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港航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78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港航管理
分类号: U691+.6
页数: 2
页码: 344-34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港的港口管理、船舶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情况。
关键词: 交通 运输管理 港航管理

内容

一、港口管理
  唐代,后渚港发展为泉州港的主要港口。五代时期,继续发展,设海指挥使管理维护安全。宋元时期,海外交通更加繁荣,为海上运输安全和便利,重视修桥、造塔和营造海运建筑物,后渚港建有石砌的古渡头。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府城东门外浔美村建有1座全国最早的深水码头,俗称无尾桥,长460米。宝祐年间(1253~1258年),在东门外凤屿建成盘光桥(俗称岛屿桥),长400多米。南宋末,执掌市舶司的蒲秀庚在涂门外法石真武殿建望远楼,用以观察海船出人及郡守望祭海神。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洛阳港建有5座石塔,用以祭祀海神及导航。明清时期,屡次海禁,港口逐渐衰废。民国时期,泉州港口无专设管理机构,由海关管理计征关税;货物运输由船务行代理或由商船自揽货源。
  1952年8月,取消船务行,华东海运管理局厦门分局在泉州设立办事处(后改称泉州港务管理局),负责港口建设规划、岸线审核、航道疏浚、站点设置、货物运输、商务事故处理等工作。外国籍船舶进入泉州港,需经主管机关批准,并指派引航员引航,接受检查。交通局和水运企业配合港务部门多次对港区航道、碍航鱼网、水产养殖进行整治,提高水路运输效能和安全。晋江内河由于缺乏全面规划,1963~1977年,筑坝建闸20道,上游只能区段通航。鲤城区河段因建成顺洲路堤和金山水闸,港区码头严重淤浅。80年代后,抛设丁坝,束水归槽。至1992年,航道逐年刷深。
  二、船舶管理
  宋代,外贸商船在后渚港发舶,出发前要向市舶司呈报所载货物名称,商人、船主、船员姓名,船舶大小及载重量,往航地方,有殷实户3人作保,保证不夹带违禁品,市舶司审查后发给公凭;出港时有关官员上船复检,与公凭相符方准启航;放行时,派员随船出港以防舞弊,货船远离港口方可回归。回航时必须回原发舶的港口,听候巡检司派兵监视,防止不征税先交易,然后有关官员上船按公凭检验,防止走私。元代,承袭宋代的管理办法。明代,实行朝贡贸易,规定只通琉球,船1艘,人数不超过150人;贡船进港后,有关官员上船按勘合书(凭证)检验,防止冒贡,并处理贡品及所带货物。清初,对海外贸易船舶的营造、大小、船员数、载重量等作种种限制。雍正五年(1727年)才撤销禁令。鸦片战争后,泉州海商被迫经营国内航线,出现郊行同业公会,大多拥有木帆船或轮船(有的租用外轮),自己管理船务。
  民国时期,船舶所有权的确立、变动和注销登记均无专设机构管理,船民自发成立工会,礼聘地方贤达当会长,遇船运纠葛,会长出面协调。每船由工会发给运货簿,记录配载收入,按收入提取管理费。
  1949年9月,成立晋江县船舶管理委员会,对船舶进行登记,组织支前运输。1952年,华东海运局厦门分局泉州办事处和晋安永内河木帆船联运社成立,颁发航行簿,作运载记录。1954年,泉州港务办事处和航运管理处开始对船舶进行检验、丈量、核载,核定航行区域,发给航行证,有船舶110艘583吨位接受检验发证。1965年,取消旧船名,统一编号,泉州市列30001~30350。随后规定,经营船舶运输的企业,必须办理水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法人税务登记证,船舶的建造、购置、改造、转让、报废,事前均须办理申报手续,凭批准手续向港监机关办航行证,不准一船多证、有证无船或有船无证。航行要有国籍证书、船舶检验证、船员证书、船舶户口籍,才准通行。这些规定沿用至今。
  三、安全管理
  解放后,主管部门对航运安全监督极为重视。泉州港务局辖下各级都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各船舶单位均把安全工作列入管理章程,订出奖惩办法,开展群众性安全教育活动,严格对驾长、船员的技术考评。台风暴雨洪汛来临之前,有关领导深入港口渡头检查,组织疏运货物,督促船舶防洪避风,发现隐患及时排除。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在后渚港和泉州内港建成2座客渡码头。1988年底,第一、第二航运公司船员往集美学习船舶消防、海上救生等技术,加强海上运输安全管理。1992年,区交通局、港航管理站、海运公司等单位整顿水上交通安全,加强船舶的安全措施。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蒲秀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