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76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路
分类号: F552
页数: 4
页码: 327-33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市鲤城区的港口、航道和渡口情况,包括后渚港、泉州内港、法石港、蟳埔港和乌屿港等,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航道特点和重要性。
关键词: 交通 经济发展 水路

内容

第一节 港口
  一、后渚港
  港区距湾口约15公里,口门有大坠岛、小坠岛把航道分为几条;口门内有七星礁、南鸟礁、北鸟礁、马头礁,附近水深达10米以上。后渚港位于马头礁附近,港内掩护条件尚好,便于船只停泊启航,东北大风对靠泊作业有一定影响。后渚港区海路北距福州港157海里,距上海港598海里;东距基隆港152海里;南距厦门港84海里,距香港357海里。
  泉州海上交通历史悠久,南朝至唐初与东南亚、中东、东北非一些国家有交通贸易往来。宋代,泉州港与交州(交趾)、广州、扬州并称中国四大贸易商港。元代,成为中国对外通商重要港口,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于世。明清两朝海禁、迁界,后渚港逐渐衰落。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相继开埠,后渚港成为一般地方港。
  解放后,后渚港有海军码头及木帆船小码头各1座,大宗货物要在海中盘驳。由于台湾海峡形势影响,1957年起停止对外轮开放,未能开发建设。1971年,在新港区马头山下填筑堆场。1974年10月,建成通新港区道路1.53公里,并划出2块外轮避风锚地,可供3000吨级停泊。1974年12月,开始建设2个500吨级浮码头。以后由交通、石油、粮食、海巡等部门投资,建成码头8座及3个万吨级浮筒。1992年,建成环港公路,各项设施日渐完善。
  500吨级趸船浮码头 2个泊位,总长82米,宽9米,钢引桥21米,宽4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5.0米,年吞吐量10万吨。1979年9月建成,闽海225轮首航香港。
  3000吨级杂货码头 为有纵向连系梁的钢筋水泥高桩,大板结构。码头平台长124米,宽20米,栈桥长74.54米,宽8米,标高6.7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6.7米,年吞吐量20万吨。1985年9月建成,1987年8月泉州—香港客运试航。
  500吨级过驳码头 2个泊位,可同时停靠2艘500吨级船舶。码头平台长102米,宽15米,栈桥长90米,宽8米。设计水深罗零﹣5米,年吞吐量12万吨。1988年9月建成。
  5000吨级客货码头 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151.3米,宽25米,标高+7米,两道栈桥为76×8(米)和65×8(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8米,年吞吐量16~20万吨,旅客4~5万人次。1990年建成。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和平号考察船在该码头停靠。
  3500吨级石油码头 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65米,两边人行道长74.7米,引堤长245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6.7米,年吞吐量30万吨。1984年5月建成,为泉州石油公司专用码头。
  5000吨级粮食专用码头 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133.5米,宽18米,栈桥长150米,宽7米,标高+7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8米,年吞吐量30万吨。1987年12月建成。
  后渚客渡码头 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19米,宽8.4米,沿江设4米宽楼梯,栈桥及引堤长193米,宽2米,码头平台标高6.5米,栈桥标高6.8米。1990年12月建成。
  后海巡码头 长60米,宽8米,为停靠缉私艇专用。
  万吨级浮筒 在秀土锚地抛设3个万吨级浮筒,连拉两艘万吨级船舶,两侧各靠4艘500吨级驳船进行装卸作业,浮力36吨。1987年建成后,先后系泊新加坡明城号(实载1.02万吨)、广远公司云岭号(实载2万吨)、巴拿马加利号(实载1.18万吨)、古巴籍帕尔玛木卡号(实载1.33万吨)等万吨远洋轮。
  二、泉州内港(圆通港)
  晋江下游的厂口、后山、富美、新街等处,古称圆通港。宋时,泊于沿江的中外船舶,可用小船沿五堡溪(破腹沟)至三堡人八卦沟,过水门水关达市舶司库装卸货物。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施行海禁和迁界,内港航运衰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沿海复界,设立海关,内港海运逐渐恢复。民国初,泉州内港海运相当发达,商人组织的几个轮船公司客货兼运,直达广州,溪运也比较繁盛。
  解放后,顺济桥下北岸建有梯式土码头。1960年,结合防洪堤建设,1~7码头改建为驳岸式码头,8~9码头仍为自然岸坡作煤炭装卸,岸线总长880米。1984年,泉州大桥建成后,桥下岸线仅存387米,堆场2884平方米,仓库1座240平方米。1984~1987年,在7~9码头建成两座高桩梁板式现代化码头。第一座200吨级3个泊位,平台长105.3米,宽13米,栈桥3条长13米,中间栈桥宽8米,驳岸96.2米,标高6.8米。每平方荷载2吨,集中荷载5吨,栈桥荷载汽车一15、挂﹣80。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2米,年吞吐量10万吨。第二座500吨级3个泊位,紧靠第一座,前沿按第一座夹角175顺延,平台长150米。前沿设计水深罗零﹣4米,年吞吐量15万吨。
  三、法石港
  水路交通便捷,上溯仙石口、溜石而抵泉州内港;下经浔埔出岱屿门,可泛海贸蕃。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泉州乌艚艚大帆船往占城、暹罗运载洋米,兼运两广货物来泉州销售,广东船只也载货物来泉州,皆泊于法石港(今法石尚有广东高州会馆遗址)。清末,南洋航线被洋轮占夺,泉州航运商另辟往南航线,法石船商最多。解放后,法石港多作为煤炭装卸点,自后渚港现代码头建成后,失去重要地位。
  四、蟳埔港
  与法石港毗邻。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后,台湾被日本占领,蟳埔港航运船舶仅能与晋江县境和邻县及厦门等港通航。1956年合作化,成立临海海运队(现为鲤城区第二海运公司)。改革开放后,台湾民间船只频繁往来,蟳埔成为台轮主要泊点之一,建有台轮停靠高桩码头1座,每年到此贸易的台湾渔轮均在200艘次以上。
  五、乌屿港
  位于洛阳港与后渚港中间,港道深邃,俗称乌屿潭,可容大船停泊,东北风时可避风。乌屿西南海面有浔美桥(俗称无尾桥),系深水码头。后由于上游泥沙历代淤积而成浅海。70年代围垦,乌屿、浔美皆成陆地,浔美桥不复存在。现乌屿港仍为鲤城区第一航运公司的船舶和溪船停泊地。
  第二节 航道
  一、后渚港通海航道
  港区码头前沿水深5~7米,﹣10米等深线距码头前沿50米左右。10米以上水深的水域宽度250米左右,最深达12米,长约1.5公里。马头山以下水深较稳定,最深达14米。港区距港口约15公里,潮流为往复流,码头附近涨潮流速为1.26节,退潮流速1.75节。后渚至秀土主航道涨潮由南向北,流速为2节,落潮由北向南,流速为3节。秀涂至湾口落潮为3.5节,湾口潮流为反时针方向的回转流。属正规半日潮港,最高潮位罗零6.18米,最低潮位﹣1.38米;最大潮差6.93米,平均潮差4.52米;平均高潮位4.83米,平均低潮位0.31米,平均潮差2.5米;历时1%潮位5.7米,历时98%潮位﹣0.3米。
  后渚港历史上港区大,纳潮量大,潮汐流速快,淤积率低。后洛阳桥闸建成及城东乌屿围垦(7000多亩)、白沙围垦(3000多亩)、五一围垦(2万多亩)。70年代,急剧淤积,上游乌屿港、洛阳港受严重影响。洛阳桥至桃花山水深已少于2米;桃花山下的海军码头,3年淤积0.7~1米。1976年,石油码头中段实测水深9.6米;1983年11月,实测水深5.78米;1985年8月,实测水深5.30米。但后渚港上游有5000万立方米纳潮量,对维护水深仍能发挥作用。1983年后,淤积已趋平缓,且港区平均潮差4.52米,最高潮差6.93米,乘潮时间长,具有中型港口的巨大潜力。
  二、市区内港通海航道
  属感潮河段,是正规半日潮浅海港。最高潮位罗零8.99米,最低潮位2.16米;最大潮差3.98米,最小潮差0.03米,平均潮差2.19米;平均高潮位5.24米,平均低潮位3.05米,平均涨潮历时3小时15分,平均落潮9小时10分。航道自市区港区经溜石、法石、蟳埔至洛阳江与之汇合,长约10公里,再经泉州湾航道至坠门出海,总长约24公里。
  1958年以前,船舶出入不需候潮,顺济桥下北岸码头水深达3米以上,可以随时靠泊装卸。1959年,在王宫设2支丁坝,原来河道1236米缩为708米,水流导向桥尾中芸洲。1960年,金山水闸建成,菜洲北支流(破腹沟)航道堵塞,不再对北岸码头起冲刷作用,导致南岸刷深,北岸急剧淤积,1~5码头低潮时淤积露出水面0.4~0.8米,前沿航道只有30米宽,严重妨碍靠泊和装卸。后在桥尾的中芸洲抛设2支丁坝,把水流导向北岸,北岸码头才逐渐刷深。1967年,南安金鸡水闸建成,拦蓄晋江大部分径流量,又引起淤积,老港区至法石河段特别严重,有些地段低潮时航道水深仅0.3米。1973~1974年,在这些地段抛设19支丁坝,航道逐年加深。1984年,泉州大桥建成后,束水归向河槽起冲刷作用,加上运沙场天天采沙,内港航道继续加深。
  三、江河航道
  晋江航道 分东西二溪。东溪干流长99.8公里,其中永春以下原可通航,里程63.8公里。西溪干流长131.6公里,其中湖头以下原可通航,里程99.5公里。东西溪在南安双溪口汇合后,经石砻、金鸡进入鲤城区金浦河段,经浮桥、顺济桥、法石、蟳埔与洛阳江汇合注入泉州湾。鲤城河段长31公里、上溯可通南安、安溪、永春。近代,晋江东西溪上游由于水土流失,沿溪拦河筑坝,拦蓄大量径流,泥沙淤积,航程缩短。此外还有菜洲北支流,自中堡村分流经五堡至土地后与干流汇合,紧靠城西,河面宽约80米,水流畅通,历史上是进出市区的主要航道,内河船舶都停靠在五堡及土地后装卸。60年代后,建成防洪堤和金山水闸,航道已全部淤积。
  洛阳江航道 宋元时期,海舶可通至梧宅港,由梧宅港启航可至古里地闷(印尼东爪哇、帝汶岛)贸易。近代,洛阳桥填实259.9米,乌潭水库和洛阳桥闸建成,控制大量径流量,梧宅港已变成陆地。后下游城东镇乌屿、惠安白沙、白崎围垦农田,洛阳江纳潮量剧减,航道急剧淤积,只有秀涂至洛阳12.8公里航道仍可通航。
  第三节 渡口
  古代行旅江河阻隔,多设渡口,以舟为渡,时冒风浪之险。随着人文经济的发达,围垦、筑堤、建闸,许多渡口已名存实亡,如潘山渡、黄龙渡、黄石头渡、前洲渡、锦溪渡、三堡渡、土地后渡、乌墩白水营渡、乌屿董厝渡等。尚存的一些渡口,仍对城乡交通起重要作用。
  后渚渡 对岸系惠安白崎回族自治乡,渡船为白崎村所置。渡口用石块砌筑,原用帆船摆渡,日运客量600人次左右。70年代,改为轮渡,后渚一端利用500吨浮码头停靠。1989年,建高桩钢筋水泥码头,平台长19米,宽8米,引堤栈桥长193米。
  欧厝渡 对岸系晋江陈埭镇仙石村、海尾村。渡船为晋江所置,渡口由晋江管理。
  富美渡 即内港第三码头,接纳来自晋江海尾、仙石、六斗、溪头、蚶江5个渡口7班渡船往返旅客。日渡运客量达3000多人次。渡口原由第六码头起落。1987年9月,在富美渡口建方舟浮码头,长15米,宽5米,设有栏杆扶手。年运客量达百万人次。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