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皮革制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70
颗粒名称: 第十二节 皮革制品业
分类号: F426.85
页数: 2
页码: 242-24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泉州皮革业在民国期间有较好基础,1956年建立泉州皮革厂,70年代以来皮革制品成为市大宗出口产品之一。1986年部分企业划归泉州市,1992年发展至25家,产值达13099万元。重点企业开元皮塑制品厂和开元小山皮件厂生产包袋、手套等产品,效益显著,被评为先进单位和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关键词: 鲤城区 皮革制品业

内容

民国期间,泉州皮革业有较好基础。民国38年(1949年),有皮革制品企业14家,从业人员126人,产值378.1万元。1956年,建立泉州皮革厂,职工135人,年产值629.41万元。1973年,先后建立第一、第二、第三皮件厂。70年代以来,皮革制品一直为市大宗出口产品之一。1978年,生产牛、猪皮革4.5万张、皮鞋6.97万双,人造革鞋1.69万双,皮帆袋3.95万个,以及手套、皮枕等,质量款式不断提高更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4年,有企业21家,产值2539.4万元。
  1986年,泉州制革厂、泉州皮鞋厂,泉州第一、第二、第三皮件厂,泉州手套包袋厂、泉州皮件服装厂等划归泉州市,鲤城区剩下4家,产值529万元。鲤城区成立后,加强皮革行业的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效益显著。1992年,发展至25家,产值13099万元。有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25家,其中千万元的企业4家。主要产品有皮革、皮箱、包袋、手套等。
  附:重点企业简介
  开元皮塑制品厂 集体企业,1982年创办,按照科学管理组织生产经营,取得明显效益。至1992年,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82年0.49万元提高至2.68万元,产值由100万元提高到2115万元。生产设备从仅有40台脚踏缝纫机发展到拥有数百台电动工业缝纫机和配套辅助机台,形成一条省内同类行业唯一从五金配件到成品“一条龙”的生产线。主要生产出口的包袋和小五金制品包装袋,是福建省二轻出口公司的定点企业,年出口创汇200余万美元。先后与外商合资创办泉州福泉皮件有限公司和泉州伟华皮塑有限公司,连续数年被省、市、区评为先进单位和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开元小山皮件厂 集体企业,1987年3月创办,生产劳保手套、尼龙包袋,远销西欧等地。建厂时年产值100万元,1992年达到1139万元,年产手套74万打,包袋60万只,全部外销。拥有工业缝纫机110台、冲床3台,职工170人。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和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机构

开元小山皮件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