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章 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713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渔业
分类号:
F326.4
页数:
7
页码:
287-293
摘要:
本章记述了鲤城区渔业经济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海洋捕捞、人工养殖、保鲜加工等。
关键词:
鲤城区
渔业经济
内容
第一节 海洋捕捞
解放前,泉州海洋捕捞以近海、内海流刺网、虎网、大网、钩钓、手抛网等传统作业为主,最大渔船只有4~5吨位的单桅船。以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捕捞海域逐渐扩大,海洋捕捞业有很大发展。
一、传统作业
梭子蟹流刺单片刺网(俗称〓縺) 〓縺作业在泉州已有二三百年历史。使用10~20吨位、主机20~50匹马力的机帆船,船配备140~160片〓縺,带一艘1吨位的小舢协助作业。9~11月,在泉州湾及近海主捕蚊、蟳、三星梭子蟹、鳗鲬(牛尾鱼)。11月至翌年3月,在崇武乌丘至祥芝一带水深30~60米海区,主捕〓、蟳、鳗鲬。1965年以前,年产量都在500~600吨,占海捕产量的30%~40%,以后逐渐减少。1978年又得到恢复。1984年,全区产量925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縺作业船发展到48艘。1988年以后,梭子蟹回游到崇武渔场为数不多,1992年产量仅330吨。
流刺单片散脚刺网(俗称走马縺连) 使用10~20吨位、主机20~50匹马力的机帆渔船,船配备120~150片走马縺,渔场在南自东碇向北扩展至平潭牛山、闽东三沙、浙南洞头、温岭、石埔、大陈一带水深20~50米海区。3~5月在平潭牛山、5~6月在闽东、6~9月在浙南,主捕大黄鱼、鳓鱼、鲨、鲳鳗、海鲶鲶、马鲛。走马縺作业在60年代中期,船只、吨位、马力、产量均居各种海洋捕捞之首。1982年,有走马縺作业船86艘。1986年后,效益不好,改用12匹马力的小机渔船。1992年,有小机渔船127艘。
泊船无翼张网(俗称虎网) 使用2~4吨位、主机12匹马力的小机渔船,船挂2领虎网。渔场在泉州湾大坠岛以内水深4~12米海区,全年可生产,旺汛期9~10月,主捕江鱼、内港虾、银鱼、鳗鱼。虎网作业因受海域限制,常年保持在20~30艘。
插杆无翼张网(俗称大网) 使用1.5~2.5吨位、主机12匹马力的小机渔船,船挂大网6~10领。渔场在泉州湾的乌屿以南至后渚、蟳埔、白崎、秀涂一带水深4~10米海区,常年均可生产,旺汛期8~10月,主捕江鱼、白丁虾、娘虾、沙虾及近江小杂鱼。1982年发展到顶峰,1990年有83艘。因挂大网影响后渚港航道,1992年降为70艘。
二、引进作业
双船有囊围网(俗称大围缯) 使用30~60吨位、主机100~150匹马力的一对渔船,带1~2吨小舢板1艘,一对船带大围缯、大黄鱼网各2领,船上装配电台、对话机、渔探仪、绞网机。渔场在闽东、闽中、闽南、浙江、粤东水深20~60米海区。可常年作业,春汛在闽南,主捕大黄鱼、马鲛鱼;5~6月在闽中、闽东,主捕大黄鱼、带鱼、乌贼、马鲛鱼、鳗鱼、鳓鱼、鲐鱼。1961年从连江引进,1983年发展到顶峰,有19对。1985年以后,因大黄鱼、带鱼资源锐减,到1989年全部停产。
双层底层有翼单囊拖网(俗称机帆船拖网) 使用大围缯渔船,配备拖网3~5领,渔场在闽南东碇北面水深20~50米海区,常年均可生产,主捕带鱼、梅童(白姑)、二长刺绸、鳗、鲂、剌鲳、乌贼。1974年,从龙海、南安引进,因经济效益低,随着大围缯停产而消失。
单层小目流刺网(俗称越仔縺) 使用10~20吨位、主机20~50匹马力的中、小机渔船,带一艘1~2吨小,船配备100~170片越仔縺。渔场在平潭牛山南面至祥芝北面水深20~60米海区,渔汛期4~9月,主捕白姑鱼、黄鲫鲫(薄只)等小杂鱼。1979年,从晋江县引进。80年代初中期,是泉州市海洋捕捞的主要作业,年产量达1000吨。1983年有50艘。1985年以后,小杂鱼价格低,退为副业,1992年只有38艘。
桁杆虾拖网(俗称外港横杆虾拖网) 使用10~40吨位、主机20~100匹马力的大、中机帆船(20匹小机船,横杆长12米,双囊网尾虾拖网1领;40~50匹中机船,横杆长14米,双囊网尾虾拖网1领;80~100匹大机船,横杆长16米,三囊网尾虾拖网1领)。渔场在乌丘南面至台湾浅滩深20~60米海区,常年均可生产,旺汛期5~10月,主捕哈氏仿对虾、鹰爪虾、须赤虾、刁额新对虾、长毛对虾,兼捕鳎、花鳗、白姑鱼、长蛸(章鱼)、短蛸、太平洋柔鱼(小管)。1983年,从龙海县引进。改革开放以来,虾价提高,发展较快。1992年,全区有34艘,年产量1171吨(其中海虾702吨),为海捕一大作业。
撑杆虾拖网(俗称内港虾拖网) 使用1~3吨位、12匹马力的小机渔船,撑杆长2~3米(竹竿),船配备1~2领虾拖网。渔场在泉州湾内港深4~15米海区,渔汛期4~10月,旺汛期5~6月,主捕红虾、白丁虾、沙虾、鲬、鳎等小杂鱼。1983年,省水产厅在泉州市进行作业试验,因投资省、成本低、作业时间长,经济效益好,迅速得到普及。1992年,有250多艘,年产量1183吨。
光诱鱿鱼敷网(俗称诱鱿鱼网) 使用10~20吨位、主机40~50匹马力机帆船,船配备敷网1领、发电机(可供5~200千瓦的光源)1台。渔场在崇武渔场水深30~50米海区,渔汛期7~9月的月夜,风力在6级以下,主捕鱿鱼、太平洋柔鱼(小管)、吧郎。1958年,试验推广,因作业期短,技术性强,产量不平衡,经济效益不稳定,没能普及。1992年,只有7艘。
三重流刺网(俗称三层縺连、浮流縺) 使用15~40吨位、主机40~150匹马力的大、中机帆船,船配备60~80片。渔场在崇武渔场水深20~50米海区,在6~9级大风中生产,渔汛期10月至翌年1月,旺汛期11~12月,主捕鲳鱼、牙鲆、马鲛鱼、红蟳、梭子蟹。1986年,从广东海门引进,经济效益好。1992年,有25艘,为主要作业之一。
机帆单船底拖网(俗称单拖) 利用原来的大围缯渔船,改为单船单拖,船配备单拖3领、管网(鱿鱼网)3领、单拖网板一付,装2台立式绞网机及鱼探仪、定位仪、对话机。渔场在崇武、台湾浅滩,粤东水深20~60米海区,全年生产,旺汛期7~10月,主捕带鱼、白姑鱼、大眼、二长刺绸、乌贼、兰圆参、海虾。1990年初,从龙海县引进,到年底已有8艘,成为海捕主要作业。1992年,有24艘,总产1648吨。
活定置鳗苗网使用1~3吨位、主机12匹马力的小机渔船,船挂网4~6领。渔场在泉州湾大坠岛内至晋江、洛阳江出口处水深4~15米海区,汛期11月至翌年4月,专门采捕鳗苗。因投资少、成本低、收入高,迅速发展成鲤城区小机渔船的主要作业。1992年,有600多艘,手抄网被淘汰。
第二节 人工养殖
一、海水养殖
鲤城区有广阔的浅海滩涂,成为海水养殖区。解放后,养殖技术不断进步,品种不断增多,鱼、虾、贝、藻、蟹全面发展。1992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1.14万亩,产量2984吨,占水产品产量的30.9%。
(一)贝类
牡蛎 900多年前,泉州已有牡蛎~养殖,品种有褶牡蛎、近江牡蛎。近江牡蛎民国前已消失。褶牡蛎历来沿用传统方法条石式养殖,规格大部分不合标准,长时间内养殖情况没有改善。80年代开始,牡蛎主要产区东海乡蟳埔村和城东乡桥南村、凤屿村,采用规格化蚵石,蟳埔新发展200亩,桥南、凤屿新发展条石13.7万块。1988年,凤屿村专业户开始试验养殖近江牡蛎10亩,获得成功,1992年增加到40亩。1992年,全区养殖面积4475亩,产量160吨。蟳埔村的牡蛎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其肉味美,价格比其他产地高。
缢蛏缢蛏养殖始于宋代,历来蛏苗不能自给。1965年,进行蛏苗平畦预报试验,获得成功,年年留足亲贝,促进缢蛏生产的发展,1982年突破万担关。1992年,养殖面积5760亩,产量2172吨,分别比1958年增长7.85倍和8.5倍。城东镇前头村养殖的缢蛏壳薄肉肥,色泽洁白,肉质坚韧,不含沙土,出口香港得到好评。
(二)鱼虾蟹类
鱼类 80年代开始,东海乡北星村,城东乡金屿村、桥南村利用垦区水域养殖鲻鱼、黄鳍鲷、鲈鱼。1986~1990年,平均年产21吨。同时,东海乡东梅村虾池混养罗非鱼成功。1990年,金屿水产综合养殖场7亩海水鱼池放养单性罗非鱼5000尾,当年产量1155公斤,亩产164.28公斤。1990年,全区养殖面积85亩,产量28吨。1992年产量达到70吨。
虾类 1985年,开始单季养殖对虾84亩,产量3.5吨。1986年,东海乡东梅村建1号虾池28亩,产量3480.5公斤。1987年,东梅村建2号、3号虾池,加上桥南虾池,共560亩。同时,1号虾池开始养殖两季虾,第一季中国对虾,第二季长毛对虾。1990年,开始青蟹、对虾混养,面积312亩,对虾产量20吨,单纯养虾214亩,产量9.5吨。1992年,虾蟹混养88亩,单纯养虾427亩,对虾产量27吨。
蟹类 1985年,开始养殖锯缘青蟹(俗称蟳),因缺乏经验失败。1986年,继续养殖1.18亩成功,产量1912公斤,推动全区养蟳业发展。1989年,试养幼蟹成功。1992年,全区青蟹养殖面积380亩(其中幼蟹池42亩,蟹、虾、鱼混养池250亩),产量105吨。
(三)藻类
1972年,东海公社临海大队和城东公社凤屿大队各试验养殖坛紫菜2亩,获得成功,产量100公斤。1974年12月,北星大队建紫菜育苗室育苗成功。到1979年,全区养殖面积达200亩,产量20.7吨。后因海区养殖场所变化,养殖面积逐年减少,1987年只剩23亩,产量3吨,以后停止养殖。
二、淡水养殖
唐代已有人利用城河养鱼。南宋,泉州东湖也有养鱼。解放前,淡水养殖仅限于池塘。以后,养殖范围扩大到水库、山塘、河沟、围垦区大水域,新品种不断引进,养殖技术逐步向科学化、多类型、高层次发展,生态养鱼、水流高密度养鱼、网箱养鱼、大水域放鱼、放流增殖等养殖模式得到推广。1992年,全区养殖面积4764亩,产量544吨,亩产116公斤。
育苗 60年代前,鱼苗要从外地运来,限制淡水养殖业的发展。1960年,北峰淡水养殖场首次人工孵化鲢、鳙鱼苗成功。1965年,泉州市水产养殖场繁殖、培育鲢、鳙、草、鲤鱼苗1000万尾,自给有余,部分供应外地。1985年繁殖异育银鱼,1986年繁殖露丝塔野鲮鱼和革胡子,1988年繁殖单性罗非鱼,1989年繁殖德国鲤鱼,均获成功。
品种 有地产传统品种和引进的新品种。地产传统品种有“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鲢鱼、鳙鱼),是淡水优良品种,肉味鲜美,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产量高,能混养,占全区淡水鱼产量的70%~80%。此外,还有鲤鱼、鲫鱼、鲻鱼、斑鳢、鲈鱼、鳗鲡、黄鳝、鲶鱼(土杀)、鳖。引进的新品种有非洲鲫鱼(又称越南鱼,原产非洲,1966年从省外引进)、团头(又称武昌鱼,原产湖北,1972年从厦门引进)、尼罗罗非鱼(原产尼罗河,1981年从省内引进)、罗氏沼虾(原产东南亚,1981年从省水产研究所引进)和丰鲤、兴国红鲤、元江鲤、德国鲤、建鲤等鲤鱼良种(80年代分别从福州、漳州、无锡引进),此外还有异育银鲫(1984年从漳州引进)、露丝塔野鲮(原产泰国,1984年从龙溪引进)、革胡子鲶(又称埃及胡子鲶鲶,1984年从福州引进)、大阪鲫(原产日本,1987年从江西引进)、淡水白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1988年从广东引进)、厥鱼(俗称桂花鱼,1993年从广东引进)。
第三节 保鲜加工
70年代前,渔民仍延用明、清以来用腌渍和晒干加工水产品的方法。1972年以后,渔民带冰出海保鲜鱼货。1983年,开始出现海产保鲜加工企业。1986年,当地的渔船开始增添隔热舱、保温箱、冻盐等设施,提高保鲜能力,以后普及到20匹马力以上的渔船。同时,为适应出口需要,进行梭子蟹、鲆鱼、鲽鱼、石斑鱼暂养试验,获得成功。1992年,鲤城区域内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家,产值70万元。
一、泉州市水产供销公司小冷库
1983年建成投产,库容15吨/次,急冻1.5吨/日,制冰6吨/日,配备4吨冷藏车两部。1984年扩大库容为100吨。1986年划归泉州市管理。
二、临海冷冻厂
由群众集资创办,1984年建成投产,1985年续建配套设施,有冷库1座,库容100吨/次,速冻3.5吨/日,制冰7.7吨/日,鲜活水产品暂养池1300平方米。1989年创汇98万美元。
三、海风琼脂厂
1985年,蟳埔村群众合股创办,利用下等紫菜加工琼脂,后因原料紧缺停产。
四、泉州泓发水产企业有限公司
1988年,由海风琼脂厂、蟳埔水产冷冻厂(拟建未建)与香港泓发投资公司(台湾)三方合资创办,建冷库1座,库容3000吨/次,速冻24吨/日,1990年建成投产。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