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地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3
页码: 253-256
摘要: 本节记述了鲤城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90年全区耕地11.8万亩,人均0.24亩,低于全省水平。1992年耕地面积11.3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3.5%,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37亩。全区现有耕地中水田面积7.9万亩,旱地3.4万亩。
关键词: 鲤城区 生产条件 耕地

内容

至8世纪,鲤城南部平原的开发已经完成,当时的劳动人民还积极开垦山区梯田,海滩围垦造田,出现“晋江两岸趁春风,耕破云山千万重”的景象。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晋江全县有官民田共42.52万亩。万历十年(1582年),增至57.33万亩。其后,有所减少。清初尚有官民田42.68万亩,乾隆年间(1736~1795年)减至39.80万亩。
  民国24年(1935年),晋江全县耕地75.71万亩(蔡芳泽《晋江县乡土概况》)。民国26年,有耕地68.95万亩(《晋江县经济统计》)。
  1951年,有耕地15.47万亩。1953年土改以后,全市有耕地约16万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耕地面积最多的年份。1958年,虽划晋江、南安部分乡村归泉州市,但全市实际耕地面积14.02万亩。60~70年代,全市耕地基本保持在13万亩左右。1985年鲤城区成立,有耕地12.37万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城乡基本建设的发展,全区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1986~1990年,全区耕地减少1.08万亩,平均年递减耕地2160亩。
  1978~1988年,全区耕地面积净减1.55万亩,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30年全区净减数的总和;1989~1990年,减少耕地3023亩。1990年,全区耕地11.8万亩,人均0.24亩,低于全省水平。同时,全区耕地后备资源极少,可供开垦的荒坡、山地只剩2.3万亩,且开垦难度大。1990年,鲤城区政府作出保护耕地的决定,建立粮食保护区5万亩,由罗溪、马甲、河市、双阳、城东、江南、北峰等7个镇(场)制订保护管理措施。区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制订“八五”期间全区各种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控制计划。
  1992年,鲤城区耕地面积11.3万亩(其中商品蔬菜面积5500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3.5%,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37亩,农业劳动力人均0.75亩。全区现有耕地中水田面积7.9万亩,主要分布在泉州平原(浮桥、江南、东海、城东)及大龙溪、龙潭溪、河市等溪流两岸的河谷平原;旱地3.4万亩,分布在丘陵台地、江河溪流沿岸的河床阶地、沙洲地。全区有效灌溉面积9.96万亩,占85%,其中旱涝保收面积7.7万亩,占68%;实际灌溉面积8.7万亩,占77%;可机耕面积4.2万亩,占35.22%。粮食、大豆播种面积22.9万亩,实际占用耕地11.3万亩。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