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主要畜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7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主要畜禽
分类号: F326.3
页数: 3
页码: 283-285
摘要: 本节记述了猪、牛、羊、马、兔、豚鼠、鸡、鸭、鹅、鸽等家畜家禽的品种数量和良种引进及品种改良情况。
关键词: 鲤城区 禽畜饲养

内容

一、品种数量
  猪 品种主要有莆田黑猪。1958年,生猪存栏2.53万头,1961年下降为1.99万头,1966年发展到7.65万头,1971年上升至8.9万头。80年代,生猪存栏数基本稳定在8万头以上。1992年,生猪存栏9.12万头,出栏9.35万头,出栏率103%。莆田黑猪主要作为繁殖后代的母猪,大部分集中在河市、马甲、罗溪等远郊镇饲养,马甲是母猪饲养基地。1992年,全区母猪存栏5030头。
  牛 品种主要有闽南黄牛、本地水牛和黑白花奶牛。闽南黄牛用于农田使役,本地水牛大部分用于农田使役,少部分专用产奶,泌乳期7~9个月,每头产乳量约400~800公斤。1958年,全市牛的存栏数为8824头,1969年发展到1.38万头,1979年下降为1.09万头。1992年,全区牛的存栏数为1.54万头。
  羊 品种主要有戴云山羊和奶山羊。1958年存栏1万头,1965年发展到1.24万头,1968年下降为1403头,1980年上升到1.07万头。1992年,全区羊的存栏数2435头,其中戴云山羊存栏2220头,占91.2%,分布于河市镇、马甲镇。戴云山羊作肉用。奶山羊存栏215头,占8.8%,分布于城区和近郊镇,头日产奶量一般为1.5~2公斤。
  马 品种主要有晋江马,作拉车驮运用。1962年,饲养量达100头。随着交通工具现代化,马作为运输工具逐渐被淘汰,1992年已没有饲养。
  兔 品种主要有福建兔和长毛兔。福建兔作肉用,鲤城个体养兔业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有很大的发展。1992年,存栏8207只,占兔存栏数的99.7%。长毛兔作产毛用,但兔毛收购价格不稳定,长毛兔饲养上不去,1992年存栏仅25只,占0.3%。
  豚鼠 俗称天竺鼠,属营养滋补动物。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饲养较多。80年代后,只有少量饲养。
  鸡 品种主要有本地鸡和白绒鸡。本地鸡作肉用,1990年存栏37万只。白绒鸡又名乌骨鸡,属名贵鸡种,为滋补品,可作药用,是乌鸡白凤丸的主要原料。其外貌特征被称为“十全”,即雪白羽、丝绒毛、乌骨体、荔枝冠、青铜耳、葫芦头、缨毛顶、莲毛胡、多毛脚和五六爪,1990年存栏8万只。
  鸭 品种主要有番鸭、莆田黑鸭。1958年全市鸭存栏数为9.6万只,1980年为14.5万只。1990年,全区鸭存栏46.5万只。番鸭作肉用,为滋补珍品,农家自繁自养。1990年存栏11万只左右。莆田黑鸭属蛋用鸭,一般年产蛋250~280枚,1990年存栏15.5万只左右,城东镇、东海镇是主要养殖区域。
  鹅 品种主要有本地鹅,作肉用。成年公鹅体重5.6公斤,母鹅4.9公斤,年产蛋30~45枚。1990年,存栏2万只左右,农家分散饲养。
  鸽 主要品种有本地鸽、上海鸽、台湾鸽。主要是个人作为观赏养殖。80年代,开始有肉鸽养殖生产。1992年,全区年养鸽2.5万只左右,其中信鸽1万只左右。
  二、良种引进及品种改良
  猪 民国35年(1946年),泉州民生农校向福安农场购进一对育克斯种,配种传播。50年代,开始重视引进良种,先后引进的有大约克、中约克、巴克夏、苏白、杜洛克、长白猪(大部分是瘦肉型的长白公猪)。60年代初,开始运用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改良猪的品种。1990年,改良面达95%。
  牛 民国36年,民生农校从福州购进荷兰乳牛牛犊一对,长大后与各地黄牛配种,杂交产生民生牛的品种。1980~1984年,引进圣塔·格鲁特、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来、辛地红等良种公牛冷冻精液,配种1000多头次。杂交一代牛生长快、体型大,但受胎率低,难产较多。1985年以来,引进印度摩拉水牛冷冻精液和公牛一头杂交改良本地水牛。杂交一代水牛生长快,体型增大,产奶量提高,但难产较多。同时引进高产黑白花公牛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生产杂交奶牛,为数不多。
  鸡 民国12年,泉州农业学校由上海购进意大利莱克亨鸡,加以推广繁殖。民国24年,民生农校饲养、推广外国良种鸡有洛岛红、洛克鸡、澳大利鸡等品种。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期间,鸡的繁殖生产以家庭分散饲养为主,品种改良没有多大进展。1978年后,家禽饲养业得到扶持,品种改良工作有较大发展。1982~1984年,引进饲养星杂579、星杂288、S220、星布罗、红波罗、新浦东等良种鸡,生产繁殖商品代鸡苗数万只。1984年3月,泉州市农业局创办小型种鸡场,引进饲养罗斯父母代种鸡及新浦东种鸡,常年饲养均为数百只。到1988年,提供商品代鸡苗25.7万只、种蛋0.7万枚。1989年,引进饲养伊莎褐父母代种鸡2000只。到1990年,提供商品代鸡苗12.6万只、种蛋5.1枚。
  鸭 1982年,从晋江县引进蛋用型麻鸭品种一金定鸭种蛋1.5万枚孵化饲养。1986~1990年,引进纯北京公鸭为父本,以白香鸭或杂交后代为母本进行杂交,生产的杂交鸭产肉性能显著提高,5年中共生产北京杂交鸭596万只,40%销往外地。1990年,引进法国番鸭为父本,与本地白番鸭杂交,杂交一代白番鸭生长快,体型大,当年生产1万余只。长期以来,农民还习惯用公番鸭与莆田黑母鸭杂交,生产性能良好的半番鸭。1992年,引进丹麦柏柳鸭。同年,在马甲农业高科技开发区丽佳种鸭场,繁育40多万只父母代种鸭。
  鹅 80年代初,从广东引进狮头鹅饲养繁殖,但数量不多。
  闽南火鸡 1953年引进饲养,成年公火鸡重约5.2公斤,母火鸡重约2.7公斤(年产蛋60~80枚,饲养条件好可达100~120枚)。1980~1992年,年存栏数均在1万只左右。
  山鸡 1988年,从上海、广西、广东等省引进。到1990年,全区饲养数千只,主要是个体专业户饲养,产品基本外销。
  珍珠鸡 1988年引进,每年繁殖种苗6000~7000只,以销售外地为主。
  鹌鹑 1980年引进。成年鹑体重150~200克,母鹌鹑年产蛋200~300枚,最高达400枚,为蛋、肉两用禽,1990年存栏3~4万只。
  附:养蜂
  民国12年(1923年)后,泉州农业学校开始养蜂,先是养本国土蜂,后选取意大利蜂种及杂交种繁殖推广。民国14年,培元中学生物教师庄渊澄从福州购回两箱蜂种,试养良好,加以推广。民国16年,培元中学学生王谦逊从浙江购回几十箱,建立华南养蜂场,逐渐繁殖,拥有大量蜂群,远近争相订购蜂蜜。后来建立的较大规模的养蜂场有晋南、闽南、中心、平民中学、西津、百群等。民国17~23年,为泉州养蜂业最兴盛时期,最高年产量达25吨,龙眼蜜、荔枝蜜驰誉国内外。民国24年,泉州大水,蜂箱被淹无数,后又遭痢疾,损失惨重。抗战期间,蜂蜜不能外销,养蜂业衰落。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解放后再度兴起,但蜜源有限,养蜂户到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放牧,引起外省注意,纷纷派员到泉州参观学习,采购蜂群运回繁殖。1958年,泉州市养蜂203箱,1959年发展到311箱。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只剩165箱。1963年后,又恢复发展,1966年达959箱,1969年突破1000箱。1990年,发展到2105箱,为1958年以来产量最高年份。1992年,有1305箱,蜂种以意蜂为主,中蜂较少。一般每箱年产蜂蜜,意蜂为50~75公斤,中蜂为25~40公斤。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豚鼠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