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疾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71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疾病防治
分类号: F326.3
页数: 2
页码: 286-287
摘要: 本节记述了鲤城区猪、牛、家禽的常见疾病,以及采取的防治措施,包括防疫、检疫、推广防疫技术等。
关键词: 鲤城区 禽畜 疾病防治

内容

一、主要疾病
  猪 传染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传染性胃肠炎、链球菌病、仔猪白痢、黄痢等17种;普通病有营养性水肿、关节炎、中暑、感冒等13种;寄生虫病有弓形体、姜片虫、蛔虫、肾虫等7种;中毒病有亚硝酸盐中毒、霉菌中毒等4种。危害较大的有传染性胃肠炎、副伤寒、白痢、弓形体等疾病。
  牛 传染病有流感、结核病、流行腹泻等5种;普通病有胃肠疾病、劳役过度、风湿病、中暑等10种;寄生虫病有肝片吸虫、双口吸虫、锥虫、焦虫等16种;中毒病有农药中毒、毒菌中毒等5种。
  家禽 传染病有鸡新城疫、鸡白痢、禽霍乱、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炎、鸭病毒性肝炎、鸭瘟、小鹅疽;普通病有感冒、营养缺乏症;中毒病有食盐中毒、肉毒梭菌中毒、霉曲菌中毒、农药中毒;寄生虫病有蛔虫、球虫、绦虫。危害较大的是鸡新城疫、鸭瘟、禽霍乱、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炎。
  二、防治措施
  解放前,只有为数不多的民间牛医,许多畜禽疾病任其流行。解放后,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1955年,在东海乡津头埔设立兽医门诊部,1958年扩建为兽医院。1961年10月,建立泉州市畜牧兽医站,各公社也建立畜牧兽医站,担负防疫灭病工作。60年代和70年代,基本上都坚持春秋两季进行季节性畜禽的防疫注射。1987年,开展常年防疫试点。1990年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常年防疫工作。
  畜禽疾病普查 1979年,组织畜禽疫病调查组,对东海、江南两个乡1976~1979年畜禽疾病进行普查,结果表明当地畜禽主要疾病有70种,其中传染病20种、普通病26种、寄生虫病15种、中毒病9种。1990年,组织兽医专业人员对全区1949~1990年畜禽疾病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发现畜禽疾病76种,其中传染病30种、普通病20种、寄生虫病17种、中毒病9种。通过两次普查,摸清全区畜禽疾病的种类、发病情况、危害程度,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防疫、检疫 1964年,成立畜禽检疫检验站,负责屠宰场、菜市场、牛墟场、仔猪交易所畜禽的检疫和肉产品的检验。乡(镇)的农贸市场由基层兽医站负责。每年对畜禽危害大的传染病进行防疫注射,逐渐形成制度,防疫密度逐年提高,1988年防疫密度达96%。1990年,全区实行常年防疫。猪瘟发病率、死亡率从1986年的1.37%下降到0.4%猪瘟、鸡新城疫和鸭瘟等病得到有效控制,猪肺疫基本消灭。
  推广防疫技术 60年代,自制禽畜免疫疫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禽畜进行防疫。80年代,开始推广运用血清诊断等免疫程序。1984年,泉州市畜牧兽医学会设立畜牧兽医技术咨询处,向畜禽专业户、饲养户传授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的知识和技术,诊断畜禽疾病,供应兽医器械,推广新兽药,每年为基层提供兽药、器械近百种。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