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田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7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田基本建设
分类号: S279.257
页数: 2
页码: 273-274
摘要: 本节记述了鲤城区在农业方面有着开荒围垦、改良土壤和农田综合治理等重要举措。通过开垦荒地、改良土壤,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产量。同时,还进行了农田综合治理,包括田、林、路、水等综合治理,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和提高地力。
关键词: 鲤城区 农田 基本建设

内容

一、开荒围垦
  解放以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利调动集体力量,开荒造田,发展生产。1955年合作化运动中,共开垦稻田559亩。1958年,开垦荒地1000余亩。1965年,平整土地,挖掉小田埂,增加耕地2456亩。“文化大革命”时期,贯彻“以粮为纲”方针,大搞开荒造田。1970年,开展平整东岳山、填西北洋等工程,垦田4000余亩。1977年,在城东海堤内进行较大规模的滩涂围垦,造田5000余亩。同年平整土地1.21万亩,其中农改田1500多亩。1980年开荒128亩,1988年开荒124亩,1992年开荒250亩。
  二、改良土壤
  鲤城区中、低产粮食耕地有8.1万亩。沿海平原片稻田有盐碱性,土质粘重;旱地土质砂性脊薄,土层浅。改良中、低产田,对发展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1955年,发动群众挖塘泥111.48万担,改良水田5779亩。1958年,大搞改良土壤的群众运动,发动干部职工与农民一起运沙挑土,为土质太粘或沙质过大的耕地培上客土、客沙,共改造1.03万亩,占应改造耕地的80%。
  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大力推广绿肥,培土培沙改良土壤2.3万余亩,逐步实现用养结合,提高地力。
  三、农田综合治理
  农业集体化后,为了实现机械化耕作,在水田区进行田、林、路、水综合治理。50年代后期,在坡耕地推行龙舌兰种植,保护坡地;近海耕地种植防风林。1965年,平整土地,平掉小田埂,增加耕地2456亩。1977年,平整土地1.21万亩。
  80年代末,开始抓“吨粮田”建设,即1亩稻田年产1吨粮食。1989年,全区稻田6.99万亩,其中吨粮田6461亩,占水田面积的9.24%。1990年,开始抓罗溪、马甲、河市三个乡的吨粮田建设。当年实现吨粮田7835亩,占三个乡水田的31.5%。旱地由于推广玉米套种,亦出现年亩产超千斤。1992年,综合治理农田1320亩,总投资额42.2万元,增产25.3%,其中城东镇新铺村120亩,投资3.5万元,增产28%;马甲镇1200亩,投资38.7万元,增产20%~25%。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马甲镇
相关地名
城东镇
相关地名
新铺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