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陆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77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陆运
分类号: F542
页数: 8
页码: 331-33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的交通运输发展历史,包括人力挑运、轿舆运输、畜力驮运等传统方式,以及后来的非机动车运输和汽车运输。
关键词: 交通 经济发展 陆运

内容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一、人力挑运
  主要用扁担、竹杠肩挑人抬,多数为自己生产、生活和行旅而挑运,也有被政府征用或为取得力资的挑夫。1959年码头实现机械化前,货物装卸搬运全靠人力挑抬,砖瓦业还成立挑挽工会。随着道路开辟,长距离运输为车辆替代,但在未通车辆的山间僻壤,肩挑人抬仍继续延用。
  二、轿舆运输
  轿舆是古老的客运工具,靠人肩抬行走。轿分大轿、小轿、花轿。大轿为官府专用,按官阶配备轿夫;小轿多为绅商、贵妇、华侨、大夫所用;花轿装饰华丽,专事婚嫁迎娶之用。舆比轿结构简单,俗称竹椅轿。民国时期,轿舆业盛行,遍及城乡各集镇,有专门出租轿舆的行铺,还有肩舆职业工会。1950年后,轿舆业为车辆运输所取代。
  三、畜力驮运
  古代驿道常用驴、马、牛等驮运。主要线路有从后渚港经洋墓,从桃花山下坡走灵山东北鹿园至东门。随着道路开辟,驮运逐步改为畜力、人力、车辆运输。
  第二节 非机动车运输
  一、牛马车运输
  泉州古街巷常筑有台阶,车辆运行不便。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提督孙开华为通行方便,特辟平小城隍至新街一段路。民国时期,牛马车逐步兴起,初为木轮,后加汽车轮胎胶皮作衬垫。50年代石油紧张,牛马车广泛使用。1955年,泉州公路桥梁所用木材,就是用牛马车从闽侯运来的。泉州民间运输管理站为解决牛马车运输旅途的困难,专门在土地后设牛马车店(俗称马棚),提供车工食宿和牲口饲料。1958年以后,手推车逐渐发展,牛马车逐渐减少,1975年只剩3辆。改革开放后,为拖拉机运输代替,不复存在。
  二、独轮车运输
  独轮车车架中间起脊,脊下装独轮。初为木制,后改气胎轮,大路小径皆可通行,运输石料下山独具优势。1958年,顺洲石堤建设所用大量石料,都是用独轮车运输的。60年代起,随着公路建设发展,独轮车被其他车辆淘汰,至70年代后期已绝迹。
  三、人力车运输
  人力车又称黄包车,铁木结构,高级的为充气轮胎,软坐垫。普通的车轮为铁架以汽车轮胎胶皮作衬垫,硬坐垫。两者均有活动雨篷,车前两支扶手。专为载客,偶或拉货。民国13年(1924年),泉州商会会长叶修篁和丰州华侨王辟尘创办进化人力车公司,专营出租人力车,后多人相继办起车子店,经营人力车、自行车和轿舆出租。1950年后,为自行车、三轮车取代。
  四、手推车运输
  1950年起,泉州兴起手推车运输,当年有20架。手推车又称板车,钢圈充气轮胎,安装轴承,配车架,载重可达千斤,是短途运输工具,数量逐年发展。1955年有432架,1960年589架,1965年696架,1970年573架。泉州有专门生产钢圈、辐条、花古头的车辆厂,也有专门从事拉板车的运输队和搬运公司。改革开放后,逐渐被机动车运输取代。1985年有292架,1992年只剩80架。
  五、自行车运输
  泉州自行车俗称脚踏车,轻便灵活,可载人,也可运货。民国元年,泉州城首次出现自行车。50年代初,曾是主要运输工具之一。1951年,公安部门开始登记发照,市区成立自行车合作社。以后国产自行车普及千家万户。
  六、三轮车运输
  1951年起,泉州有人用自行车改装为三轮车,当年有32辆,以后逐年增多。1987年有7190辆,1992年发展至8000辆。泉州地区多用边三轮,可载人,也可载货。
  第三节 汽车运输
  一、站点
  民国11年(1922年)6月,泉(州)安(海)公路通车,车站设在桥尾。民国14年后,泉永、泉洛、泉秀、泉河、泉溪、泉官水、泉永德各线相继通车,各营运公司在城区和营运路线的集镇均设有站点,泉安公司在中山南路今侨光电影院,泉洛公司在东门车头,泉秀公司在泉秀路口今区间车站,泉溪公司在新门街(今农械厂),泉永德公司在西街礼拜堂对面(今布厂)。抗战胜利后,石永蚶公司设在今南门百货商店地址,福厦公路公营运输公司车站和修理厂均设在南校场。
  50年代初,各公司仍在原站点经营。1950年7月,福厦公路公营运输公司改组为国营福建省汽车运输公司泉州分公司。至1953年,拥有客货车30辆,员工140人,新建泉州长途客车站,泉州设有区间客车站、长途客车站和货运站,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至70年代末,在晋江地区各县设置11个县(区)级站、27个乡镇站和76个代办站,形成一个以泉州城为中心的运输网络。
  改革开放以后,营运路线扩展到省外,在广东深圳、广州、拱北,江西赣州,浙江宁波和江苏、上海均设有站点。1990年,在泉秀路口新建车站1座,占地74.85亩,可日发250班次。新旧两个车站除承担公司车辆营运停靠外,还接受社会车辆停靠经营。为适应车辆不断增加的需要,还建成联运车站、土地后停靠站和东门停靠站。到1992年,增辟西门、湖心路口、大桥头、宝州路4个临时停车场。
  二、营运
  民国时期,泉安、泉秀、泉溪、泉洛、泉官水等路线,开始时都是由各民办汽车公司向政府承租路权自行修建、自行养护的专营路线。泉州至永春的公路,由民办汽车公司分段承租经营。分段经营,给行旅带来诸多不便。民国20年,11家公司合并成立泉永汽车公司,泉州至永春客运全线贯通。民国22年,福厦路的枫洛、泉洛、泉官水、泉安(水头至小盈岭)、同马、灌角等公司联合组成枫角汽车公司,统一经营枫亭至角美、厦门客运,泉州各县至厦门、漳州可直接通达。民国23年7月,成立福建省汽车管理处,专营干线客运业务,路权收归公有。民国24年春,成立福兴泉车务所。7月,收回枫洛公司路权,泉州至福州可直通客车。翌年4月,收回洛阳至角尾段,在泉州设立福泉厦车务所,经营福厦线客运。抗战期间,奉令破坏公路,战后修复缓慢。民国35年,修通泉州至安海段,恢复营运。泉州至溪美、洪濑、后渚及福厦路的洛阳至水头等线,至民国37年才先后恢复通车。
  解放后,营运路线不断延伸,仍沿用联营办法解决联运问题。1949年11月,泉安、泉官水等10家汽车公司成立福厦公路客运联营委员会,沿线设18站,统一经营福厦线客运业务,泉州组成汽车运输联营处,统一调派个体商车。50年代,泉州至晋江地区各县及福州、厦门、漳州、永安等地已通客运班车。60年代,泉州中旅社已有客车直达深圳、广州,联运业务由福建省运输公司泉州分公司负责。
  1970年11月,泉州市成立统一运输指挥组,在汽车站设立联合运输服务组,与省内外公路站点开办旅客联运,一次购票,分段乘车,运输到底,并开展公路、铁路旅客联运。货物联运逐步实行一次托运、一次开票、一次结算、一票到站、全程负责的办法,并开办公路、铁路、水路货物联合运输业务。1978年,成立泉州客车出租公司,购置小轿车10辆、大客车1辆,为往厦门、汕头、深圳等地的旅客服务及城区出租营运。80年代起,联运业务不断发展。1985年,成立晋江地区客运联营公司。1992年,泉州的客运班车可直达深圳、广州、拱北、赣州、泰顺、宁波、上海等地,货运车可达全国各地。
  三、运输量
  民国时期,客、货运量均由各民营汽车公司自行统计。民国24年,泉安公司全年客运里程96872公里,总收入29万元。1957年以前,县市交通局尚未成立,缺乏统计资料。1957~1983年,泉州市交通部门没有客运汽车,只办货运,客运由闽运泉州分公司经营。其间,1979年开始有私人汽车参与客运,泉州市客运量难以统计;货运量、周转量逐年发展。1957年,货运量0.08万吨,周转量3.88万吨公里;1983年,货运量达15.6万吨,周转量1852.7万吨公里。1984年,泉州市交通部门开始经营客运,当年客运量2.9万人次,周转量594.9万人次公里。1992年,客运量达398万人次,周转量26940.9万人公里;货运量147.26万吨,周转量18830.92万吨公里。
  第四节 公共交通
  1965年2月,成立泉州市公共交通公司,开始只有公共汽车5辆,营运线路两条,通车长度20公里,日客运量800人次。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泉州公共交通事业有很大变化。由于市区交通拥挤,1983年停止公共汽车行驶市区中山路、新门街,1985年停止通行东街,泉州市公共交通实际上成为近、远郊及周围卫星镇的区间客运。1988年12月,由于清源山风景区的设立及180医院面向社会服务,又恢复由文化宫发车,经中山北路达180医院的市区公交线路。
  一、公交车站
  南门旧站 址设南门天后宫。1965年2月,投入两条营运线路;南门—钟楼、南门—洛阳。两个月后,第三条线路南门—后渚开始营运,日运行25班次,集散乘客800人次。1981年停止使用。
  体育场旧站 址设泉州实验小学南端。1969年9月,公共汽车站北迁至此,陆续开辟泉州—河市、泉州—罗溪、泉州—官桥、泉州—邱店(后延伸至榕桥)、泉州—石狮、泉州—洪濑(后延伸到梅山、诗山)、泉州—石井、泉州—清源山(此路时开时停),连同旧三线[南门—洛阳、南门—后渚(后改由体育场发车)、南门—钟楼(1981年停止运行)],有11条线路同时运行,日集散74班次,乘客5000人次。1985年4月,公共汽车站再迁温陵路后,旧站址被黎明大学征用拆建,无法继续使用,在谯楼西南侧搭盖简易小屋,作签票、售票、调度车辆之用。以后各路班车陆续改由温陵路车站与文化宫站发车,余下泉州—石狮1路,至1989年下半年撤销。
  文化宫站 址设百源川池北侧。为缓解体育场站日益增加的运输压力,1979年开辟文化宫站。此地无站场,搭盖临时签票房处理站务,利用500平方米广场和道路回车、停车、集散旅客。开辟往返洛阳、白奇、白沙、黄塘、官桥、河市、后渚、清源山等8条线路,日集散87班次,乘客3700人次,平均每小时集散车辆7车次多,乘客310人次,最高峰每小时发车达13车次。
  温陵路车站 址设温陵路中段西侧,为泉州市公共交通主枢纽。1985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后,陆续开辟泉州—惠安、泉州—白奇、泉州—白沙、泉州—黄塘、泉州—陈坝等新线路。惠安、陈坝、罗溪、河市、榕桥及出租车往厦门、汕头、深圳等线路由东大路车站发车。1988年,泉州公交与惠安公交、惠安第二搬运公司、晋江公交等客运单位联营,来往车辆在此集散,日集散190余班次,乘客7500人次,每小时集散车辆16车次,乘客600多人次。
  洛阳站 址设洛阳街,为泉州市最早开辟的公共交通站,原为始末站。1979年,建—新站点。1985年后,新开辟的惠安、白奇、白沙、黄塘、陈坝等5条线路及与惠安公交,惠安第二搬运公司联营的车辆均经洛阳站向外延伸,是泉州市公交北线的重要枢纽站。其日过往停留车辆109班次,乘客1300人次,每小时平均集散车辆9班次,乘客110人次。
  二、公交车辆
  1965年泉州公共交通公司成立时,只有公共汽车5辆。1975年增加22辆客车,日发车辆74班次,集散采客约5000人次。1980年城区有公共汽车39辆。至1992年,城区公共交通营运的公交车辆共有43辆。
  三、公交线路
  鲤城区1965年开始营运公共交通车辆时,城区公共汽车线路的布局,仅限于城区和近郊2条线路。1969年9月,公共汽车线路向远郊河市、罗溪等地延伸。至1975年,公共汽车线路增至10条,年客运量增至64.88万人次,比1965年增长128%
  1978~1979年,城区文化宫枢纽站集散通往河市、后渚、清源山、白奇、白沙、黄塘、南安官桥的乘客。洛阳枢纽站向惠安、陈坝等线路延伸。1980年,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2条,年集散乘客291.55万人。因城区道路狭窄,交通拥挤,1983年起,禁止在中山路、新门街、东街停靠公共客车,公共汽车线路仅在近郊和远郊营运。80年代末至90年代,城区公共汽车改用中巴和小巴营运。至1992年,城区公共汽车线路14条,近郊2条,远郊12条,线路总长174公里,停靠站点106个,日发193班次,年客运量380万人次。
  文化宫一后渚 1965年5月开辟,全长13公里,从南门发车,经天后路(南环城公路)、泉秀路口向东至后渚。全线乌洲路口、法石、化工厂、后坑、破城5个站点,日发8班次,全程标价0.60元。1979年,改为由文化宫站发车,全线长14公里,增设3个站点。1992年日发35班次。
  文化宫一洛阳 1965年2月开辟,全长15公里。从南门发车,1979年改由文化宫发车,全线设九一路、东门车头、鹿园、仕公岭、华大、五里亭、琯头、桥南8个站点,日发24班次,全程票价0.72元。
  文化宫一河市 1971年5月开辟,全线长27公里。从体育场发车,经东街,过福厦公路经琯头至河市。全线设钟楼、一院、东门、鹿园、华大、琯头、塘西、南山、白叶、双阳、马峰山、塘边等12个站点,日发6班次。1985年,改由文化宫发车,设11个站点。1992年日发32班次,全程票价1.30元。
  泉州-罗溪 1969年10月开辟,全线长50公里(该线路是泉州—河市的延伸),从体育场发车。1985年4月,改由温陵路公共汽车站发车,全线设华大、双阳、河市、新庵、马甲、双溪口、路岭、建兴等8个站点,日发2班次,全程票价2.60元。
  文化宫-南安官桥 1979年2月开辟,全线长25公里,从体育场发车,1985年改由文化宫发车。全线设中医院、桥尾口、三叉路口、清濛、前店、园坂、笑口、前埔、塘尾埔、山行、新墟等12个站点,日发8班次。1992年改由中巴客车运行,全程票价1.20元。
  泉州-邱店 1975年开辟,全线长22公里,从体育场发车。1985年改由温陵路发车,全程设10个站点,日发2班次,全程票价1.20元。
  泉州-榕桥 1983年开辟,为泉州—邱店的延伸,全线长32公里。1985年停开,1987年11月恢复。从温陵路公共汽车站发车,全线设14个站点,日发2个班次,全程票价1.40元。
  文化宫—清源山 1978年由体育场发车,时开时停。1987年重新开辟,从文化宫发车,全线长7公里,全线设钟楼、北门、倒松、埔任等4个站点,日发18个班次。1992年日发36班次,全程票价0.36元。
  泉州—石狮 1984年开辟,全线长30公里,由体育场发车,1989年改由温陵路公共汽车站发车。全线设中医院、华洲、东山、新店、双沟、青阳、福埔、沙塘口、后洋等13个站点,日发12个班次,全程票价1.40元。
  泉州—惠安 1985年开辟,全线长30公里,从温陵路公共汽车站发车。全线设15个站点,日发28个班次。1992年日发36班次,全程票价1.40元。
  泉州—黄塘 1988年3月开辟,全线长26公里,从文化宫发车。全线设11个站点,日发2班次,全程票价1.20元。
  泉州—陈坝 1988年开辟,全线长26公里,从温陵路公共汽车站发车。全线设11个站点,日发2班次,全程票价1.30元。
  泉州—白奇 1987年开辟,全线长35公里,从文化宫发车。全线设14个站点,日发2班次,全程票价1.60元。
  文化宫—白沙 1987年开辟,全线长27公里,从文化宫发车。全线15个站点,日发6班次,全程票价1.20元。
  第五节 其他机动车运输
  一、机动板车 农用运输车
  1969年,泉州搬运公司机械修配厂仿南京车型制造机动板车,以后由晋江地区工交组安排批量生产,专供搬运部门作短途运输,载重1.5吨。因噪音大、油耗多、污染空气,造型不美观,80年代初被监理部门列为淘汰车型。后来,四轮方向盘式农用运输车上市,美观实用,逐步取而代之。1992年,鲤城区农用运输车已达474辆。
  二、拖拉机
  分手扶式和方向盘式两种。1975年以后,陆续上路,但营业性运输仍被禁止。1984年允许拖拉机上路营运,拖拉机运输成为农村个体户致富途径之一,发展较快。至1992年鲤城区共有拖拉机1241辆,其中方向盘式89辆、手扶式1152辆。三、摩托车
  民国时期,泉州已有个别华侨从国外购进摩托车,价格昂贵,数量极少。1960年,全地区只有20辆,1964年有31辆。70年代,泉州三轮车公司购置一批后三轮摩托车营运。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厂家大批量生产,国外大量进口,摩托车剧增。90年代初,全区有摩托车10707辆,其中二轮8077辆、三轮1268辆、轻便型1362辆。
  附:主要搬运装卸企业简介
  泉州运输公司 1950年4月,组织泉州城关搬运工会。1951年8月,成立泉州市人民政府搬运公司。1956年底,共有职工963人(其中男工760人、女工203人),下设港口装卸站、新门装卸站、汽车站装卸站。1957年2月,改名泉州搬运公司,年完成搬运量24.67万吨,收入71.43万元。同年,抽调93人往永安搞木材搬运,解决业务清淡问题。先后参加过同安机场、青阳机场、鹰厦铁路、南福铁路、大磴海峡、古田县水电站、山美水库、石壁水库、金鸡桥闸、顺洲路堤、浮桥、吊桥等重点工程建设。1959年,业务急剧上升,大搞技术革新,自行制造土吊杆、输送机、空中漏斗、三轮拖挂车、活动滑板、跃进装卸车、活动码头、浮动码头等设备。1961年,自制3吨吊机1台。1969年,仿制前驱动三轮机动板车成功,70年代投入批量生产,解决汽车供应不足的问题。1982年,公司拥有汽车36辆、挂车21辆、人力板车280辆、机动板车38辆,年货运量10.3万吨,周转量482.8万吨公里,收入192.6万元。同年,公司更名为福建省泉州运输公司,共有职工1123人,设3个装卸点、3个车队(货车队、机动板车队、客车队)、3个车间。1986年,公司划归泉州市交通局管理,港口装卸站于1987年11月并入泉州市港务公司。
  泉州第二搬运公司 1953年3月,成立泉州市非机动车辆管理处板车中队。1957年2月,改称泉州市板车运输合作社,有社员219人。参加过石壁水库、鹰厦铁路、古田县水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1958年,与海滨运输队、鲤中运输队、砖瓦挑挽工会合并,成立泉州市板车运输服务公司,有职工408人,下设4个站、1个板车修理厂。19601964年,公司抽调60余名职工,长驻厦门高崎火车站,负责车站至码头短途运输。1973年,建成修车场。1974年10月,建立汽车保修厂。1978年,公司更名为泉州市第二搬运公司,共有职工480人,年收入60万元。1989年收入达到120万元。19901992年,公司有在职职工320人,流动资金76万元。
  泉州市后渚搬运装卸站 1951年8月,成立后渚搬运站。1957年,后渚港口停止对外轮开放,搬运业务锐减,工友转行,仅留47人。1959年,港口装卸量由3万吨增至10万吨,人员增至150人。1965年,升为市属交通集体企业,正式定名为福建省泉州市后渚搬运装卸站。1980年,新港区浮码头建成,工人增至144人。1986年,划归后渚港务公司。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