抗日战争后成为闽南的主要邮路干线);
  泉州—洛阳桥,邮程10公里,每日两班,邮差步行挑运;
  泉州—洪濑,邮程26公里,逐日班,邮差挑运;
  泉州—安海,邮程28公里,每日两班,汽车代运;
  晋江—南安,邮程20公里,每日两班,邮差挑运;
  泉州—石狮,邮程20公里,逐日班,邮差挑运;
  泉州—河市,邮程23公里,逐日班,脚夫挑运;
  泉州—东石,邮程23公里,每日两班,汽车停行时,邮件由安海局转;
  泉州—坑田,为通闽南干线,两天到达。
  解放以后,仍沿用旧邮路。经过43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省地(市)间干线邮路、地县间干线邮路、县内干线邮路、农村投递路线和市区投递路线,构成完整的邮路网。
  二、市区投递线
  民国期间,泉州城区人口尚少,投递范围不大,邮件不多。至民国36年,只有10个投递段,以步班为主。
  1950年,泉州市区改为9个投递段,其中3个自行车段。至1952年末,邮递员13人。1957年,增至12个投递段。“文化大革命”初期,泉州市区因武斗割据分成南、北区,投递邮路增至14段,邮路15公里,日投一次。1973年10月,共16个投递段25名投递员,邮路17公里,日投递两次。1985年7月,地、市邮电局合并前,泉州市区划为27个投递段34人投递信报。1987年,随着高楼群和居民住宅群的急剧增多,部分郊区投递范围划入市区。1990年,投递段增至34段,分7个投递片,日投两次,邮程637.4公里。1992年,邮路增至36条,有42名投递员。三、乡村投递线
  民国时期,泉州近郊8个乡,称郊外邮路,邮递员称郊外信差,共4人,分工投递南郊、东涂郊、新门郊、西北郊,邮件肩挑人背,日投1次。
  1950年上半年,泉州乡村邮件投递和市区投递并为1组,以步班为主,日投1次。1954年,市郊8个乡划为3条邮线,由4个乡村邮递员负责信报递送,当天往返,中途建立17个捎转站(即投递点)。1956年,整顿乡村邮路,邮线重新组织,改为双环形联系区及8个乡的邮路44公里,由2个乡村邮递员每日跑递1次。年末,泉州近郊组成8个义务乡邮站(拒洪、笋浯、群石、环山、东涂、仁凤、澄洲、顺霞)。各乡邮站的信报由邮电局乡村邮递员沿途收揽。1966年,农村邮路和投递路线作普遍调整,泉州农村自行车投递邮路7条248公里,步班9条276公里,计524公里。1971年1月,罗溪、马甲、河市、双阳4个农村支局(所)划归泉州市邮电局,设立6条自行车邮线,单程182公里;4条步班邮路,单程78公里。另外还有亦工亦农邮路3条,单程95.4公里。
  河市—新吉,单程49公里,自行车邮运线,沿途9个村;
  河市—阳江,单程30公里,自行车邮运线,沿途6个村;
  河市—庄田,单程5公里,自行车邮运线,沿途3个村;
  马甲—新南,单程41公里,自行车邮运线,沿途7个村:
  马甲—新生,单程22公里,步班,沿途8个村;
  双阳—南山,单程47公里,步班,沿途2个村;
  双阳—朝阳,单程2公里,步班,沿途2个村;
  罗溪—双合,单程47公里,自行车邮运线,沿途7个村;
  罗溪—虹山,单程10公里,自行车邮运线,沿途8个村;
  罗溪—建兴,单程7公里,步班,沿途2个村。
  1978年12月,泉州农村邮路总程为763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单程689公里,步班邮路单程74公里。1989年,农村通邮率达99.82%。至1992年,江南、东海、北峰、浮桥等镇投递路线24条,单程375.3公里,乡村邮递员26人,罗溪、虹山、马甲、河市、双阳、
  城东等乡镇共14条投递路线,乡村邮递员13人,单程为708.5公里,逐日班投递到户。
  第二节 设备
  清末泉州邮局设立时,设备简陋,仅有木质小隔橱、桌子、椅子、木质日戳、天平等。民国30年(1941年),配备1辆自行车作递送工具。民国38年,有信筒6个、信箱42个、投递专用自行车8辆。
  1950年以后,邮政设备逐步配置。1952年,有自行车24辆、信箱25个、信筒6个。1958年,增加邮运汽车2辆和邮政专用自行车19辆,营业柜台有正常的服务设备。1970年,购置摩托车3辆。1980年,增至6辆,同时有投递专用自行车57辆,配备1辆小汽车专送机要文件,增加1.5吨汽车1辆作远郊邮件转趟专用车,进出口邮件由泉州邮政汽车分站的汽车运载。至1985年,增加两吨以下汽车2辆。1986年9月,增加5辆摩托车和1辆丰田牌小汽车运载特快专递邮件。至1986年12月,信箱、信筒共151个。
  1992年末,市区邮电部门的机械设备有邮件传递机1台、包件收寄机7台、函件过戳机5台、电子包裹收寄机7台、电子函件计费机3台、电脑6部、两吨以下汽车12辆、摩托车9辆。
  第三节 业务
  一、邮件收寄
  (一)函件
  早期的民间信件由民信局收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邮局初期,内地和远郊的信件仍由民信局投递。光绪三十一年,邮局开始办理函件收寄,邮路向内地延伸。民国元年(1912年),开办快递邮件业务。民国18年,泉州邮局出口函件业务量达182.58万件。民国35年,泉州国际邮件交换局与香港、新加坡、吕宋、怡保、槟榔屿、巴达维亚、吉隆坡及西贡交换邮件。民国36年7月,撤销国际邮件交换局。民国38年,办理的函件有国内、国际两大类。国内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贸易契、新闻图纸、商务传单、挂号、双挂号,国际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国际小包、保价信函、箱匣业务等。寄递方式有陆运、水运和航空。
  解放后,泉州邮电支局(所)由3个发展到1960年的15个,办理的函件种类和出口数量不断增加。1986年9月,开办国内特快专递。1987年3月,开办国际特快邮件。1990年,鲤城区人均邮寄信函达10.3件,为1949年的14.7倍。1992年,鲤城区出口函件725.7万件,人均14.3件。函件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挂号邮件、特种挂号信函、有声信函、国内国际航空邮件、保价信函、邮政快件、特快专递以及代发广告等。
  (二)包裹
  早期的包裹业务由民信局兼办。邮局设立后,逐步受理包裹寄递。民国15年7月,设立包裹匣金局,办理国内外包裹寄递,代收货价包裹。
  1951年,泉州麻袋厂、南侨化学工业社和141家个体工商业与邮电局订立代销合同,包裹业务急剧上升,出口包裹由1950年的3114件上升到13750件。至1953年,开办托购、代购、代理、代收货价包裹、收寄国际小包邮件和航空包裹等业务,出口包裹2.1万件。1960~1962年,进口包裹年均3.18万件。1981年,泉州市出口包裹10.2万件,个体户和专业户交寄的商品包裹占62.6%。80年代起,社会上集体、个体联运站参与竞争,市邮电局发挥运能和直投的优势,到各乡(镇)企业揽收业务,设流动收寄点,包裹业务急剧上升。1985年出口包裹8.6万件,1990年12.4万件,1992年11.9万件。种类有民用普通包裹、快递小包、特快小包、保价包裹、航空包裹、商品包裹。
  二、邮政储汇
  (一)储蓄
  民国10年1月,泉州邮电局开办邮政储金业务,主要吸收公教人员的小额存款,银元1元就可开户。同年12月,开办节约建国储蓄券业务。民国30年11月起,开办小额储金,每户存款以国币1000元为限。民国31年1月,邮储分设;7月,成立泉州储汇办事处,办理10种储金业务,同时经营抵押放款。民国33年,办理特种通知储金和乡镇公益储金业务。抗战胜利后,撤销泉州储汇办事处,储汇业务又归邮政局办理,至民国38年9月停办。
  1950年1月,恢复办理存簿储金和定期储金业务。1951年6月,金融业务划归中国银行,邮政储金业务停办。1986年4月起,邮电机构分期分批恢复办理邮政储蓄业务。当年5月,新门街邮电支局试办邮政活期储蓄、零存整取、整存整取、定期储蓄等业务;6月,增办邮政兑付汇票款转入储蓄存款业务;10月,开办活期储蓄异地存取业务,与国内26个省、区、市的79个城市94个储蓄点联网。至1990年12月,邮政储蓄种类有活期储蓄、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异地存取、汇款转储和代兑国库券等业务。鲤城区域内有储蓄所6处,储户15.3万户(含市直,下同),年末收储余额747.8万元。1992年,有储蓄所7处,储户12.6万户,年末收储余额2510.5万元。
  (二)汇兑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泉州邮局开办邮政汇兑业务,分甲、乙两类,泉州邮局和泉州城内支局均办理甲类业务。宣统三年(1911年),邮局汇兑业务停办。民国元年,恢复办理汇兑业务。民国10年,泉州邮局列为甲类汇票局。民国24年,开办高额汇票,推广联区邮寄代办所汇票。民国27年,开办定额普通汇票。民国33年,开办电报汇票转汇业务。民国38年7月,试办银元汇兑业务,每张汇票最高限额10元,嗣后限额改为银元20元、30元、50元三种,8月底停办,全年开发汇票3000张。
  解放初期,暂停办理汇兑业务。1950年1月,恢复办理人民币汇兑业务。4月,邮局与泉州通信社签订代付稿费合同,7月起改为稿费券。8~9月,相继开办航空汇票和电话汇票业务。全年开发汇票1.9万张,比1949年增长5.3倍。1951年3月起,汇兑业务改为银行委托代理,以邮局名义对外经营。1953年3月起,汇兑业务改为工商汇款,由银行承办,个人汇款由邮电局办理。1955年1月起,全面实行凭证兑付汇款办法。1959年,普通汇款的最高限额每笔人民币1000元。1964年4月,为防止套取现金,汇款一概收现金,不收票据,每笔最高限额300元。19581965年,年均开发汇票7.02万张,汇费收入14.7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汇兑业务时起时落。
  1978年以后,外向型经济日益发展,邮政汇兑业务增多。1979年,泉州市区开发汇票6.1万张,比1978年增长11%,1980年又比1979年增长18%。1980年9月,恢复办理代收货物邮件和代购货物业务,有关单位之间汇款由邮局承办。1981年6月,每笔汇款限额提高到5000元。1988年起,开办快件汇款业务。1990年,鲤城区开发汇票12.9万张,汇费收入42.3万元,比1978年增长138.9%,为1950年的6.8倍。1992年,汇兑业务有普通汇票和电报汇票两类,全年开发汇票19.1万张,比1979年增加2.1倍,为1950年的10倍。
  三、报刊发行
  征订 民国期间,邮政不办理报刊发行业务,由出版部门自行经营,部分刊物由地方书店销售。1950年4月,全国实行邮发合一,泉州邮政局正式承办报刊发行。年底,报刊发行累计38.8万份。1953年,报刊发行实行定期定额和定期预收制度,配备专职发行员4人。1958年,在机关、团体、学校和部队设立社会报刊发行站93处,发行员393人,发行数达194.9万份,比1950年增长4倍。1960年后,纸张紧张,限制新订户。1961年,削减郊区8个乡镇和市区企事业单位的部分报刊。1966年,泉州市报刊发行494.6万份。“文化大革命”期间,邮路经常阻断,报刊不能及时递送,订户减少。1975年,泉州市社会报刊发行站由1966年的245个减为188个。1977年,报刊发行工作开始步上正轨,发行量逐年增加。1983年,扩大报刊发行,建立21个农村信报站。1985年,增至68个。1992年,全区报刊发行量达2222.1万份。
  零售 1950年4月起,市邮电局开展报刊零售业务。1981年后,除增办零售门市部外,还通过定点零售、流动零售和委托零售的办法出售报刊。1990年,鲤城区零售报刊累计259.8万份,业务收入24.9万元。1992年,鲤城区域内有报刊零售点3个,零售累计300.2万份,业务收入35.9万元。四、集邮
  鲤城区的集邮业务起步晚而发展快。1957年3月,泉州市新门街邮电营业处代销集邮邮票和集邮品。1981年4月,开设新门街集邮门市部。1982年6月,设东街集邮门市部。1983年11月,成立泉州市邮票公司。当年集邮业务收入12.2万元,比上年增长82.1961987年3月,开设南路集邮门市部。后集邮业务收入逐步增加。1992年,收入197.5万元,较1990年的73.5万元增加1.7倍。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