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所有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72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所有制
分类号:
F279.24
页数:
2
页码:
299-30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泉州市鲤城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包括集体企业、联办企业、个体企业和“三资”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
关键词:
鲤城区
乡镇企业
所有制
内容
第一节 集体企业
1958年,泉州农村出现各种种植场、养殖场和小型工厂等队办企业。同年12月,泉州市各公社平调队办企业,建立116个工厂,当年产值237.3万元。1959年初,公社平调的工业企业退回生产大队,成为队办企业,加上社队办的种植场、养殖场,统称社队企业。1962年,公社、生产大队办的一部分企业退还生产队,作为副业经营。至1963年,全市社队企业精简6148人返回农业第一线,社队企业跌入低谷。
1964年,国民经济好转,社队企业得到恢复。1965年,办企业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一些企业骨干受到批判斗争,大部分企业被迫关闭停产,工业产值下跌至4.34万元。
1970年,社队集体企业再度兴起,全市社队企业24家,产值107.3万元。1974年,社队企业增至31家,产值升至366.73万元。1975年,社队集体企业经整顿,得到较大发展。1976年,社队集体企业产值又回落到286.2万元,比1974年下降28.1%。
1977~1978年,全市兴办社队集体企业69家,产值493.2万元。1979年,社队集体企业增至544家,从业人员17318人,产值2684万元。其中,社办企业84家,从业人员6093人,产值1218万元;队办企业460家,从业人员11225人,产值1466万元。1980~1983年,对社队集体企业进行整顿和改革,企业健康发展。
1984年,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1984~1985年,新办乡镇集体企业929家。1986年,鲤城区加强对集体企业的基础管理,推进企业上水平、上质量、上管理、上等级,提高经济效益,数量有新的发展,素质明显提高。1992年,乡(镇)、村两级集体企业共1487家(其中乡办302家、村办1185家),从业人员43165人(其中乡办15863人、村办27302人),总产值10.7亿元(其中乡办4.6亿元、村办6.1亿元),分别占全区总数的41.5%、93.7%、93.1%。
第二节 联办企业
联办企业是指乡镇群众自主集资联户办企业。1984年,实行放宽搞活的经济政策,全市出现120家联办企业,从业人员2024人,产值644.6万元。1985年,联办企业发展至283家,从业人员4590人,产值1680万元。1988年起,按联办企业工商登记注册纳入乡村两级集体企业统计。
第三节 个体企业
1984年,农村经济改革深化,全市出现个体企业32户,经营加工、商业、运输、服务等行业,后不断发展。个体企业绝大多数生产设备简陋,主要从事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工业份量很小,年产值、销售额较低。1992年,全区个体企业2093户,占乡镇企业总数的58%,从业人员2896人,产值7943万元,仅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9%,每户平均仅3.8万元。
第四节 “三资”企业
“三资”企业系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澳门和台湾企业、法人对大陆的投资,视作外资办理。
1983年2月,江南镇井尾村皮塑制品厂与台商合作,创办全市第一家合资乡镇企业——泉州通兴企业有限公司,引进自动注塑机,生产各式男女注塑拖鞋。1984年后,“三资”企业陆续发展。至1992年,全区创办乡镇“三资”企业85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68家、中外合作企业8家、外商独资企业9家),投资总额20782万元,其中利用外资3307万美元;已投产64家,当年产值20202万元,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8.4%;产品出口总值14411万元。主要产业有服装鞋帽、包袋、塑料制品、文教用品、家用电器、金属制品、针织品、机械、化工、印刷、建材、农产品加工等。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